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主義 賦能生態“英特爾資本”兩年收獲6個IPO
瀾起科技、樂鑫科技、卓易信息、九號公司、芯原股份、中控技術,短短兩年的時間里,都迅速躥升成為了科創板上的明星公司。
隨著這些明星公司被公眾所熟知,背后的支持者英特爾資本也一再被提及。源于聚焦精選的堅持和生態賦能的長期積累,英特爾資本投資的公司近兩年成功上市成績斐然。據悉,現如今其多家優秀被投企業正在有條不紊地籌備著科創板上市,說他們是中國科技投資的“隱形推手”亦不為過。
而在此之前,自1998年入華之后,英特爾資本向168家國內的科技創業公司遞出過橄欖枝,投資總額逾158億。許多公司都已根深葉茂、開花結果,有近50家已上市或被并購;20多年算下來,累計成功退出率超過40%。
這在英特爾資本董事總經理、中國區總經理王天琳看來,“成績背后,是我們多年堅持的投資理念,尤其是說到做到的’長期主義’。英特爾公司有著半個多世紀濃墨重彩的創新史,我們相信偉大的技術往往需要時間來開發和積淀,因此愿在科技創業的長路上扮演耐心的同路人。”
真正的長期主義:十幾年如一日地支持與陪伴
早在2005-2007年,英特爾資本就投資了瀾起科技、芯原股份、中控技術,到如今10多年時間,這三家科創板上的明星公司已成為英特爾資本“長期主義”最有力的見證者。
有著“科創板利潤之王” 美稱的瀾起科技,在科創板籌備之初就備受矚目,2019年首批上市后,市值甚至一度突破千億。他們和英特爾結緣極早:據瀾起科技創始人楊崇和博士回憶,在2004年創業之初他就 “初生牛犢不怕虎” 地向英特爾介紹自己的DDR內存接口芯片。
“當時包括英特爾在內的許多巨頭都非常看好這個市場的潛力,磨拳擦掌想要拿下。但當英特爾工程師看到我們產品初步測試的低功耗數字,甚至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楊崇和笑著表示,“沒等我們離開實驗室,他們事業部負責人就直接打來了電話。我們回到上海不到一周,英特爾就組織了專家從美國飛來,現場切磋。”
2006年,當英特爾確認瀾起科技技術的先進與可行性后,隨后做了一個大膽的戰略決策:不再開發下一代DDR內存接口芯片,而是由英特爾資本入股瀾起科技,并將此重要技術路線交由真正的高手 ——楊崇和團隊延續。
后面的故事就為業內所熟知了:瀾起科技發明的DDR4全緩沖 “1+9” 架構被JEDEC納為國際標準,芯片成功打入全球主流內存、服務器和云計算領域,成功躋身相關產品全球僅有的三大廠之一,為其成為內存接口芯片 “龍頭廠商”奠立了堅實基礎。
2013年,瀾起科技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英特爾資本也順勢成功退出。然而這段緣份還遠未結束:一年后,瀾起科技決定私有化,正值楊崇和又有了新的產品技術研發計劃,準備重振旗鼓大干一場的時候,英特爾資本再次旗幟鮮明地以真金白銀的投資和密切的業務合作表達了堅決的支持;這也使得雙方多方面的緊密聯結一直延續到今天。
無獨有偶,中國“半導體IP第一股”——芯原股份的董事長戴偉民博士,對英特爾資本的長期支持也深有感觸。本世紀初,戴偉民放棄了加州大學終身教授的“金飯碗”回到上海,毅然投身開發芯片設計標準單元庫的事業。
“十幾年前,國內芯片的設計和制造還不成氣候,整個產業鏈條幾乎都依賴于進口,本土公司大多艱苦度日、能獲利者極少,充其量比比誰虧得少一點”,戴偉民苦笑道,“早期幾乎沒有風投愿意關注半導體行業,像英特爾資本這樣擁有遠見并堅持投資的機構可以說鳳毛麟角。”
在英特爾資本入股后,戴博士帶領芯原披荊斬棘,陸續接獲其他機構投資。十多年后,公司于2017年重組,出現了退出的機會,大部分的財務乃至戰略投資人都選擇了退出。
“這時英特爾資本基于對我們十年如一日的信任,堅決留在芯原的股東陣容里,并持續幫助我們深化與英特爾多個部門的戰略協同和商務合作”,戴偉民語帶些微感慨地說。
“事實證明這對我們后來的融資乃至上市幫助很大。每當新進投資人問起為何早期股東紛紛退出?我總說那些都是財務導向的投資人,和我們長期合作的英特爾資本不就沒撤嗎?行勝于言,有如此強而有力的戰略股東作后盾,我們從B輪一路融到了H輪,并成功登陸科創板”。
像瀾起或芯原這樣長期持有、緊密合作十余年的項目,在英特爾資本眾多的投資案例之中,并非特殊個案。
