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升級時代,重估“小而美”的金融科技
如果有人問,在過去的十年時間里,哪個行業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最大,答案無疑是金融科技。小到移動支付,大到產業金融服務,科技給金融產業所帶來的數字變革已深深地嵌入到了社會的方方面面。
與成就相伴而來的,是這一新興領域所面臨的一次又一次的巨大挑戰,以及在行業不斷凈化、進化的過程中,所遭遇著的誤區、困惑、甚至是爭議。
作為一個尚未經歷過完整周期的行業,市場對于金融科技行業的價值判斷不能從短線角度進行衡量,而應該放入到一個更長的時間周期中來看待。這也正如投資大師查理·芒格曾說過的那樣,“金融是一個需要耐心的行業。”
01
監管的“與時俱進”
事實上,金融產業歷來是最先感知先進科技應用的,某種角度上,金融發展史本身就是一部金融與科技不斷融合的歷史。
特別是在當下,消費者行為的快速變化,使得金融服務的供給方和參與方也在隨之快速調整。因此,金融科技行業自然也處于一種高度動態的狀態。這就要求金融監管要做出相應的回應,以維護大金融體系的完整和穩定。
從2019年9月央行發布的《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2019-2021年)》(首次對金融科技發展做出全局性規劃);
到2020年10月的《金融科技發展指標》(由機構指標、行業指標和區域指標三大指標構成,旨在以三年規劃為指導形成一套行業發展評價標準);
再到地方政府相繼出臺金融科技相關產業的扶持政策(招商融資、人才補貼、融資支持、研究獎勵、專項投資基金等)。
可以看出,盡管最近幾年以來,監管針對第三方支付、網絡借貸、財富管理、數據服務等不同類別的業務模式,陸續下發了各類整治條例和展業新規,讓不少人擔心,金融科技相關產業不確定性增強。
但是就通盤角度來看,監管部門對金融科技的價值給予了一定程度的認可,因此政策方面也更側重規范與安全,而非扼殺行業的存在與創新。
金融科技需要守正創新,監管方面也在“與時俱進”,這一趨勢已愈發顯現。
今年5月22日,北京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戰略咨詢委員會委員霍學文在“2021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上,圍繞“當前金融科技發展與監管遇到的問題、風險與挑戰”這一主題發出“五連問”:
- 如何運用金融科技做到所有金融活動都持牌經營?
- 如何運用金融科技防止監管空白、監管盲區與監管套利?
- 如何運用金融科技做到金融監管全覆蓋?
- 如何運用金融科技做好國際協同監管?
- 如何運用金融科技做好金融風險監測預警與風險處置?
上述問題清晰地釋放出兩個“信號”:其一,開展涉金融業務的經營主體,恐將須要牌照“護身”,換言之,未來或將是持牌機構的天下;其二,監管自身也在加速跟進對金融科技及應用的理解,以及時提出風險防范和化解之法。
此外,監管方法需要適應金融科技發展、適應數字經濟的時代特征。
02
價值“糾偏”與重估
既然監管的最終意圖還是要鼓勵金融科技合理創新,那么對于行業中一眾從業機構而言,除了可以按照相關規定繼續開展經營之外,最大的好處莫過于自身價值“糾偏”與重估。
此前,受限于國內資本市場的上市規則,宜信、樂信、陸金所、簡普科技、360數科、信也科技等一批國內金融科技企業無奈選擇赴美上市。但海外市場對金融科技中概股認識存在一定偏差,導致個別上市公司時常處于“折價交易”的環境。
這些認知偏差,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來是對行業屬性認識的偏差。此前監管對于金融科技的整治,無論是從牽頭主體、還是業務限定,幾乎都是按照金融監管制定和執行的,同時國內外征信體系差距較大,因此,在國外資本市場中,大多數投資人都會以金融板塊的定性與估值看待金融科技板塊。
二來是對國內行業監管認知的偏差。過去幾年來,監管對行業進行了幾次較大力度的整治,從獲客到風控、再到貸后規范,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相關企業業績的穩定性。好在,上述一些針對金融科技發展而出臺的專項指導,或將緩解這一問題。
實際上,“華爾街”已意識到了這一點并開始做出“糾偏”動作。幾個月前,知名投行花旗銀行發布研報稱,無論是政策層面還是企業經營層面,當前中國的市場格局已在發生變化,此時應是重新評估中國金融科技企業潛力的時候,中外金融科技公司的差距理應縮窄。
