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飛船研發商星際開發明年首飛,獲英諾天使基金千萬元級天使投資
商業飛船研發商北京星際開發科技有限公司(簡稱:星際開發)宣布獲得千萬元級天使輪融資,由英諾天使基金獨家投資。
同時,星際開發宣布與商業運載火箭研發商星河動力達成戰略合作,雙方計劃于2022年實現首艘商業飛船發射。
星際開發創始人、董事長兼總經理付仕明博士表示,“本輪融資將主要用于公司的實體運行,團隊的健全和產品設計研發。而與星河動力的合作將有利于彼此業務的拓展和發展壯大;有利于進一步降低太空資源利用的成本,促進航天商業化;能夠促進商業航天產業生態要素的健全和行業生態環境的健康發展。”
對于本輪融資,英諾天使基金合伙人祝曉成表示,“民營商業航天一直是我們非常關注的一個方向,英諾也在這個領域持續地進行投資布局,被投的衛星公司、火箭公司都在快速成長。星際開發在付仕明博士的帶領下,其經驗度無需多言,而在完成從體制內到市場化的轉變后,基于自身積累從返回艙,即飛船入手,目標非常明確。團隊也非常低調實在,滿懷激情和信心,擁有超強的執行力和協作能力。這些優點與其他優秀的商業團隊并無二致。這也正是英諾堅定地投資商業航天賽道,投資星際開發團隊的原因。英諾認為,星際開發正在建設一個天地物流系統,將返回成本降到足夠低之后,去支撐起巨大的應用市場。”
據統計,太空資源利用的多個場景擁有巨大市場空間,如太空醫藥600億美元,太空農業100億元,太空材料(半導體)150億美元,太空旅游未來有萬億美元等等。
另據美國銀行估計,目前太空相關產業的價值接近4150億美元,到2030年有可能增長到1.4萬億美元。
集團級總師領銜,坐擁三個唯一頭銜
付仕明表示,“誰有下行能力,誰就掌握了太空資源利用的主動權。”
太空資源要得以利用,關鍵在于天地往返技術實現突破。國內唯一掌握此飛船返回技術的是航天五院,星際開發創始人及團隊正是源自航天五院。
創始人付仕明博士,研究員(正高級),具有二十余年的航天專業學習工作經歷,先后在航天五院511所、載人部,航天二院二部、空間總體部任職,曾任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空間站貨物返回艙總設計師,集團黨組聯系專家,國家空間環境標準委員會委員,二院空間學科帶頭人等。
星際開發創始人付仕明博士
星際開發團隊技術骨干均為原國家隊系統總體正副主任設計師,都是碩士以上學歷,年齡在30~45歲之間,曾經一起共事多年,技術儲備和積累處于行業領先水平。
豪華的團隊陣容,也讓星際開發能夠在行業內同時擁有三個“唯一”頭銜:唯一的集團級型號總師領銜創業的商業飛船公司、唯一的實際實施過飛船空間軌道飛行任務的商業團隊、唯一的掌握飛船全系統和全流程研制技術的商業航天公司。
付仕明告訴獵云網,“在飛船研制方面,不論在貨運飛船,還是載人飛船,我們在國內商業航天市場確實是處于No1的狀態。首先,我們有完整的飛船研制團隊,專業人員齊備,這個是別的公司不具備的;第二,技術儲備方面,我們有多年的工程實施和產品研制,起點高,上手快,出道即領跑,這也是別的公司不具備的;第三,我們在這個賽道內經營多年,上下游配套的穩定性、行業政策的了解和各種關系的維護等,都是別的公司不具備的。”
專注低成本小型貨運飛船研發,填補商業航天空白
據付仕明介紹,星際開發目前的重點是低成本的小型貨運飛船,這個產品是國內外此前沒有人干過的,從產品創意到產品的具體實現,是公司核心團隊根據多年的經驗積累正向研發的,所用的技術、產品及零件都是完全自主可控的,具有完全的知識產權。
而星際開發的技術領先性則主要體現在這三個方面:
