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悅達起亞遭股東掛牌轉讓,銷量暴跌,又一家合資車企“沒了”
11月19日上午,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掛牌轉讓東風悅達起亞25%股權項目在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正式掛牌,轉讓價格為2.97億元。
事實上,在兩個月前就有消息傳出,東風將在11月轉讓東風悅達起亞的股份,但當時東風官方并未回應此事。
值得注意的是,正在舉辦的第十九屆廣州車展上,該公司仍以“東風悅達起亞”品牌名亮相,現場工作人員對重要股東掛牌退出一事表示“還不清楚”。
知情人士表示,“談判是在今年年中啟動的,起亞、悅達和東風汽車三方重新評估合作,起亞方想擴大股比,東風汽車覺得不掙錢,三方很快達成了一致。”
東風悅達起亞是由東風汽車、江蘇悅達投資股份有限公司、韓國起亞自動車株式會社共同組建,三方股權分別為25%、25%和50%。業內認為,這次東風轉讓的股權很可能由起亞接手,屆時,起亞所持有的股權將超過75%。這意味著,未來起亞或將完全掌控這家合資公司。
事實上,東風退出東風悅達起亞也并非是意料之外。最近幾年,東風悅達起亞的銷量持續低迷,經歷了從輝煌到衰落。數據顯示,2016年,東風悅達起亞的年銷量為65萬輛,創下了歷史新高。在2014和2015年,其年銷量也均突破了60萬輛。這三年是東風悅達起亞在中國最為輝煌的階段。
進入2017年,銷量開始大幅下滑,年銷量只有35.9萬輛,2018年小幅回升至37萬輛,2019年又再次下滑,累計銷售28.98萬輛。2020年受疫情影響,銷量只有24.9萬輛,同比下降11.97%。今年1-9月,東風悅達起亞銷量11.2萬輛,同比下跌20.61%。
與東風悅達起亞銷量同樣“起伏不定”的還有集團高管的頻繁變更。從2015年至今,東風悅達起亞經歷了6任總經理,合資各方策略無法達成一致,甚至內部矛盾越來越尖銳。
2019年9月,現代起亞汽車任命李峰為東風悅達起亞總經理,全面負責東風悅達起亞生產、管理、營銷等業務,這也是東風悅達起亞的首位中國籍CEO。李峰的任命也反映出集團認識到在華銷量持續下跌,他們迫切地需要一位深諳中國市場的管理者來挽救東風悅達起亞面臨的困境。
然而,一年半后,也就是今年3月,李峰又突然被調離。外界猜測,這背后或許與李峰在任期間東風悅達起亞的業績不達標有關。
銷量下跌,產能過剩,東風悅達起亞已經出現了經營虧損。根據悅達投資2020年財報,其持股25%的東風悅達起亞2020年業績下降幅度較大,其歸屬于上市公司凈虧損11.88億元,同比增虧8.63億元。
持續低迷的銷量以及三方合資在管理上的分歧日益加劇,東風離開已經成了定局。
去年7月,東風汽車董事長竺延風曾談到:“東風是被東風悅達起亞拉過來的,就是為了要資質,并且東風只要負責生產、質量和內部流程管控,真正的產品規劃,產品開發,采購體系都沒有介入。” 在集團內部,起亞才是主要負責銷售和管理。
不過,這或許不是東風退股的主要原因。在東風悅達起亞銷量下跌的幾年里,東風汽車集團整體的銷量也出現了下滑趨勢。數據顯示,東風汽車銷量從2016年的428萬輛,下降到2020年的287萬輛,旗下的其他幾家合資公司,東風雷諾、神龍汽車和東風裕隆的銷量更是慘不忍睹。
在部分內部員工看來,東風從虧損的東風悅達起亞退股,是一件好事。
對此,業內也有觀點認為,東風剝離不良資產更有利于集中資源發力旗下的自主品牌,這也符合東風集團的長遠戰略和發展規劃。
與此同時,一位東風汽車高層人士告訴媒體,神龍汽車也在進行股權調整談判,東風汽車和神龍汽車的外方股東Stellantis集團已經成立了工作組,目前已有初步的方案。
猜你喜歡
拆解吉利新能源“陽謀”:私有化極氪如何重構“技術-品牌-市場”鐵三角?
作為吉利汽車《臺州宣言》戰略落地的關鍵舉措,此次收購不僅是資本層面的重組,更是傳統車企在電動化、智能化轉型中探索系統性解決方案的范本。中國汽車行業的最大“黑馬”,可能會是方程豹
融合了“個性化”與“性價比”戰略的方程豹品牌,在比亞迪強大的技術、產品與供應鏈賦能之下,其很有希望成為中國汽車行業下一個沖擊百萬銷量的新汽車品牌。市值腰斬,理想汽車的壓力越來越大了
接下來,理想汽車一方面要在自己的基本盤業務領域面對華為鴻蒙智行的纏斗,另一方面要面臨比亞迪的猛攻,同時還要提防小米、領克、極氪、深藍與零跑等一眾頗具競爭力汽車品牌的偷襲,理想汽車的壓力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