隨著各方市場重新定義金融科技中概股,相關上市公司也迎來了股價及估值的走高:
樂信的股價從去年9月的6塊多美元,抬高至眼下近10美元/股,總市值達到18億美元,同時其在新消費領域中的一些新嘗試,也為自身撬開了更大的想象空間;
信也科技的股價從去年3月的歷史低點1塊多美元,上漲到如今近8美元/股的價格,總市值翻了近7倍至22億美元,2021年公司計劃繼續加大對小微企業的投入力度;
體量更大的360數科,股價也從去年3月時的6塊多美元,在一年多的時間內逐步上漲至歷史高點45美元/股,盡管近期進入到一波結構性調整,但股價仍在30美元/股上下,總市值達到45億美元。
鑒于目前金融科技行業的商業模式主要以助貸業務為主,因此與金融機構達成穩定合作的規模,不僅從一個側面證實著這家企業被市場認可的程度,同時也直接驗證著其自身科技應用能力的強弱。
根據財報等公開信息,360數科來自金融機構的資金占比高達99%;信也科技目前已與銀行、消費金融公司、信托等50多家持牌機構實現對接,全部來自機構資金。機構資金成本相對可控,可以讓金融科技企業在監管范疇內擴大規模,同時還可為其騰挪出更多利潤空間。
03
市場格局生變
過去數年里,監管部門在打擊金融市場亂象上的力度之大、頻率之高、范圍之廣,令人印象深刻。
特別是去年以來,螞蟻集團被暫緩上市,現有業務按各種監管新規做收縮和拆分。這一事件或引得監管部門對金融科技“創新”、對平臺經濟“創新”的態度有所轉變。從年初的《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關于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到《網絡交易監督管理辦法》,無一不透露監管層對當前市場問題的高度關注。
到了今年4月29日,央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等幾家監管機構又對其他13家互聯網企業進行監管約談,要求這些企業必須對其數據和貸款行為實施更嚴格的管理。
在這份名單中,包含了騰訊、度小滿金融、京東金融、字節跳動、美團金融、陸金所、天星數科等13家互聯網企業,幾乎涵蓋了泛互聯網、金融科技等行業中的絕大多數頭部企業。
在這些“國民級”應用中,騰訊旗下社交APP微信(WeChat)已達到了10億DAU,字節跳動旗下短視頻內容APP抖音(TikTok)也已擁有了7億DAU。
對于平臺金融科技的監管來說,數據治理是最底層的制度支撐,數據共享推動的越完善,金融科技未來的發展前景就越光明。業內人士認為,由于擔心互聯網金融業務增長過快可能會給大的金融體系帶來危險,因此,國內監管機構或將強化對互聯網/科技巨頭利用大數據及相關技術能力從事貸款、理財及相關業務的展業規范甚至是限制。
螞蟻也好,騰訊、字節也罷,這些互聯網、科技巨頭通過支付、社交、內容等服務程序獲取了海量用戶數據,基于這些數據開展信貸、財富等金融業務,某種程度上,相比小型機構、垂直企業、甚至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已形成了絕對優勢。
因此就積極角度來看,監管對巨頭在商業、估值上的壓制,其實對相關垂直賽道中的從業機構可能是一件好事。這并非單一指向于360數科、樂信、信也科技等上市企業;更有望為那些尚未登陸資本市場、始終堅持以科技驅動普惠發展的持牌機構,帶來更多機會,如馬上消費金融。
畢竟,只有更加充分、更加公平的市場競爭,才能造就“百花齊放”的市場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360數科、信也科技、樂信,還是尚未上市的馬上消費金融,他們都在不斷將科技做為新的收入增長極,試圖用更輕的模式、更低的資本去撬動長期價值。同時也在逐漸向市場詮釋:金融科技公司的本質其實是科技公司,而非直接參與交易的金融公司。
當然,從古代錢莊、到現代銀行、再到金融科技,在金融服務的這一片江湖里,不管科技權重如何加強,與老百姓、經營企業“錢袋子”相關的事情,穩健才是第一選擇。
【寫在最后】
新技術、新模式總會層出不窮,但制度性問題的解決路徑不可能一蹴而就,如何拿捏好各種挑戰之間的張力,依然需要各方持續戮力求解。展望將來,我們應該對已經到來的新階段充滿期待。
就像美國作家梭羅在《瓦爾登湖·經濟篇》中寫到的:“一切變化,都是值得思考的奇跡,每一剎那發生的事都可以是奇跡”。
猜你喜歡
騰訊:2024年總收入6603億元,同比增長8%
騰訊2024年研發投入高達706.9億元;年度資本開支突破767億元,同比增長221%,創下歷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