“我們在許多科技創新的領域的確比很多投資人都看得早,也有充足的耐性與被投企業風雨相隨,直到看見彩虹”,王天琳點出英特爾資本的關鍵優勢,“‘投得早’,是因為我們在行業內技術積淀深、比別人更懂;‘陪得久’,一來是因為相信厚積薄發,二來我們100%使用自有資金,沒有一般基金存續期的制約,不會因時間壓力使動作変形。”
聚焦科技 出手迅速
在長期堅持的背后,英特爾資本選擇投資標的的風格也與許多機構有很大不同。
“我們不追逐所謂的風口,堅決不‘滿街掃貨’。我們要做就做一家聚焦科技創新的‘精品資本’”,王天琳堅定地說,“從1998年入華至今,我們始終圍繞英特爾的戰略,每年只精選投資幾家‘能看得懂而且能幫上忙’的初創公司。”
從英特爾公司的核心戰略出發,英特爾資本中國區細分的投資賽道又有哪些?王天琳是如此劃分的:“最底層的芯片、芯片之上的硬件、再上一層的基礎軟件以及最上面的服務和應用,我們都關注。人民幣和美元架構都沒問題。有些人誤以為我們只投資芯片,其實不然;英特爾現在產品與業務不但早已橫跨眾多領域,而且特別看重生態的搭建,因此我們的投資范疇其實相當廣。”
英特爾資本的全球網站上,長期關注的投資主題也一目了然:5G、IoT和邊緣運算、智能自駕、企業應用、云和AI、芯片設計和生產等。“說來有趣,這些主題貌似和科創板重點領域的重合度還挺高”,王天琳笑道。
而除了對行業的獨特洞察和賦能,和眾多初創公司對CVC的印象不同,王天琳表示,“我們現有團隊的盡調和決策非常簡單高效,出手十分迅速。”
2019年科創板首批上市的樂鑫科技,其創始人和CEO張瑞安就說,“從開始談投資到打款,除了我本人和當時的融資負責人王玨,天琳和他的團隊甚至都沒有見過公司其它員工。”
同年科創板掛牌的卓易信息創始人和CEO謝乾也提及,其和英特爾資本談條款的時候,英特爾資本“十分爽快,甚至只用了十五分鐘”,“天琳offer了幾個關鍵條款,我還了個counter;他說可以,我們倆握手成交。沒有和團隊上下左右不同的人見面拉扯,最終落到紙面上的投資協議和我們口頭約定完全一致。”
當投中網向王天琳證實情況之時,他直接說道,“因為我們懂,所以可以很快決策。樂鑫和卓易并不是個案,我們在首輪領投華勤科技時,也只見了公司的四位高管,加起來只有幾個小時。我們希望盡量降低溝通成本,不給企業家增加不必要的負擔,把更多的時間放在投后賦能上。”
讓“深度”賦能成為標配
當然,陪伴被投企業一路成長,決不是被動等待這么簡單。如今優秀的企業家都懂得問投資人:除了資金,你們還能提供什么附加價值?此時,許多機構都會反復強調對被投方“賦能”。
在這方面,英特爾資本也有著相當獨特的實力。“有些資源,還真不是大家都有的”,王天琳自信地說,“一旦成為伙伴,我們總希望帶來些與眾不同的幫助”。
瀾起科技就是英特爾資本“賦能式投資”的典型受益者。“英特爾資本帶來的遠不止財務上的支持,英特爾在全球話語權極強,獲得英特爾資本的投資,瀾起科技的立足點更高、視野更廣,彼此技術、業務等多重合作的紐帶也更加扎實。這對日后雙方共同成長、完善生態等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
楊崇和博士停頓了下,又意猶未盡地補充道:“在與英特爾的合作中,除了切身感受其引領行業的影響力外,有個故事也很值得一提。技術開發的過程里通常會產生相關專利。針對共同研發所帶來的專利如何歸屬,英特爾提出可以與瀾起科技依次各自挑選,甚至是讓瀾起科技先選,這讓我們很是驚訝。仔細想來,這不但說明了他們打從心底對知識產權的尊重,所展現的氣度也讓我們這體量尚小的合作方深受感動。”
芯原股份的戴偉民博士也表達了對英特爾資本戰略價值的肯定。“當年我們的目標相當明確,要發展芯片,必須有健全的設計服務,半導體IP正是其中的關鍵”,戴偉民指出:“搞集成電路就像蓋房子, 要從燒砌磚塊開始;我們燒的磚不必是最高級的,但一定得是必須需要的。于是我們計劃要收購當時世界上一些先進的IP。”
然而作為一家初創公司,芯原股份的收購計劃需要與同期其他國際巨頭同場競爭,這談何容易?“IP豈是想買就買得到的?當時芯原只是一家成立不久的初創公司,資金也并不雄厚,如何爭取賣方信任,對我們挑戰不小”。
戴偉民如今提到這段往事仍記憶猶新,“英特爾資本的加入不僅帶來了資金支持,也正是因為有他們這樣行業地位的重量級股東,讓我們以小博大,并最終順利完成收購IP的談判。”
時至今日,戴偉民依然認為,英特爾資本影響了這段歷史的走向,“坦率地說,當年這個戰略時機若沒能抓住,對芯原日后發展的節奏與格局可能影響很大。他們確實是極少數能幫科創企業撬動行業走向的投資人。”也正是這件事開啟了芯原股份領跑中國芯片設計服務的道路,直至一飛沖天,成為了今天科創板上熠熠閃耀的明星公司。
