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擊的安徽:區域經濟如何靠科技創新逆襲?
安徽逆襲戰
“為什么長三角要包括安徽?”
如果你是安徽人,在逛微博、知乎等社交媒體時,一定不只一次見過這個問題。提問者往往來自長三角其他地區,抱怨安徽拖累了長三角。
安徽的尷尬地位,由此可見一斑。安徽到底歸屬華東地區,還是中部地區,很長一段時間里人們爭論不斷。
安徽在華東經濟片區里的地位,一度排名中下,經濟競爭力被上海、江蘇、浙江等嚴重分流。
2010年,安徽省會合肥在長三角三省一市的城市GDP實力排名中居第12位,排在上海、蘇州、杭州、無錫、寧波、南京、南通、常州、溫州、徐州、紹興之后,在長三角地區只能算作三、四線城市。
但出人意料的是,安徽以科技創新和戰略新興產業為突破口,奮起直追,打出一場“逆襲戰”。
2000年合肥GDP為325億元,2019年其GDP達到9409億元,增長了28.9倍,經濟增速領跑全國,甚至把“經濟排頭兵”深圳甩在了身后。深圳GDP在這19年間,也不過翻了16倍。
2020年,深圳市光明區政府在官方網站上發表文章,號召《學習探索“合肥模式” 激發光明科學城發展新思路》。這是合肥在全國經濟大班級中,從“中等生”躍升為“優等生”的一個信號。
合肥不僅經濟飛速發展,人們生活滿意度也節節攀升。2019年,央視財經推出《中國經濟生活大調查(2018-2019)》,通過經濟發展、公共服務、社會發展、文化發展、生態環境五個維度的37項指標對百姓的滿意度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合肥市美好生活指數為112分,高于全國平均美好生活指數102.75,在全國省會城市和直轄市中排名前十。
這場從“追趕者”到“領跑者”的跨越式奔跑中,科技與人才成為合肥最關鍵的驅動力。
2016年到2020年的“十三五”期間,合肥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達到3.24%、居省會城市第2,主要創新指標均位居省會城市前7,合肥入選全球科研城市50強。合肥平均每天誕生1戶高新技術企業,總數位居省會城市第8位。
2018年以來,合肥科技創新成果密集涌現。全超導托卡馬克裝置首次實現1億攝氏度等離子體運行,中科大18個量子比特糾纏刷新世界紀錄,首款國產量子計算機控制系統誕生……合肥和北京、上海、深圳一起,位列全國4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之一。
在人才上,2017年合肥政府出臺“人才20條”,2020年再度出臺人才新政,助力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在簽證居留、期股權激勵、個稅優減、生活配套等方面給予最高規格的保障。
著名的“哈佛八劍客”——王俊峰、劉青松、劉靜、王文超、任濤、張鈉、林文楚、張欣等八位哈佛大學博士后先后歸國,入駐合肥科學島。2020年全年,合肥新引進人才8萬余人,匯聚人才總量超過190萬人,其中在合肥服務的“兩院”院士126人,新增院士工作站9家、總數達68家。
科技與人才結合迸發的化學反應,進一步涌現出蓬勃的經濟效應。
目前,合肥已有一大批科技產業集群領跑全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德國大眾21億歐元入資位于合肥的江淮汽車和國軒高科,蔚來汽車中國總部落戶合肥;在新型顯示領域,京東方研制成功全球最大尺寸超高清氧化物顯示屏產品;在人工智能領域,華米科技研發全球智能可穿戴領域第二代人工智能芯片“黃山2號”……
合肥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建重點項目超400個,總投資超5000億元,涉及新型顯示、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一批百億級項目正在推進。
2020年,合肥GDP突破萬億,正式邁入萬億GDP俱樂部。
2020年10月29日,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圍繞“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做出重要部署,指出要造就更多國際一流的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備軍。
此時,安徽省已經走在地方政府激活科技與人才的前列。“合肥經驗”向世界證明,區域經濟的發展路徑中,科技與人才是發動機。其中,數字化賦能發揮著關鍵推動作用。
2
數字化賦能區域經濟
數字化賦能已成為安徽發展區域經濟的一柄利器。
2021年6月,安徽省書記李錦斌公開強調:安徽省以“數字+”為引領,全面推進“數字江淮”建設,持智慧黨建、數字經濟、數字政府、數字社會四驅并進,數字賦能高質量發展效應持續凸顯。“數字”一詞的出現頻率,正體現了安徽政府對其的重視程度。
發展區域經濟過程中,安徽大力吸引企業和社會力量參與數字新基建,先后和中國移動、華為、騰訊、科大訊飛等頭部通信與科技公司深入合作,促進數字技術在全社會深度應用,帶動安徽省及長三角地區的數字經濟發展。
2021年,“數字江淮”建設全面提速。安徽省上線運行江淮大數據中心總平臺,平臺不僅是全省數據匯集共享的總樞紐,也是數據共享的總調度和數據服務的總出口。截止今年6月,平臺匯聚了安徽57個省直部門、16個市的數據資源,匯聚數據量達200億條,數據共享交換超5600億條;16個市啟動“城市大腦”建設,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先進技術的集成,利用海量數據資源,解決城市發展中的痛點、堵點、難點問題。
