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約車大戰重啟?滴滴下架,美團加班
網約車江湖重起波瀾
滴滴“出事”之后,網約車江湖又重新熱鬧起來。
7月7日,滴滴出行官網正式下架“滴滴出行”App。7月9日,因嚴重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在各大應用平臺,25款滴滴“全家桶”全部不見蹤影。
為了平衡可能遇到的風險,許多網約車司機都再次安裝了別的平臺,在石家莊的王卓就是其中之一。“雖然現在還算穩定,但誰能保證未來不會出事?”他告訴AI財經社,原來很多只在滴滴接單的車主,現在又多入駐了好幾個平臺,每天幾個軟件一起掛著。
或許正是抓住了王卓這樣的司機的心理,美團、高德、曹操等一系列網約車“二線平臺”摩拳擦掌,從司機到用戶,全面展開了一場市場花式爭奪戰。
搶奪用戶最直接方式是,在司機和乘客兩端同時擴大補貼。經常在北京市海淀區拉活兒的網約車司機李岳,過去只專注在滴滴上接單,但前不久在拉了個美團的預約單后,嘗到了甜頭,他也隱隱窺到了美團拓展業務的決心:自己在平臺活動的各種加成下,拿到了標準車費的近1.3倍。
而李岳在和乘客閑聊時發現,對方這一單的最終付款金額只有0.1元,這意味著中間的差價,全是平臺在貼錢。
美團的確是在用重金拉新。7月8日,美團打車公眾號發布信息,宣布在34城招募司機。7月9日美團打車App重新上線,而與之一同而來的,便是平臺面向司機的大量限時福利。不僅在用戶端發新人優惠券,還極力拉攏新司機入駐。
王卓發現,在美團剛上線的這兩天,車主如果一天跑滿29單,可以得到100多元的獎勵。而在新司機注冊首周3天時間里,平臺則會依據司機到賬車費,每單再加贈收益的20%。
更多用戶則是和車主一樣,被廣告和優惠吸引到除滴滴以外的平臺上。顧成是首汽出行的忠實用戶,只不過他覺得首汽太貴,平時只是在帶孩子出門時才叫。但滴滴出事之后,首汽突然連續兩天給他打電話,接通之后,他才發現原來是首汽提醒他的賬戶里有一張八折打車券,讓他趕緊用。
司機和乘客感受的背后,是各大平臺的摩拳擦掌。根據AppGorwing統計數據顯示,近兩周中,T3出行、百度地圖、花小豬、高德地圖、如祺出行、哈羅出行、車況寶、掌上公交等都在微信、抖音等加大了投放力度,其中T3出行的廣告投放力度在行業中最高,搶奪市場份額的意味十分明顯。
脈脈上流出的一則公司內部記錄顯示,T3出行準備進入“戰斗模式”大干一場。這家由一汽、東風、長安三家汽車公司牽頭組建的平臺,被視作網約車“國家隊”,這份記錄透露,T3出行“本月內要連開15城,日均單量突破百萬,牢固樹立中國網約車地位”,當然它給用戶的優惠也毫不含糊。據了解,T3出行在7月6日推出的新100元禮包,與老款100元禮包相比,優惠券數量從7張增加至10張,折扣類型更多。
滴滴也并非等閑視之,只是活動力度相對較弱。“主要是晚上17-20點,跑夠六單獎勵24元之類的小活動。”王卓告訴AI財經社,這些活動在疫情前其實常有,只是如今重新回歸,吸引力不如其他平臺大。而且就算補貼力度相同,和美團18%的抽傭相比,滴滴20%的抽傭費比例差別也不大。
網約車格局難改
當滴滴的事情還未塵埃落定之時,其他平臺一哄而上,這會真的改變網約車的格局嗎?答案,當然沒有那么簡單。
一個原因是,網約車司機們目前并不能真正放下滴滴。
“美團是獎勵得多,但一天別說29單了,能接到一兩單就不錯。”王卓說,空車的時候,他的兩部手機同時掛著美團和滴滴,但由于總是滴滴先相應,而乘客上車后,自己又只能把美團的自動接單暫時關掉,因此從中午出門跑到晚上十一二點,一天算下來,他真正從美團拿到的單數寥寥無幾。
對擁有滴滴app的核心打車群體而言,他們也不會輕易放棄滴滴。滴滴軟件在應用商店的下架并不會影響到他們的正常使用。即便是不固定打車的用戶,只要在微信等小程序中注冊過滴滴平臺,也同樣還能再次順利進入。
早晚高峰期時,由于滴滴排隊時間較久,一些用戶會轉而考慮起其他平臺,但在平峰期,滴滴還是大部分人近乎本能的首選。“石家莊有兩萬個司機,但一天可能五萬個訂單里,四萬八都是滴滴的。”對此,王卓很是無奈,“你說兩千個訂單能養活十倍的人嗎?”