產品低成本、重復使用,主要解決把物資從天上往下運的技術難點。采用綜合電子技術,系統設計高度集成,比傳統返回式衛星更先進,技術體系更接近于飛船。采用模塊化設計和預包裝技術,能力強,發射活性便捷,有效縮短研制周期和發射準備時間。產品可擴展性強,能夠快速迭代到載人船方向。
載荷比目前全球最大。首飛飛船發射重量不小于350公斤,返回重量不小于100多公斤,是目前國內商業航天里最大的飛行器,載荷比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
基于較為成熟的方案進行優化改進,技術成熟,路線穩健,降低商業開發成本和風險。能夠適應不同軌道,不同載荷,任務適應性強。小型化,單次任務成本低,便于批量化高頻次應用。采用眾多低成本設計技術,重復使用,飛船的研制和應用成本低。采用預包裝和模塊化設計,研制周期和發射周期短,支持快速發射,發射準備周期就兩三天,遠低于目前傳統飛船和返回式衛星。
目前,星際開發首艘商業飛船——“增長一號”已經進入了樣機生產階段,據了解該型飛船設計重量350kg,返回載荷不小于100kg。接下來該型飛船將陸續進行包括大型環境試驗、綜合測試、船箭測試和天地測試在內的基礎試驗,以及分離、高焓風洞、回收等專項試驗。
星際開發X星河動力:船箭一體
據了解,此次雙方合作的飛船與火箭分別是星際開發·增長一號和星河動力·谷神星一號。
據星河動力CEO劉百奇介紹,“我們與星際開發共同探討了在火箭和飛船之間,開展船箭一體的聯合優化設計。比如說在控制系統方面,用飛船的控制系統控制火箭,用火箭的末級動力系統作為飛船的動力系統。基于此,雙方可以在海南發射場,用星河動力30噸的火箭實現500公斤的運載能力。而星際開發的飛船在去掉動力系統,只保留控制系統后,載荷返回能力將達到250-300公斤,而這也將大幅降低航天育種、太空實驗等應用場景下的整體成本。”
劉百奇以汽車為喻,來表達星河動力的發展目標,“希望我們的液體火箭能夠以公交車的價格,提供大巴車的服務和體驗;固體運載火箭能夠以大巴車的價格,提供出租車的服務和體驗。”
此次戰略合作,除了促進雙方業務發展,降低成本促進行業進步之外,付仕明也希望能夠聯結用戶,三方共同形成包含資金鏈和價值鏈在內的完整產業生態閉環。
目前,星際開發的用戶主要集中于育種中心、生物制藥企業、科研院校等等。據付仕明透露,星際開發已經積累了首批客戶,經過合理配置將參與明年的首飛中。
而除了計劃于2022年進行首次商業飛行外,雙方還將展開全方位的合作。比如,產品配套、人員交流、技術交流,包括公司的運營管理等等。
付仕明告訴獵云網,“今年下半年,星際開發將按照既定計劃進行飛船的研發,并與星河動力確定ICD(interface control document)文件接口。然后上報發射計劃,接下來再把單機設備等核心部件進行投產,爭取年底前能夠把產品進行回收,最后做組裝集成。而在產品回收前,仿真設計工作也會同步推進。”
在星際開發的計劃中,太空資源的幾種常見應用場景將會分階段逐步實現。付仕明表示,“在公司發展的初期,大概2024年前,我們將更關注產業應用和科研應用。2025年左右,隨著公司發展壯大以及載人飛船的研發完成,我們會更關注消費市場和商業應用,比如向用戶提供太空旅游等服務。”
猜你喜歡
千訣科技獲英諾領投數千萬元天使投資,用決策大模型為機器人造大腦
水木清華校友種子基金、啟迪之星創投、九尚資本、龔虹嘉先生家族辦公室嘉道功程等共同投資。榮耀Magic V3正式發布,9.2mm再次刷新折疊屏輕薄紀錄
榮耀Magic旗艦新品發布會在深圳灣體育中心“春繭”體育館正式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