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想集團“科創板一日游”背后:并非因不符合科創板要求,真正的原因竟然是……
10月10日,聯想集團有限公司(聯想集團,0992.HK)發布有關撤回建議發行中國存托憑證及上市申請的公告稱,“繼本公司向上交所提交有關建議發行中國存托憑證及上市的申請材料后,考慮到公司業務規模及復雜度,招股說明書中的財務信息可能會在申請的審閱過程中過期失效。同時,審慎考慮最新發行上市等資本市場相關情況后,本公司決定撤中國存托憑證于科創板上市及買賣的申請。”
資料來源:聯想集團官網。
一時間,市場嘩然。對于聯想集團猝不及防地撤回科創板上市計劃背后的原因真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01
聯想集團“科創板一日游”背后的原因竟然是……
當然,從時間線來看,聯想集團撤回速度如此之快,很難不讓人“聯想翩翩”。
值得注意的是,市場上并非于10月10日才得知聯想集團撤回申請。
國慶節的前一天,也就是9月30日,聯想集團提交了招股說明書,并且獲得上交所受理;此后在國慶節之后的第一個工作日,也就是10月8日,聯想集團遞交了關于撤回公開發行存托憑證并在科創板上市申請文件的申請,同時上交所當日便發布公告稱,已經終止了對聯想集團在科創板上市的審核。
資料來源:上交所科創板官網。
也就是說,從聯想集團遞交上市申請資料到上交所公告終止審核,前后僅隔了一個國慶節,聯想集團整個科創板上市計劃在8天內就已經夭折;再仔細一想,若不是國慶節是非工作日,聯想集團是否流產的更早呢?如果按照工作日來計算,聯想集團整個科創板上市計劃在一個工作日內就已經落空,毫無疑問是“科創板一日游”。
筆者同樣認為此事很是蹊蹺,要知道,聯想集團為了此次科創板上市已經籌備了近一年之久,但好不容易成功上市卻又如此匆匆離去,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這也就不得不提,聯想集團在經過這一系列“神級”操作后能得到什么呢?
據悉,2021年1月12日,聯想集團在港交所發布公告稱要在A股科創板上市,與此同時,IDC曾宣布聯想集團在2020年第四季度的全球PC市場排名位居首位;當日,知名投行瑞信也發布研究報告,將聯想集團目標價上調84.6%,評級由“中性”升至“跑贏大市”。
不少讀者可能會問,這是否是偶然呢?
答案是否定的,這是聯想集團的精心選擇。
在國慶節前一天遞表,聯想集團可謂是“一石三鳥”:首先對內來給自身7天的內部博弈和緩沖期;其次對外觀察外部來自資本市場和社會輿論的反饋;最后同樣可以通過這種方式拉長自己在科創板上市之路上的實際周期。
體現在股價上,聯想集團股價上演了“過山車”。
聯想集團股價9月30日報收8.37港元/股,后在10月1~5日間呈直線式上升,截至10月5日,股價最高為9.65港元/股,隨后斷崖式下跌,截至10月13日,股價最低為7.53港元/股,但從最終情況來看,聯想集團得不償失。
資料來源:富途牛牛官網。
02
并非因不符合上交所科創板要求而主動撤回,盈利能力穩步增長
聯想集團成立于1993年10月,憑借創新的產品、高效的供應鏈及強大的戰略執行力,為全球客戶提供優質可靠ICT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服務,目前核心業務包括智能設備業務集團和數據中心業務集團兩大板塊,主要產品包括個人電腦、移動設備、數據中心設備及相關解決方案。同時聯想集團擁有輻射全球的銷售和服務網絡,除中國以外,業務還遍布美洲、亞太、歐洲、中東、非洲等全球主要市場,產品銷往全球180多個國家及地區,核心業務全球市場份額均處于領先水平。此外,為配合全球化業務發展,聯想集團布局了覆蓋全球的供應鏈及制造工廠網絡,在全球范圍內與超過2000家供應商保持密切合作,保障了供應鏈體系的強大彈性,并在全球范圍內共擁有自有工廠13家,分布在中國、印度及墨西哥等多個國家及地區,同時通過與行業內優質加工廠商進行合作,在優化成本控制的基礎上最大可能保證產能分配的靈活性。
2021年4月以來,為充分把握信息消費升級、信息基礎設施升級以及數字化向智能化的應用升級,聯想集團進行了組織架構的調整,在兩大業務集團的基礎上,新組建方案服務業務集團,承接其原有的服務及解決方案相關業務,致力于推動垂直市場的智能解決方案、附加服務、運維服務以及“X即服務”的穩步增長,進一步推動智能化轉型。
不少讀者會有如下疑問,是否因為聯想集團意識到因為不符合上交所科創板要求而主動撤回呢?
