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iMax、智譜搶起來了
相較于具身智能,大模型“上市第一股”的戰火沒那么顯眼。
說來有些落寞,兩年前,大模型公司還在金字塔尖上,資本和輿論鏡像競相追捧。一年前,業內關注的焦點就從“誰能獲得破紀錄融資”轉到了“誰的聯創在出走,誰的業務在收縮”上。而DeepSeek爆火后,大模型創業公司熱度進一步下滑,如今就連DeepSeek R2的發布進度也一再落后于市場預期。到如今二級市場IPO開閘,大模型誰先IPO好像也沒那么重要了。
但實際上,大模型創業公司依舊在迅猛發展,“大模型第一股”的爭奪可能潛藏著暗流,爭奪遠比想象中激烈。7月28日,一位投資人在WAIC(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表示,MiniMax有可能成為中國基礎大模型公司上市第一股。
這并不是MiniMax近期唯一的重磅消息。
同樣在WAIC期間,MiniMax創始人閆俊杰緊隨圖靈獎得主Geoffrey Hinton之后,成為了大會主論壇的唯二演講嘉賓,也賺足了眼球。
幾天之前,閆俊杰與黃仁勛的合照,以及兩位主角單獨會面交談兩小時的傳聞,在各種群里傳閱,這被看做是黃仁勛看好MiniMax的一個信號。
本月中旬,晚點報道了MiniMax最新一輪融資,稱該輪融資金額近3億美元,投后估值超過40億美元(約287億元人民幣)。
如果再往前看,6月初MiniMax被曝即將赴港上市,隨后其又發起了一場“技術發布周”,進行了一系列密集的產品發布,包括開源模型MiniMax-M1、通用智能體MiniMax Agent、視頻模型Hailuo?02、視頻創作智能體Hailuo Agent等。
向來低調的MiniMax在短短一個月內頻頻走進輿論場,有些不太尋常。
目前有兩個可以說得通的理由:一是,經過短暫調整后的MiniMax重新找回了自己在研發、產品和融資上的節奏;二是, MiniMax還保有吸引外界的關注點。
但不管怎樣,除了上市,其他都是前菜。當我拿著“大模型第一股”這則消息去與投資人們交流時,得到了一些觀察。
拿下“第一股”,賺得不止是吆喝
這場暗戰其實早就開始了,且焦點一直都是智譜和MiniMax。客觀原因在于,這兩家公司成立得早,目前只有它們滿足經營滿三年的門檻要求。
大模型上市的發令槍是智譜打響的。今年4月,公開信息顯示智譜已在北京證監局辦理輔導備案,同時IPO的相關細節也開始浮現:輔導機構是中金,計劃于2025年10月完成輔導計劃,擬在A股上市。
就在消息傳出的上個月,智譜才完成了股份改制,由“有限責任公司”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
MiniMax傳出上市消息是6月,比智譜足足晚了兩個月,有接近MiniMax的投資人告訴我,MiniMax內部早就啟動了上市準備工作,進度并不比智譜慢,只不過大家都選擇了不說。
至于為什么不說,可能是留給后續投資人足夠的進場機會,可能內部還在做一些準備:業務梳理、人員調整。
關于MiniMax早就開始籌劃上市這件事,我是相信的,因為上市消息傳出的當晚,我向接近港交所的人士進行求證,他表示“這早就不是什么新聞了”。
總之,從向IPO發起的沖擊時間點來看,兩家公司并沒有拉開大的時間差,所以到底誰拿到“中國大模型第一股”這個頭銜,還存在變數。
說來也巧,智譜最早被爆出要在A股上市,近期又傳出轉戰港股,另一邊,MiniMax先傳出要上港股,最近也有消息說它正尋求A股上市。這些既是戰場的“煙霧彈”,也是大家都在準備Plan B,無可厚非。
對此,一位投資人向我表示,這兩家公司都會先在港股上市。接近的時間點,相同的交易所,如果故事真的按這個走向發展,那到時再回頭看這段經歷一定更顯膠著。那為什么中國大模型第一股的頭銜這么重要?這背后它們到底在急什么,爭什么?
首先,他們并不缺錢。智譜自是不必說。自成立至今,智譜已完成超過十輪融資,累計融資規模超過160億人民幣。今年3月更是陸續獲得了杭州、珠海、成都三地國資共計18億元的戰略投資。MiniMax至今融資超過7輪,在進行最近這輪融資前,MiniMax賬上已經有超過四年的現金儲備。
換句話說,現在只有不差錢的大模型公司才敢進行IPO。不差錢為何還要著急IPO,我得到的答案是,市場地位使然。
其次,在Deepseek的沖擊之下,國內大模型公司迎來了快速的去泡沫階段,估值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進入到二級市場,不僅融資渠道被拓寬,而且作為稀缺標的,必然會享受“第一股”帶來的高溢價,這不僅是占領股民和投資人心智的好標簽,還代表著更高的市值和絕對的市場地位。比如智元機器人準備收購的科創板上市公司上緯新材,短短15個交易日斬獲10倍漲幅,市值超過300億元,已經是智元機器人估值的兩倍了。
還記得上個AI時代嗎,那會兒CV四小龍們也是為了爭“AI第一股”而費勁心思,最終商湯“流血”上市,才拿下了這個頭銜。
第三,跟具身智能相同,大模型公司也在爭搶一個上市的窗口期:既然能上,第一股為何不能是我?
