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改造四年毛利僅增3.6億,賣“隔夜臭肉”的大潤發,市值已縮六成
最近阿里巴巴在濟南有點水逆。因淘鮮達和濟南華聯談合作而引發的阿里女員工被侵害這一波還未平息,大潤發波瀾又起。
8月16日,《新京報》記者的暗訪,曝光了濟南大潤發省博店將隔夜肉、臭味肉沖洗后特價銷售,變質肉絞肉灌腸的行為。這件事很快上了熱搜。高鑫零售開盤后就立馬下跌,截至收盤,跌幅收窄至0.42%,每股4.740港元。
當天早上9點,濟南市歷下區市場監管局執法大隊趕到了涉事的大潤發省博店,對相關肉品進行查封并組織抽檢,下一步將依據固定的證據進行進一步調查核實。
早10:55分,大潤發發布致歉聲明,稱省博店相關肉品已全部封存下架,涉事員工停職接受調查,門店將立刻進行整改,目前正積極配合市場監管部門進行檢查和調查。
據AI財經社了解,連鎖超市內的肉類檔口,一般分為聯營和自營,聯營即招募商家入駐,由商家提供賣場內的導購,超市收取租金或者扣點;自營則由超市自己負責肉類的經營、對接供應商,銷售情況好壞跟員工工資掛鉤。根據《新京報》調查內容,大潤發省博店員工表示銷售與獎金相關,由此推測,該店肉類大概率屬于自營,肉類銷售人員應該也是大潤發省博店的聘任人員。
大潤發同時也表示,其對食品安全及操作流程有嚴格的規范和要求,即日起將在全國門店開展自查自糾工作。不過,隔夜肉在超市肉類檔口也是個行業通病,不然不會有企業還以“不賣隔夜肉”為宣傳語。
目前,大潤發在全國有不到500家店,濟南雖然只有8家門店,但地位重要,是大潤發華北總部所在地。1998年大潤發在上海開出內地首店,在其他大賣場忙著布局一二線城市的時候,2000年大潤發出了上海,第一站就選擇去濟南開店。坊間有傳聞稱,濟南是原大潤發首席執行官黃明端的老家,黃明端對濟南有感情,所以對濟南市場格外重視。
2000年9月,大潤發在洪家樓開出第一家門店,之后不久就迅速擴到4家。之后的十幾年內,都沒有再開一家門店。直到2016年才開始開新店,第一家就是此次涉事的省博店。截至目前,大潤發在濟南21年,一共有8家門店。
大潤發在大賣場領域曾被視為標桿,黃明端也被稱為“陸戰之王”,不過,現在的它更愿意開小店。高鑫零售2020年財報顯示,這一年,大潤發開了4家新大賣場、3家中型超市及24家小型超市。高鑫零售執行董事兼大潤發中國首席執行官林小海在之后的電話會中透露,2021年將開出30至50家“中潤發”和超過200家“小潤發”。按照規劃,新業態將在2021年占據更大的營收份額。
高鑫零售是阿里提出新零售戰略后“下”的第一單。2017年1月,阿里以224億港元收購高鑫零售股份并持有36.16%的股份,并在2020年進一步增持到72%。林小海原本在阿里巴巴負責零售通業務,2020年12月,接棒黃明端,成為大潤發的當家人。
2019年高鑫零售總營收為1018.68億元,同比增長0.5%;來自銷售貨品的收入為912.79億元,同比下降4.5%。高鑫零售毛利額為257.31億元,同比增長2.4%。毛利率為25.3%,同比增加0.5個百分點。與2018年營收和凈利潤雙雙下滑的業績相比,2019年高鑫零售的上述經營指標已經開始正向增長。
2020年突發疫情,對于提供民生商品的超市行業來說,有紅利效應,不過2020年大潤發的表現卻相當平淡。2020年,高鑫零售營收954.96億元,同比微增0.1%;同店銷售(去除家電產品)同比增長1%。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8.72億元,同比增長1.3%;實現毛利243.43億元,同比下降5.4%。
高鑫零售疫情期間股價短暫接近歷史新高后,便一路下跌,相比最高點,市值已縮水62%。不可忽視的一個原因是,大潤發有八成門店位于三四線及以下城市,這些城市在疫情期間被大肆擴張的社區團購粗暴地“掃蕩”了一波,賺取微薄利潤的超市在資本的大棒下,毫無還擊之力,苦不堪言,甚至有區域零售負責人將社區團購稱為“焦土戰”。即使背靠阿里,高鑫零售也難以招架。
在被阿里戰略投資前的2016年,高鑫零售營業額1004.41億元、毛利239.81元、毛利率23.9%,這四年來,在阿里新零售的“手術刀”下,高鑫零售的毛利僅增加了3.62億元。
但是林小海卻很有信心,“2022財年會是新業務啟動最多的一年,也會是投入最多的一年。”他預計,高鑫零售能夠在接下來的財年進入兩位數增長的快車道。
猜你喜歡
創新者的獎賞:阿里巴巴“耕云”15年結出AI果
得益于人工智能的驅動,未來幾年中國云計算市場將保持高速增長。阿里巴巴作為中國公共云與人工智能領域的最大創新者,勢必收獲最多獎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