這里需要給大家做一個科普,對于“科創屬性評價標準一”,內涵四個要求:其一,營業收入:最近三年營業收入復合增長率≥20%,或最近一年營業收入金額≥3億元;其二,研發投入:最近三年累計研發投入占最近三年累計營業收入比例≥5%,或最近三年累計研發投入金額≥6000萬元;其三,研發人員:研發人員占當年員工總數的比例≥10%;最后,專利情況:形成主營業務收入的發明專利(含國防專利)≥5項。
據招股說明書顯示,聯想集團2018/19財年、2019/2020財年和2020/2021財年分別實現營業收入3423.83億元、3526.76億元和4116.20億元,符合要求;
同期聯想集團研發投入分別為102.03億元、115.17億元和120.38億元,符合要求;
截至2021年3月末,聯想集團研發人員10216人,占同期總人數的19.48%,符合要求;
據智慧芽全球專利數據庫最新數據顯示,聯想集團及其關聯公司在全球126個國家/地區中共有4.9萬余件專利申請,其中有效專利超過2萬件,授權發明專利2.4萬余件,約占專利申請總量的49.67%,符合要求。
讀到這里,大家的疑問自然而然的就解開了,聯想集團并非因不符合上交所科創板要求而主動撤回!
不僅如此,聯想集團2018/19財年、2019/2020財年和2020/2021財年分別實現凈利潤42.47億、55.94億和86.85億;扣非后凈利潤分別為27.34億元、38億元和65.56億元,盈利能力保持穩步增長。
03
聯想集團的戰略決策失誤和產品迭代問題屢見不鮮
談及聯想集團的戰略決策失誤,對筆者印象最為深刻的莫過于把聯想移動出售之后卻又回購。
賣出聯想移動可能是CEO阿梅里奧最懊悔的決定之一。拋開一切不說,賣掉不賺錢的資產,集中資源在優勢領域,這本身是沒有問題的,但回頭看可能是缺乏遠見的。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國際化進程開始后,聯想集團主要精力都放在了PC上,但如今情況發生巨大變化,在PC+的概念里,移動終端是必不可少的一環,發展手機業務是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因此,聯想集團出售聯想移動導致錯失了發展手機業務的最佳時機,也就錯過了先發優勢,這就必然導致成為不了下一個蘋果和三星。
此外,在看聯想集團的產品迭代問題。
聯想集團主要產品智能設備及數據中心設備具有迭代快、客戶需求導向等特點,行業內須緊密跟蹤市場及客戶需求變化,并對行業未來技術發展方向進行較為準確的預判。若聯想集團的技術及產品升級迭代進度和成果未達預期,致使技術水平無法滿足行業升級換代需求,可能導致其產品競爭力及市場份額下降,對未來業務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聯想集團研發投入規模較大,但研發投入占各期營業收入的比例卻很低,2018/19財年、2019/2020財年和2020/2021財年分別占比2.98%、3.27%和2.92%,這就有可能導致其未來技術研發的投入不足,進一步來看,不能支撐技術和產品升級的需要,導致產品競爭力下降,進而對其經營業績及市場份額產生重大不利影響。
聯想集團撤回上市計劃的速度無疑在科創板創下新記錄,后續是否重啟上市尚需市場給出答案,我們拭目以待。
猜你喜歡
榮耀Magic V3正式發布,9.2mm再次刷新折疊屏輕薄紀錄
榮耀Magic旗艦新品發布會在深圳灣體育中心“春繭”體育館正式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