華映科技28億項目何去何從?原實控人破產,定增方案又告吹
12月6日晚,華映科技發布公告稱,中國證監會發行審核委員會對該公司非公開發行股票的申請進行了審核,據審核結果,此次非公開發行股票的申請未獲得審核通過。
據悉,華映科技此次非公開發行股票擬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28.00億元,扣除發行費用后實際募集資金凈額將用于投資金屬氧化物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器件(LGZO TFT_LCD)生產線擴產及OLED實驗量產項目、補充流動資金及償還銀行貸款。
關于此次定增方案,此前,中國證監會曾三次提問華映科技,盡管華映科技都已回答,但依舊沒逃脫定增失敗的命運。
如今,在13億元的應收款拿不到,業績補償款30.29億元又存在不確定性的情況下,華映科技競爭對手京東方A、深天馬等不斷深化對面板產品的探索與發展,亦使華映科技在當前競爭激烈的面板行業中,存在不利的情況。
原實控人破產,30億業績補償款“告吹”?
公開資料顯示,華映科技主營業務包括顯示模組、蓋板剝離及面板業務。產品主要應用于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等領域。
對于此次定增失敗原因,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表示,此次定增方案未獲得審核通過的原因可能涉及違反非公開發行股票的相關規定或者存在損害公眾投資人利益的情況。
而在最新一次中國證監會的提問中,監管部門表示,截至2018年末,華映科技對其原控股股東中華映管的應收帳款余額為31.31億元,主要是華映科技及其子公司向中華映管銷售液晶顯示模組所形成的應收賬款。
此外,中華映管子公司華映百慕大也需遵從曾做出的業績補償承諾,應以現金形式向華映科技補足金額30.29億元。但由于原實控人中華映管申請重整、破產事件給華映科技造成的具體損失,為未收到往來款金額與業績補償承諾未履行金額的較大值,即30.29億元。
監管部門要求華映科技說明相關承諾方未履行承諾的原因,以及未來是否還有履行的可能。
對此,華映科技回復表示,由于中華映管已經向法院申請宣告破產,且法院也尚未對業績補償訴訟作出判決,因此,中華映管及其相關方尚未履行業績補償的承諾。而未來中華映管及其相關方需要履行業績補償的金額以及是否有能力履行業績補償承諾均存在不確定性。
也就是說,華映科技業績補償款30.29億元未來華映科技也不一定拿得到。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截至2021年上半年末,華映科技尚有對中華映管13.40億元的應收帳款余額,而華映科技對該賬款的壞賬準備余額為13.09億元,而同期該公司的營業收入也僅為15.50億元,幾乎與壞賬準備余額相當。
(圖源:華映科技公告)
此外,業績方面,華映科技經營業績已持續5年處于虧損狀態。2016年至2020年,該公司的扣非凈虧損分別為5517.02萬元、3.31億元、50.04億元、31.03億元、11.99億元,5年累計經營虧損總額為96.92億元。
直至2021年前三季度,華映科技也沒有改變經營虧損的狀態。2021年前三季度,該公司扣非凈虧損為3.32億元,同比增64.34%。
債務償還方面,華映科技現有資金也難覆蓋短期債務。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該公司貨幣資金為18.95億元,短期借款為25.93億元,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為15.04億元。
競爭日益激烈的面板行業
在此次定增方案中,華映科技擬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28.00億元,其中擬投入募集資金20.00億元用于金屬氧化物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器件(IGZO TFT_LCD)生產線擴產及OLED實驗線量產項目。
而關于此次定增方案的失敗對華映科技擴產項目的影響,對此,《財經天下》周刊求證了華映科技,截至發稿并未收到相應的答復。
需要注意的是,在華映科技三大主營業務中,其中面板業務是該公司主要營收來源。2021上半年,華映科技面板業務營業收入為9.36億元,占營業收入的比重為60.39%。
然而,柏文喜這樣向《財經天下》周刊表示,“此次定增失敗對于華映科技鞏固在面板行業的現有的市場地位和市場份額是不利的。”
資料顯示,面板行業龍頭京東方A在2021年上半年,OLED領域的專利申請占比超50%。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統計,京東方擁有14條顯示面板生產線,其中9條LCD產線,4條OLED產線,而位于重慶的6代柔性生產線也已經開工建設。另外,面板企業深天馬也不斷在加碼建設自身顯示產業生產線。這對華映科技的發展都將造成較大壓力。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6月3日,華映科技曾在投資者互動平臺表示,該公司已進入華為供應商體系,因簽署保密協議,涉及商業機密,具體型號不便進行披露。而于近日,京東方A也宣布供貨榮耀60Pro流光四曲屏。
猜你喜歡
華映科技28億項目何去何從?原實控人破產,定增方案又告吹
12月6日晚,華映科技發布公告稱,中國證監會發行審核委員會對該公司非公開發行股票的申請進行了審核,據審核結果,此次非公開發行股票的申請未獲得審核通過。2021-12-08 0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