當前,“接不到單”成為了腰部網約車平臺的最大難題。除此之外,這些平臺本身的系統還存在一些問題。
網約車司機洪明山的一個朋友前兩天用美團接單,走到半路,“前頭還有一堵墻呢,導航就讓他過去。”他自己有一次使用曹操出行的時候,也遇到過被導航帶到了禁行護欄面前的“烏龍事件”。
7月12日,北京下暴雨的晚高峰里,各平臺的打車用戶絡繹不絕,但洪明山最后還是選擇了老老實實用滴滴接單。他感慨:“滴滴還是大公司,你不得不服。”
從數據上也能看出,腰部網約車的增長空間已然不大。
根據7月13日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21)》,2020年,我國網絡出行市場交易規模約為2886億元,市場規模巨大;但與此同時,網絡出行的增幅已開始遭遇瓶頸,據統計,2020年市場交易規模首次出現負增長,同比下滑約15.7%。
在此情況下,網約車行業的競爭,更像是一場“存量”競賽。
“過去共享經濟和平臺經濟的概念如今已經不再實行,很多投資人更多的是看平臺經營表現和業績,這種情況下,投資人未必愿意來進行燒錢。所以沒有充足彈藥,出行大戰很難打起來,現在平臺花錢還是都比較謹慎,目前的活動都是一些司機和新人的導流活動。”一位投資人告訴AI財經社。
北方工業大學教授紀雪洪對AI財經社表示,由于網約車滲透率已處于高位,在一二線城市空間有限;尋找空白市場的機會越來越少,三四線城市私家車、公交車資源并不稀缺,對網約車出行的替代效應強,三線以下城市需求并不旺盛,市場容量不大。
一位網約車平臺高層也覺得,現在二線平臺紛紛打廣告來刷存在感,只是為了爭搶新增車主和新增用戶,新增的規模能不能支撐其他平臺做起來,還是個問號。
網約車是生意,也是公共服務
這些腰部網約車平臺當然明白,留給它們的時間并不多。
T3出行在內部動員中表示,“市場留給我們的窗口期只有40天”,該公司的部分部門,甚至已經拿出了“007”的覺悟。
“要認清網約車的本質,抓住適當機遇,網約車生意才有壯大的可能。”一位網約車平臺的高層告訴AI財經社,即便滴滴的行業地位難以撼動,但把握住窗口期還是可以形成優勢。
其中最佳案例,就是嘀嗒。根據嘀嗒出行此前披露的招股書,在此前滴滴順風車業務下架的幾年中,該公司收益從2017年的0.49億元上升至2019年的5.81億元,并在同年實現盈利,按搭乘次數計算,嘀嗒2019年在順風車市場的占有率為66.5%。
“網約車難點在于市場的用戶心智逐漸成立,用戶的選擇越來越多;另一方面,很多平臺的服務體驗也在不斷提升,監管也在加強,對合規車輛的要求也會更高。”上述投資人向AI財經社表示。
事實上,在滴滴之外,“合規”是網約車全行業面臨的共同問題。
根據2017年出臺的“網約車新政”,要求網約車平臺、司機、車輛需持證合規運營。但交通運輸部7月10日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全國共有214家網約車平臺取得經營許可,共發放289萬本網約車駕駛員證和112萬本車輛運輸證。
交通運輸部透露,“新政”施行四年,網約車平臺中無一家實現全合規運營,在訂單量超過30萬單的網約車平臺中,按訂單合規率從高到低的分別是如祺出行、享道出行、T3出行、神州專車、陽光出行、曹操出行、首汽約車、幫邦行、滴滴出行、萬順叫車、美團打車、花小豬出行、方舟行。
對于平臺而言,網約車是生意,但對于社會而言,也是公共基礎服務,因此監管之手必不可少。在業內人士看來,監管層已經在釋放信號,網約車平臺需正視不合規的現象。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交通運輸部擬修改《道路運輸車輛動態監督管理辦法》和《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兩個部門規章。
與現有的《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相比,修改后的條款對未取得雙證的情形,處罰額度有所降低。按照現行網約車管理暫行辦法,未取得車輛許可證、網約車駕駛員證的司機,將面臨1萬元以上3萬元以下罰款,修改后處罰額度分別降至3000元以上1萬元以下罰款、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罰款。
同時,修改后的版本刪除了關于未攜帶相關證件、甩客或者故意繞道行駛、違規收費等方面處罰的表述。對相關違規行為,按照《交通運輸部關于修改<出租汽車駕駛員從業資格管理規定>的決定》(交通運輸部令2016第63號)執行。這意味著,若網約車駕駛員有甩客、繞道等行為,相關處罰會加重。
在部分行業人士看來,這意味著針對合規的嚴格執法,或許將成為常態。
紀雪洪表示,由于網約車運營車輛的保險費用接近私家車的兩倍,報廢年限也比私家車短,因此司機取得雙證成本較高,“出于公交出行優先原則,網約車的發展會受到制約,但增長是循序漸進的,出行規模不會瞬間暴增。”
群雄逐鹿之際,網約車用戶的習慣總會出現松動,并向各個平臺發生過渡。
但無論結局是滴滴會在休整后扳回一城,還是會有第二個滴滴趁機站上華山之巔,可以預料的是,整個網約車行業都要開始“加班”了。
(文中李岳、王卓、洪明山、顧成為化名)
猜你喜歡
拆解吉利新能源“陽謀”:私有化極氪如何重構“技術-品牌-市場”鐵三角?
作為吉利汽車《臺州宣言》戰略落地的關鍵舉措,此次收購不僅是資本層面的重組,更是傳統車企在電動化、智能化轉型中探索系統性解決方案的范本。中國汽車行業的最大“黑馬”,可能會是方程豹
融合了“個性化”與“性價比”戰略的方程豹品牌,在比亞迪強大的技術、產品與供應鏈賦能之下,其很有希望成為中國汽車行業下一個沖擊百萬銷量的新汽車品牌。市值腰斬,理想汽車的壓力越來越大了
接下來,理想汽車一方面要在自己的基本盤業務領域面對華為鴻蒙智行的纏斗,另一方面要面臨比亞迪的猛攻,同時還要提防小米、領克、極氪、深藍與零跑等一眾頗具競爭力汽車品牌的偷襲,理想汽車的壓力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