開科創板紅籌公司掛牌先河的九號公司,也對英特爾資本的深度賦能一再點贊。九號公司是全球智能短程交通和服務類機器人領域的領軍者,英特爾資本在2015年成為戰略股東,并提供了大量支持。
“我們對英特爾平臺式布局的產品技術實力和橫跨多領域的遠見相當佩服”,九號公司創辦人、CEO高祿峰對投中網表示,“我們是英特爾RealSense3D攝像頭、Atom系列IoT芯片平臺最早的用戶之一。他們成為股東后,還積極推動打造我們基于英特爾平臺的首個機器人產品,期間甚至多次派遣美國、以色列、波蘭、印度等多個部門專家來協助我們設計、調試。對一個初創企業而言,能更早地取得最先進的產品技術,加上及時的工程與咨詢支持,這樣的股東實在不可多得。”
除此之外,“英特爾資本對我們的協助還不止于此”,高祿峰進一步指出,“2016年的拉斯維加斯CES大會上,英特爾CEO親自踩著我們的平衡車登臺發表開場主題演講并操控機器人,隨后甚至來到九號的產品發布會上幫忙站臺。對當時的九號團隊而言,能在全球矚目的場合獲得如此高級別的曝光與支持,簡直難以想象。”
事實上英特爾資本對初創企業的賦能,早已変成所有被投方都享有的“標配”。
據悉,英特爾資本每年都會舉辦一次盛大的全球峰會,這個為期三天的活動會廣邀全球500強CEO、英特爾各部門高管,最重要的是,這場大會的大門向英特爾資本的被投企業無私地敞開著:大會期間,不僅會交流產業的進展與市場趨勢,更是會精心提供時間和條件,讓參會企業可以大量一對一溝通,探尋彼此合作的可能性。
“在會上能了解最前瞻的技術走向,能和眾多巨頭面談,還有更多同行可以切磋合作,全世界哪里可以找到這樣的機會?”戴偉民就表示,自己無論多忙,公司上市與否,每年都會參加峰會。
創業的路上充滿各種挑戰,英特爾資本中國區團隊還會定期為被投企業組織‘閉門分享會’,挑選同期內共性的問題,再請一位“過來人” (往往是對問題深有體會的專家或創業有成的CEO) 一起探討,答疑解惑。
第一次閉門分享只有短短幾個小時,就幫六位年輕有為的創業家解答了困惑已久的成長管理難題:“當公司規模還小時,有事喊一嗓子就全體動員了;但規模大到兩三百人后,執行力和溝通效率有所下降,這時究竟是否要學大企業建立流程化的管理體系?”
精細化的管理是中科創達逐步做大做強的秘訣之一。為此,王天琳邀請了中科創達的創始人趙鴻飛進行閉門分享。趙鴻飛用一下午的時間與被投企業創始人們復盤,最后總結出,此時與其建立大企業的管理制度,不如設法在核心創始人外再培養幾位“操心合伙人”,很多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一位參與的CEO直接稱贊道,“這對所有人都深具啟發,可說是千金不換的寶貴經驗”。
做“尋虎添翼”的精品資本
面對中國科技行業與資本市場的瞬息萬変,如何應對?王天琳顯得格外胸有成竹,“英特爾資本在投資業績和打造生態上有深厚的積累,這些成績證明我們堅持聚焦精選、深度賦能、長期主義等幾個理念是正確的。”
王天琳進一步表示,“提煉起來,我覺得‘尋虎添翼’ 這四個字特別適合概括我們投資人的工作:投前‘尋虎’ 、投后 ‘添翼’,這兩件工作做得到位,之后的成功就交給時間。未來我們將繼續堅持做硬科技投資的 ‘精品資本’、做企業家 ‘幫忙不添亂的合伙人’ 。”
“英特爾資本既看重戰略回報,也看重財務回報。但我們的本質是戰略投資人,因此嚴格來說,戰略回報對我們更加重要”,王天琳補充道,“但比較有意思的是,當戰略協同成功的時候,被投公司帶來的財務回報往往也水到渠成。太多的經驗顯示這兩者相輔相成,最終讓創業家和英特爾都能獲益。”
或許,也正是因為英特爾資本專業團隊的獨特基因和長期堅持,其對科創企業展現的戰略價值的確與眾不同。而更重要的,在我們看來,屬于硬科技創業者的時代才剛剛拉開序幕,此時選擇擁有宏大格局、共同價值觀,又有戰略賦能實力的投資人,將會是這段精彩創業旅程的正確打開方式。
猜你喜歡
互動視頻云服務商云天暢想完成數千萬美元C輪融資,英特爾資本等投資
?目前,云天暢想在全國擁有50多個云計算數據中心的部署,月服務終端設備數超過1億。長期主義 賦能生態“英特爾資本”兩年收獲6個IPO
自1998年入華之后,英特爾資本向168家國內的科技創業公司遞出過橄欖枝,投資總額逾158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