在宿州未來城市一期重點工程中,市數據中臺和皖事通訊宿辦民生服務小程序上線,涵蓋5大板塊200多項服務,覆蓋人社、公積金、公安局等18個部門和12個服務專區,打造一站式服務平臺,為公眾提供指尖上的便捷服務。企業微信政務版也已助力包括安徽省政府辦公廳、蕪湖市政府辦公廳、阜陽、銅陵、寧國市人民政府以及合肥市廬陽區人民法院的內部智慧辦公。內部通訊錄、學習吧等應用,加速辦公高效協同,信息快速流轉。
今年4月,安徽省政府與騰訊簽署深化戰略合作協議,布局更多技術團隊和產業項目到安徽助力合肥打造數字發展新高地。7月,合肥高新區管委會與騰訊共同建設的騰訊(合肥)智慧產業總部基地正式揭牌,將重點建設研發平臺集群、騰訊云啟(合肥)產業生態基地、騰訊智慧產業長三角合肥智算中心三大新基建項目,完善合肥數字經濟的“硬支撐”。
目前,包括中國科技大學在內的高校、科研機構,已成為合肥源頭創新,以及發展新產業的“主力軍”。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63歲生日校慶前夜,9月19日晚,學校西區操場上,四位跨界學者與青年學生披著月光,共同探討“AI時代單身生活通關指南”。這場科學脫口秀是騰訊X-Talk對中科大63歲生日與對其科學探索精神的致敬。
饒毅、楊振寧、施一公、潘建偉等知名科學家聯合騰訊創始人馬化騰在三年前共同發起國內首個由互聯網企業設立的科技公益項目“科學探索獎”,獎項面向九大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領域。“我們希望能夠鼓勵和支持更多的青年科學家,投身在這種可能短期沒有見到商業回報的基礎性的一些前沿科技的研發。”馬化騰表示。
過去3年,來自中科大的獲獎科學家人數均為3位,僅次于清華和北大,如果算上曾經就讀于中科大的校友們,這個數字就更大了,2019年和2020年的獲獎科學家中,分別有7位曾經就讀于中科大,體現了中科大在基礎領域的雄厚實力,安徽籍的獲獎人也連續3年位居第一梯隊,3年一共貢獻了9位獲獎人。
通過科技創新和人才布局,安徽省數字經濟快速發展,新興產業體系逐步完善。目前,安徽全省電子信息制造業總量規模已進入全國第一方陣,躍居全國同行業第10位,營收增速居中部地區和長三角地區首位。
3
區域經濟平衡背后的共同富裕
安徽用自身實踐向全國展示了數字化賦能在推動區域發展、縮小區域差距、助力共同富裕起到的關鍵作用。其中,科技創新、人才激活,是安徽實現區域經濟振興的兩大“組合拳”。
安徽模式的意義不僅在于區域經濟,更為我國社會整體發展帶來啟示。區域經濟是微觀企業和宏觀社會的中間地帶。區域經濟發展平衡,可以解決地區和地區的差異,將促進彈性社會形成,這恰恰是共同富裕的關鍵。
改革開放大門打開,我國經濟進入騰飛期,具有地理優勢的沿海地區先富起來。但這也導致了從1978年到2002年,我國不同區域的經濟發展差距逐步拉大。
為了縮小地區間發展差距,實現共同富裕,我國推出一系列的區域平衡戰略: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中部崛起等等。區域平衡戰略效果明顯,從2003年之后,中國地區間人均GDP和工資差距逐步縮小。
(來源:共同富裕之辨:中國區域經濟發展40年)
如今,我國進入到發展新階段,將“共同富裕”提上日程。2020年10月,黨中央通過“十四五”規劃建議,首次把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作為遠景目標提出。
新趨勢下,企業需要進一步承擔社會責任,向社會貢獻技術能力,引領產業集群,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對于科技公司而言,意識到這一點至關重要。
在這一點上,騰訊已經付諸行動。騰訊在產業互聯網戰略下沉淀的數字化能力,除了服務各個產業的企業之外,在政務效率和區域經濟改善方面也發揮著巨大價值。除了合肥之外,騰訊近年來也在不斷深化和其它城市的合作。目前基于騰訊WeMake工業互聯網平臺,騰訊云聯合當地政府、合作伙伴已在張家港、西安、重慶等國內10個城市落地工業云基地。
科技公司正在探索出一條參與區域發展的新路徑:以數字經濟推動區域經濟平衡發展,助力共同富裕,支持科技與人才正是其握在手中的杠桿。
越來越多的科技公司正走在這條路上。在廣西,“華為-南寧數字經濟產業創新中心”今年6月4日揭牌成立,華為助力廣西構建能力型數字生態,為數字廣西建設持續提供新動能。在河北張北、貴州貴安等地,阿里都部署了數據中心,為綠色能源利用探索出新思路,提高產業鏈效率。在新疆,百度智能云聯合國網電力建設“能源AI中臺”,為疆電外送提供有力支撐,降低了在條件惡劣環境中人工巡檢的風險,也降低了輸電線路運維的成本。
共同富裕已成為時代需求。共同富裕不只在人與人之間,更關乎區域與區域之間的平衡發展。
區域振興需要社會經濟力量的積極參與。數字經濟時代,領先的科技公司以數字化為區域經濟振興賦能,正是這一趨勢的體現。未來,將有更多企業行動起來,發揮自身優勢,服務社會,反哺社會。
猜你喜歡
昨天,合肥搞了個人才大會,在全球搶名校畢業生
伴隨著合肥投資的成功,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不斷帶隊去合肥學習經驗,業內甚至流傳,合肥是一個偽裝成政府的風投機構。東南亞中小型企業有望在未來三年內為數字化轉型投入1300億美元
到2025年,東南亞數字經濟的GMV規模有望增長至3300億美元,實現20%的復合年增長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