燧原科技年底將量產,創始人來自半導體搖籃清華85級
上個月剛剛回應了造芯傳聞的騰訊,再次因被投企業成立子公司受到關注。
成立三年,騰訊為最大股東曾多次投資
8月20日,企查查顯示,燧原智能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為趙立東,注冊資本為500萬元,經營范圍主要是集成電路相關。企查查股權穿透顯示,這家公司是由上海燧原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燧原科技”)全資持股,而該公司最大的股東正是騰訊科技,持股比例為20.47%。
企查查顯示,燧原科技成立三年多以來注冊了7家子公司,這些公司的經營范圍大都圍繞集成電路、軟件開發、人工智能等領域,與母公司燧原科技從事的主營業務沒有太大分歧。在北京、上海、杭州、廈門等地成立子公司,看起來更像是為研發和業務的展開提供便利性。8月20日,成立深圳公司。
燧原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3月,當年8月宣布獲得了3.4億元的Pre-A輪融資,這次重要的融資正是由騰訊領投,當時宣布所融資金主要是用在云端AI加速芯片及相關軟件生態的研發投入。在這之后,騰訊亦是多次支持燧原科技的融資,目前燧原科技共獲得5輪融資,累計金額超31億元,除了騰訊,中信產業基金、中金資本、春華資本等也是其投資方。
相比于阿里和百度,騰訊在芯片上的動作一直不大。除了2016年與阿里一起投資可編程芯片初創企業Barefoot Networks的第三輪融資外(該公司2019年被英特爾收購),就是這幾年持續對燧原科技的投資。
當下,頭部云廠商自研芯片已不再是什么新鮮事,騰訊在自研方面更是一直謹慎,直到今年7月招聘芯片相關專業人士的信息傳出后,騰訊陷入造芯傳聞,才對外回應稱,基于一些業務需要,在特定的領域有一些芯片研發的嘗試,比如AI加速和視頻編解碼。
以投資的形式進行布局符合一貫騰訊的風格,而騰訊瞄準的這家AI芯片公司,其創始人確實是半導體出身。
據了解,燧原科技的創始人趙立東是著名的清華EE85一員。EE85指的是清華大學無線電系(后改為電子工程系)85級,這一級清華學子中不少都成為半導體上市公司的創始人和高管,是國內半導體界的重要參與者,包括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韋爾股份創始人虞仁榮、兆易創新創始人之一舒清明等人。
AI財經社獲悉,趙立東早年赴美留學,畢業后進入英特爾的老對手AMD的奧斯汀總部工作,期間他還曾于2007年參與創立AMD中國研發中心,直至2014年辭職回國。回國后,趙立東曾任銳迪科(現在已經與展訊合并為紫光展銳)總裁、紫光集團副總裁。
產品年底量產,客戶最有可能是騰訊
今年7月在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燧原科技發布了一系列第二代人工智能芯片產品,包括“邃思2.0”芯片、基于該芯片的“云燧T20”訓練加速卡和“云燧T21”訓練OAM模組等。公司表示,“邃思2.0”將于年底量產。
公司創始人兼CEO趙立東透露,在這代產品研發的過程中,騰訊這個重要的投資方,由于在AI領域有諸多實踐比如積累了足夠的數據、應用場景,給燧原科技提供了很多反饋和技術交流。
值得注意的是,與業內AI云端芯片廠商采取的策略不同,燧原的第二代產品并沒有采用更先進的制程,而是與此前發布的第一代產品采用了同樣的12nm制程。
對此,公司創始人兼CEO趙立東當時對媒體解釋稱,這是因為他們在第一代芯片落地和客戶磨合過程當中發現,“架構的演進比工藝演進更重要”。
此外,趙立東還表示,成本和風險也是選擇改架構而非先進工藝的原因。他稱,從設計到流片,12納米制程和7納米制程成本完全不同,“一個3億多人民幣,一個7億多,公司的商業本質還是要考慮成本”。
落地方面,趙立東稱正在與互聯網廠商談商業落地,其中包括一些有自研團隊的泛互聯網公司。一位業界人士告訴AI財經社,互聯網企業,如騰訊、阿里、字節跳動這類公司都是燧原科技的客戶受眾。從現在看,最有可能的大客戶是騰訊。畢竟騰訊在其設計期間就有合作,而騰訊自研芯片業務還處于早期。
上述業內人士告訴AI財經社,燧原科技這類企業可以直接給互聯網公司供貨,無需中間環節。“他們的AI芯片,做成加速卡,直接插到服務器上就可以應用”。不過,AI財經社發現,燧原科技也與浪潮等生態合作伙伴進行了戰略合作框架簽約。不排除未來與浪潮這樣的服務器企業進行合作,生產AI服務器。
猜你喜歡
騰訊:2024年總收入6603億元,同比增長8%
騰訊2024年研發投入高達706.9億元;年度資本開支突破767億元,同比增長221%,創下歷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