這讓我想起了“AI芯片第一股”,那個現在3000億市值的寒武紀。五年前,它頂著這一頭銜上市,當時市值只有800多億人民幣,雖然當時備受爭議,但回過頭來看,早“上岸”好處確實不少。如今五年過去了,與它處于同一賽道的壁仞科技、燧原科技、摩爾線程都還在IPO的門外排隊,好在曙光已經出現。
不過這意味著短期內,二級市場的大模型賽道名額有限,甚至有投資人向我表達了一種激進的預判:“國內大模型只能上一兩家,絕大部分都要死的”。
當然,他代表了一種最悲觀的觀點,但確實時間不等人。
據《智能涌現》此前報道,百川創始人王小川曾在內部會上說,2025年目標把業績做到10億元的上市門檻,拿到X通隨時能上市。
最近階躍星辰也放出今年營收將突破10億的消息,如此一來,它也名正言順成為了下一個IPO的熱門備選,再加上之前Kimi也傳出在準備上市。
拋出公司本身質量的因素,一個殘酷的事實是,越往后,機會越小,廝殺越兇狠。不信看看今年的茶飲上市公司,除了蜜雪冰城,鮮有能保住上市當天收盤價的。
再以寒武紀為例,上市之后,盡管大家仍身處同一行業,可顯然已經不是同一個level,這種站位甚至不關乎產品、技術,只由上市與否決定。
融資7輪,估值超287億
MiniMax的故事始于2021年底。
當時一個行業熱門事件是,頂著“AI第一股”名頭的商湯在港交所敲鐘上市,MiniMax的誕生也與此相關。其創始人閆俊杰曾在商湯任職,但卻選擇在商湯上市前夕結束掉這份工作。
出手于1989年的閆俊杰,在現在的一眾創業者中雖然算不得年輕,但在AI 1.0時代也擔得起一句“鮮肉”。
資料顯示,閆俊杰本碩就讀于清華大學,2015年博士畢業于中國科學院自動化所模式識別國家重點實驗室,后又在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從事博士后研究。其博士期間就加入了商湯科技,從實習生一路做到了商湯集團副總裁、研究院副院長和智慧城市事業群CTO。
在職期間,他負責通用計算機視覺模型、深度學習工具鏈、智慧城市和人臉識別相關的技術體系,這也為MiniMax的技術打了個底。
關于創辦MiniMax的初衷,閆俊杰回憶是源于外公想寫一本回憶錄卻不會打字。在他看來,只有人工智能才可以幫外公實現這件事。于是他在上海寫下:“與所有人共創智能”為使命,致力于實現通用人工智能(AGI)。
當時大模型浪潮還未興起,AGI并不是一個強共識。閆俊杰選擇實現AGI的路徑是“模應一體”,既做模型又做產品,這并不是一條好走的路。
兩者都要就會有取舍。
我看到的是,MiniMax推出了一系列C端產品,包括但不限于星野/ Talkie、海螺AI,覆蓋了內容創作、智能助手以及娛樂應用等領域。這些產品從誕生起就面向全球市場,并在細分領域成長為了頭部。
在模型側,MiniMax選擇了多模態模型,從2024年起,先后發布了國內首個基于MoE架構的千億參數量級模型——abab 6,abab 6.5 系列模型以及視頻生成大模型abab-video-1,音樂模型abab-music-1。
今年以來,或是受上市的緊迫感驅動,或是MiniMax提升了對技術品牌的優先級,他們的動作顯然更多了:
1 月,推出了新一代開源文本模型 MiniMax-01系列;
6 月,發布了“世界上第一個開源的大規?;旌霞軜嫷耐评砟P汀?MiniMax-M1;視頻模型Hailuo?02;
這還不夠,MiniMax還開始入局Agent領域,發布了通用智能體和視頻創作智能體。對于MiniMax今年的表現,有分析認為它是在補齊上市前的應有敘事。
再看看估值突破287億的MiniMax的融資歷程。
與智譜的風格不同,MiniMax似乎總是希望其融資的消息能夠低調,而且融資輪次也算不上多,市場披露的數據顯示,MiniMax一共完成了五輪融資,但我向投資人確認了最近一輪融資信息,得知這是MiniMax成立以來的第7輪融資,也是上市前的最后一輪,參與的投資方不止有國資,還有市場化機構,美元基金。
當然在市場上,智譜與MiniMax代表著兩種不同的選擇,一個對標OpenAI,面向B端用戶,一個發力C端市場,被海外投資人看做是中國版xAI,甚至他們的股東也有些許重合,目前來看,他們在業務上沒有絕對的競爭性。
今年初,閆俊杰在接受晚點采訪時還提到:“創業公司之間比其實意義不大,應該是整個行業一起。我覺得DeepSeek和智譜是挺不錯的。DeepSeek很純粹。智譜,他們是最早有AI路線圖的,這點我很佩服?!?
也有投資人認為,MiniMax的收入更市場化,市值理論上會更高。而如果論當下估值,320億人民幣的智譜,比287億人民幣的MiniMax略高。而無論中國大模型第一股花落誰家,都是中國大模型領域的一種勝利,一種當下行業期盼的勝利。
猜你喜歡
智譜再獲杭州城投產業基金等超10億元戰略融資
本輪融資將推動國產基座GLM大模型的技術創新和生態發展,更好服務浙江省和長三角地區蓬勃發展的經濟實體,發揮區域人工智能產業布局優勢,助力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數字產業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