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數據立法正當時,用戶未來能掌控自己的數據了嗎?
5 月 12 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網信辦)發布了《汽車數據安全管理若干規定(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規定》),并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意見稿明確了 “運營者” 在我國生產銷售汽車過程中,收集、分析、存儲個人信息數據的相關規定,其中 “運營者” 包括汽車制造商、部件和軟件提供者、經銷商、維修機構、網約車企業、保險公司等。
《規定》中提及了地圖的測繪數據、汽車充電網的運行數據、道路上車輛類型、車輛流量等數據、包含人臉、聲音、車牌等的車外音視頻數據,以及數據境內存儲等。
具體實施上,《規定》首先限制了個人數據的收集范圍,提出了“最小保存期限原則”,運營者應當根據功能所需確定攝像頭、雷達等的覆蓋范圍、分辨率,同時遵循默認不收集原則。
用戶個人對數據收集的掌控度也提升了。《規定》提出,在處理個人信息時,運營者應當通過用戶手冊、車載顯示面板或其他適當方式,告知負責人的聯系方式以及收集數據的類型。此外,用戶能夠隨時、方便地終止收集;并能查看、結構化查詢被收集的敏感個人信息;駕駛人要求運營者刪除時,運營者應當在 2 周內刪除。
對于這份《征求意見稿》,特斯拉在 5 月 12 日當晚通過其官方認證微博稱:“支持并響應行業發展進一步走向規范,共同助力技術創新。歡迎大家積極向有關部門建言獻策,推動汽車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上汽集團旗下智能電動汽車品牌智己汽車則對外表示,已經制定出 IDPP 數據隱私及保密計劃,通過一系列的高科技手段和監管機制,將用戶數據隱私與安全置于運營首位。
汽車行業數據管理立法明確方向,將對智能汽車行業發展影響深遠。
此次規定明確了運營者應當落實網絡安全等級保護制度,汽車數據安全和網絡安全問題開始受到重視。
可以預料的是,智能汽車的加速發展之下將面臨一系列安全問題,汽車安全、車聯網安全將成為網絡安全的重要一環。根據大數據文摘報道,今年 4 月,在 CanSecWest 會議上,一個視頻描述了一次針對特斯拉汽車的實驗,研究人員針對特斯拉智能系統的漏洞,用無人機通過 Wi-Fi 發動攻擊。結果顯示,無人機可以從 100 米的距離上成功控制特斯拉的信息娛樂系統,完成開車門、改變座位的位置、播放音樂、控制空氣調節,并改變方向盤和加速模式等一系列動作。
在不久前的特斯拉上海車展事件中,特斯拉提供的 30 分鐘數據遭到網絡上對于數據真實性質疑。雖然特斯拉竭盡全力解釋車輛數據的來源和不可修改,仍然沒有取得輿論信服。
輿論壓力下,特斯拉在 5 月初宣稱計劃在 2021 年于國內建成數據平臺,以供車主查詢車輛行駛數據,不過特斯拉暫未明確向車主開放的具體數據種類。
在特斯拉數據紛爭的背景下,本次規定的很多細則有一定的實踐性,法規不斷完善的環境下,數據更加透明,關于車輛數據的爭議也將有法可依。
軟件定義汽車的大趨勢下,汽車行業將成為下一個數據爆發式行業,汽車可獲取的信息越來越多。車輛行駛產生的海量數據源,對智能汽車產業的發展非常有幫助。于企業而言,車輛數據的采集也能更好的幫助其完善產品與服務。
本次規定對智能汽車行業的健康發展有著重要意義,智能汽車的數據存儲、數據安全和車聯網網絡安全有望進入更加規范的發展階段。
作為新晉智能汽車品牌,智己汽車對《規定》的回應相比于其他車企顯得更加準備充分,其在界面新聞采訪中提出,在人工智能時代,數據是品牌和產品的核心驅動力,用戶數據隱私和保護非常重要。在用戶數據安全保護的物理層面,智己汽車將和包括阿里達摩院在內的企業合作,應用包括零知識證明、差分隱私、數據庫防火墻技術在內的前沿科技,保護用戶數據安全。
此外,智己汽車制定了用戶數據隱私倫理的監管機制。比如,在經過消費者同意之后采集消費者數據信息;在消費者生物信息采集層面,智己汽車將杜絕采用人臉識別、聲紋識別、指紋識別等涉及用戶隱私的綜合性生物信息,僅利用智能識別技術采集更加安全的單獨特征信息。
除了數據安全問題,用戶是否應該擁有對數據的絕對支配權也被提出來討論。
智己汽車在對此次《規定》的回應中稱,在他們看來,車企不僅應該做好用戶數據安全與隱私的保護,同時也不應隨便使用用戶數據。用戶行駛數據的所有權應歸屬于用戶,數據的價值不應該被免費攫取。該企業正在推進其行業首創的 CSOP 用戶數據權益計劃,劃出 4.9% 的股權收益回饋用戶的數據貢獻,以期對用戶數據價值做出對等的認同。
近年來,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數據越來越成為一項重要的生產要素。在今年初的 “頭騰之爭” 中。字節跳動方稱:“用戶對自己的數據具有絕對的、可完全控制的權利,應該遠遠高于平臺的權利,用戶數據不應該成為騰訊公司的 ‘私產’。”
過去,得益于國內 “寬松” 的數據監管政策,互聯網平臺才得以低成本地收集和使用用戶數據,并賺取巨額利潤。
如今,隨著用戶的數據意識覺醒,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自己產生的數據正在為科技公司持續創造價值。
在數據監管這個問題上,海外發達國家的監管措施相對來說比國內成熟,近年來推出了一系列法律法規來規范互聯網平臺在數據收集、使用和保留等方面的行為。例如,歐盟在 2016 年通過了《通用數據保護條例》,之后又先后出臺《數字服務法案》和《數字市場法案》。
我國也在近兩年愈發重視個人信息保護,2020 年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民法典等等修正案的草案,相繼對數據安全和公民隱私加大監管力度,尤其對隱私侵犯、隱私泄露方面做了很大力度的處罰。
在這一趨勢下,《汽車數據安全管理若干規定(征求意見稿)》的提出填補了汽車數據管理安全的法律空白,有利于在未來構建用戶與汽車廠商之間的信任關系,對智能網聯汽車發展有著深遠意義。
猜你喜歡
拆解吉利新能源“陽謀”:私有化極氪如何重構“技術-品牌-市場”鐵三角?
作為吉利汽車《臺州宣言》戰略落地的關鍵舉措,此次收購不僅是資本層面的重組,更是傳統車企在電動化、智能化轉型中探索系統性解決方案的范本。中國汽車行業的最大“黑馬”,可能會是方程豹
融合了“個性化”與“性價比”戰略的方程豹品牌,在比亞迪強大的技術、產品與供應鏈賦能之下,其很有希望成為中國汽車行業下一個沖擊百萬銷量的新汽車品牌。市值腰斬,理想汽車的壓力越來越大了
接下來,理想汽車一方面要在自己的基本盤業務領域面對華為鴻蒙智行的纏斗,另一方面要面臨比亞迪的猛攻,同時還要提防小米、領克、極氪、深藍與零跑等一眾頗具競爭力汽車品牌的偷襲,理想汽車的壓力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