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淘鮮達為何討好濟南華聯?
阿里員工涉嫌侵害女同事被曝光后,除了質疑阿里價值觀的崩塌,外界還有一點比較詫異:涉事的客戶方濟南華聯超市到底是何來頭,能讓阿里淘鮮達的員工出差去“陪酒”?為何在不起眼的傳統商超面前,阿里成為弱勢一方?
此外,伴隨事件發酵,8月9日阿里同城零售事業群總裁李永和引咎辭職。這讓淘鮮達所屬的阿里同城零售業務走向也充滿問號。
酒桌上的濟南華聯,為什么是強勢一方?
“濟南華聯在當地也就是一個二流企業,是個老企業,但不是國企。”一位濟南當地人告訴記者。
在國內,以“華聯”為名的企業特別多,這次事件甚至讓上海聯華超市特意出來撇清關系,稱涉事公司跟自己無關。原來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期,對外經濟貿易部曾提出創建“華聯商廈”這一民族商業品牌的構想,由其統一投資、統一名稱、統一標志、統一會歌,按現代公司管理方式運營。1989年,對外經濟貿易部出資1.5億元,選取14個城市,支持和幫助地方政府籌建華聯商廈。
1992年,濟南的西市商場改名為華聯商廈,運營方為濟南華聯商廈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濟南華聯”)。近30年發展下來,濟南華聯頂峰期擁有3家百貨、24家超市、29家便利店,經營面積50萬平方米,銷售84億元,在全國大型零售企業中排名第29位。
不過一位熟悉山東零售的人士稱,“濟南華聯商廈和大部分華聯商廈一樣,早早就改制了。”天眼查信息顯示,濟南華聯商廈股份有限公司股權中,國資占股65.25%,但國資在濟南華聯超市有限公司中持股僅有7.4%,而后者的大股東為濟南嘉華購物廣場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在華聯超市持股50%,股權穿透后,李茂年疑似為實際控制人,李茂年同時也是華聯商廈董事長。
上述人士介紹,華聯超市2007年擴張明顯,現在業務集中在濟南西部。目前濟南零售市場上,銀座做得比較好,華聯相對一般,天眼查顯示,濟南華聯超市年銷售20億元左右,大概有20家門店,而2012年時,濟南華聯就宣稱有20多家門店。
“這個公司員工每天都要背誦董事長李茂年的語錄,管理方式上有點洗腦式。”上述人士透露。從濟南華聯的官方微博和公眾號上可以看出,發布最多的內容就是李茂年金句。阿里女員工遭侵犯事件發生后,濟南華聯涉事人員張國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在酒桌上正常喝酒,肯定中間有摟抱的過程”。華聯迅速以不符合員工外出規范開除了張國,但表示是否犯罪還需要警方調查。
根據“濟南華聯集團”公眾號內容,在2020年疫情期間,華聯超市開始做拼團,3公里范圍1小時送達,深化與美團、餓了么、京東到家等互聯網平臺的合作。
在淘鮮達上定位濟南華聯的舜耕山莊店,頁面顯示只有大潤發,看起來目前雙方還沒有達成入駐協議。
“說實話,我們看到這個新聞還是挺驚訝的。”北京一生鮮超市運營總監張磊表示,在以往與第三方互聯網平臺接觸的過程中,能感覺到對方比較傲氣,嘴里各種賦能之類的互聯網詞匯,但是相比以往接觸的傳統實體零售客戶,互聯網平臺的行事風格相對還是簡單一些,直接把自己的優劣勢說得很明白,沒有那么多彎彎繞繞。
此次事件涉及的淘鮮達是阿里旗下的同城零售業務。由于起步晚,淘鮮達在同城零售中的表現并不突出。張磊透露,他所在的超市開通了到家業務,但是沒有入駐淘鮮達平臺,“淘鮮達的份額小,而且他們比較排斥合作商家使用京東的中臺系統。”
張磊推測,此事發生可能跟淘鮮達的KPI相關,“有些KPI不是說要一個絕對值的數量,而是要保持跟同行一定的市場份額比例。”他舉例稱,“我接觸到的支付寶對接人,他的KPI是微信支付和支付寶要保持在2:1,可以差一點,但不能丟份額。”
另一位零售人士透露,“現在各個平臺都在說賦能,把自己的姿態擺的很高,要給傳統企業賦能,但其實是求著傳統企業購買服務,我認識的一家云計算廠商資深銷售,個人KPI是1.6億元,天天到處飛去見客戶。”
背靠阿里的淘鮮達,為何還要討好客戶?
