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攜國軒高科激進轉型,揚言超越特斯拉,但ID系列還未“入門”
在CEO迪斯獲得續約后,老牌車企大眾發布了向新能源轉型的激進計劃。
7月13日晚間,德國大眾汽車集團發布“2030 NEW AUTO戰略”,加速向“軟件驅動型移動出行服務提供者”轉型,未來利潤和收入來源將從燃油車逐步轉向純電動車,同時業務上轉向軟件和服務。
大眾計劃2030年軟件相關的銷售額達到1.2 萬億歐元,個人移動出行業務將占據總銷售額的 85%。為此,大眾計劃為此投入730億歐元,以從頭開始建立軟件服務業務。
電動車業務上,此前迪斯曾表示計劃在2025年超越特斯拉成為全球第一大電動車制造商。
然而,即便發布了向新能源與智能化時代轉型的激進方案,但與在傳統車產業鏈上有諸多合作伙伴不同,目前大眾所在地歐洲的新能源下游產業鏈并不完善。為此,大眾宣布與中國新能源汽車電池制造商國軒高科達成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按計劃,大眾將與國軒高科合作建立一個電池生產中心。同時大眾集團計劃在歐洲與合作伙伴建立6座年總產能達240GWh(吉瓦時)的超級電池工廠。
圖/視覺中國
受此促進,國軒高科股價7月13日上漲5.95%,以56.1元的價格收盤。
圖/雪球
事實上,國軒高科與大眾的合作并非首次。早在去年5月28日,國軒高科發布公告稱,大眾汽車(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將合計持有公司約4.4億股,占總股本26.47%,成為國軒高科第一大股東。
此后,大眾集團也加快了對國軒高科的滲透。據了解,截至目前,已有大眾相關管理人員進入國軒高科核心部門。
然而,大眾強勢的入局,卻加劇了國軒高科內部的不穩定。
近日國軒高科公告稱,因引進戰略投資者的需要,5位董事及董事會秘書辭職,此前國軒高科發布的非公開發行股票預案中也提到,大眾中國將推薦4人成為公司董事,包括2名非獨立董事和2名獨立董事。
除此之外,大眾自身的轉型在華推進的并不順利。
從大眾集團近年的動作和戰略可以看出,這家老牌德系傳統燃油車企轉型的決心很大,南北大眾兩座MEB工廠投資就超過了300億元,總產能超100萬輛。
然而,從目前,其在中國市場的轉型“雷聲大雨點小”。就大眾首款電動車ID系銷量而言,可謂是喜憂參半。據EV Sales網站公布的全球新能源乘用車銷量數據顯示,在今年1-5月中,大眾以11.88萬輛的成績躋身全球銷量第三名;目前,大眾 ID 系列在歐洲單月銷量近8000臺,成為歐洲最暢銷電動汽車。
然而,大眾汽車ID系在中國的銷量卻不樂觀。從5月份的銷售數據來看,上汽大眾ID.4X和一汽-大眾ID.4 CROZZ總銷量僅為1213輛,與前一月的數據相比,銷量不升反降。
國內市場和歐洲市場銷量之所以出現如此大的差距,是因為在中國市場,大眾ID系整體表現中規中矩,被特斯拉和國內造車新勢力培養起來的中國新能源汽車消費者,更注重智能化和體驗感,而大眾在此沒有明顯的優勢。再加上大眾汽車原先的經銷模式,與特斯拉、蔚來、小鵬等直營模式相比,反而成了累贅。
根據大眾集團CEO赫伯特·迪斯3月份透露的規劃,2021年,大眾新能源汽車銷量目標為100萬輛,中國市場將承擔四成,而時間已經過半,大眾在中國市場尚未“入門”。
猜你喜歡
拆解吉利新能源“陽謀”:私有化極氪如何重構“技術-品牌-市場”鐵三角?
作為吉利汽車《臺州宣言》戰略落地的關鍵舉措,此次收購不僅是資本層面的重組,更是傳統車企在電動化、智能化轉型中探索系統性解決方案的范本。中國汽車行業的最大“黑馬”,可能會是方程豹
融合了“個性化”與“性價比”戰略的方程豹品牌,在比亞迪強大的技術、產品與供應鏈賦能之下,其很有希望成為中國汽車行業下一個沖擊百萬銷量的新汽車品牌。市值腰斬,理想汽車的壓力越來越大了
接下來,理想汽車一方面要在自己的基本盤業務領域面對華為鴻蒙智行的纏斗,另一方面要面臨比亞迪的猛攻,同時還要提防小米、領克、極氪、深藍與零跑等一眾頗具競爭力汽車品牌的偷襲,理想汽車的壓力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