在阿里眾多業務線中,淘鮮達的拉新任務尤為艱難。
壹摩商業CEO李波濤在零售界20多年,大賣場和社區零售的管理層都做過。在他看來,淘鮮達最大的問題是入場晚,優質客戶被搶光,只能發展一些小商超。
李波濤透露,超市O2O合作效果好的,一般存在大型商超中,比如京東到家合作沃爾瑪、永輝、餓了么和淘鮮達合作大潤發。大超市的供應鏈和數據體系完整,配送和服務人員充裕,就能配合得好。目前非阿里系的大商超無外乎沃爾瑪、永輝、家樂福、物美等,前兩個和京東深度綁定,物美自己有多點,蘇寧易購董事會換血后,旗下家樂福可能和阿里關系變近,美團和餓了么偏好與中小商超合作,這樣淘鮮達的空間就被擠壓了,“目前在超市O2O領域,第一名是京東到家,第二是美團,第三是餓了么,其次是多點,淘鮮達勉強排在第五。”
張磊也告訴記者,目前各大到家平臺基本已經穩定,基本上所有的超市都上線了到家服務,尤其是疫情之后。與此同時,早期砸錢發補貼拉攏消費者的玩法逐漸被拋棄。
這種情況下還有一種突圍機會——讓商超接入多個平臺。李波濤說,理論上商超接入所有平臺都可行,但實際運營中,商超接兩三個流量平臺,就不想再接入了。接入也存在對接成本,需要商超打通和平臺的數據系統,方便接單后做配送、檢控、結算和處理售后價差等,這些都需要投入人力物力。“如果沒有足夠的平臺流量,商超一般不會再接納新平臺,至少我還沒看出淘鮮達有太多流量支持。”
具體到濟南華聯這種地域型商超,還存在合作效果不佳的問題。依照李波濤過往經驗,小商超由于單量不多、數據系統開發不夠,在商品管理、售后服務和人力方面都跟不上,O2O的效果很一般。“所以小商超接入平臺,一般沒有太大動力,單店一天幾十單往往就很高了。”這就形成一種嚴重的不對等關系——淘鮮達需要濟南華聯,但濟南華聯并不太需要淘鮮達。
這或許是淘鮮達員工如此“討好”濟南華聯的原因。2018年11月,天貓超市升級為獨立事業群后,阿里將淘鮮達業務從盒馬移交給天貓超市事業群。2019年10月,李永和作為天貓超市總裁首次公開亮相,公布了天貓事業群的多品牌戰略,并提出天貓超將在明年3月前,在全國百城建立20公里立體生活圈的目標。
這個目標里,主要以天貓超市和淘鮮達為載體,其中天貓超市負責在線上引流獲得增量用戶,而淘鮮達則負責在線下進行“舊城改造”運營存量用戶。根據發布會上透露的數據,淘鮮達的“舊城改造”計劃目前已經覆蓋全國26個商超的800家門店。
不過,截至 2020 年,淘鮮達平臺只有超過 50 家的實體零售商入駐,接入線下超過 2500 家門店。
按照各家財報和公開數據,截至2020年,高鑫零售門店484家,家樂福門店215家,三江購物門店214家,盒馬門店227家(截至2020年9月),這四家阿里系或與阿里較近的實體零售門店已經超過了1100家,占據了淘鮮達門店數量的近一半,而剩余的一半則來自于淘鮮達自己的拓展。可以對比另外一組數據,2017年上半年,京東到家宣稱已經入駐了7萬多家門店。
在李波濤看來,阿里做同城零售業務的策略不夠清晰,內部多個團隊都在做,缺乏系統整合。之前,天貓超市、淘鮮達、盒馬被認為是阿里同城零售的三板斧,但今年7月架構調整后,天貓超市和天貓合并,淘鮮達被劃到同城業務。“餓了么也在做,1688批發業務、零售通都涉及同城,各路部隊分頭走,如果整合起來力量肯定強大。”
不僅淘鮮達業務,阿里同城業務的頻頻變陣,也令潛在客戶心存顧忌。李波濤透露,去年底,為了不想美團一家獨大,他們拒絕簽署獨家協議,想同時和餓了么簽合作。當時協議都簽下來了,但餓了么經過多輪調整,對接人久久不見回信。這讓李波濤懷疑餓了么當下戰略尚未清晰。由于擔心日后合作會受波及,他們最終沒有推進合作。
猜你喜歡
創新者的獎賞:阿里巴巴“耕云”15年結出AI果
得益于人工智能的驅動,未來幾年中國云計算市場將保持高速增長。阿里巴巴作為中國公共云與人工智能領域的最大創新者,勢必收獲最多獎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