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上行之后,拼多多想讓圖書下行
《時間簡史》在拼多多火了。
自上架以來,這本宇宙學經典著作長期占據拼多多自然科學圖書暢銷榜首。
榜單上名列前三的書籍,還包括一本量子物理科普圖書,以及古希臘數學家歐幾里得編寫、長達646頁的《幾何原本》。
與小說、傳記、歷史等熱門品類相比,科學書籍從來不是大眾讀者的寵兒。尤其是宇宙學、量子力學等理論物理讀物,普遍艱深晦澀、閱讀門檻很高,受眾主要是專業人士。
以《時間簡史》為例,雖然作者史蒂芬·霍金盡可能寫得淺顯,但讀者要想理解書中奧義,仍然需要具備大學水平的物理、天文和數學知識,并非出版商所說的“人人可以看懂”。
也正因為如此,這些書籍受到拼多多用戶的追捧,多少令人感到意外。
《時間簡史》《幾何原本》等書突然大賣,直接原因是拼多多的高額補貼。
今年4月,拼多多發起“多多讀書月”,聯合30多家出版社和圖書出版公司,從源頭上對1000多種正版圖書進行補貼。此舉也是拼多多“百億補貼”計劃的一部分。
《時間簡史》一書的定價為45元,而拼多多補貼后價格為14.9元,優惠幅度遠高于線下書店的7~8折。
其他領域的圖書也有很高折扣。例如,劉慈欣的科幻小說《三體》套裝定價93元,拼多多補貼后售價僅為29.9元;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的《民法典》定價22元,拼多多售9.9元。
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在物質需求得到滿足后,閱讀正成為越來越多中國人的剛需。
據官方披露,過去一年有超過4億人次在拼多多買書。這里面既有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居民,也有中西部偏遠農村的百姓;既有70、80后的中青年用戶,也有95后、00后的年輕讀者。
2020年,拼多多圖書訂單增長189%,廣東、山東、河南等人口大省的拼單量占據全國前三甲,而新疆、西藏等地增速最快。此外,農村地區的圖書訂單量同比增長超過180%,收貨地址為鄉村中小學的圖書訂單量和交易額增速達152%。
在“農產品上行”之后,拼多多正在推動一場更大規模的“圖書下行”。
自2014年起,“全民閱讀”連續8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多讀書、讀好書,已經成為全社會共識。
隨后七年間,我國人均年閱讀量穩步提升,但在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的制約下,不同地區居民的閱讀量差別較大。
例如,2020年浙江省成年居民人均閱讀量為10.1本;而在人均收入水平稍遜的安徽省,成年居民人均閱讀量為8.05本,其中紙質書為4.72本。
造成這種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紙質書動輒幾十、上百元的售價,超出了許多讀者的承受能力。
對于月薪上萬、乃至數萬元的一線城市白領而言,買幾本書并不算負擔。但截至2020年中,中國仍有6億人月收入1000元左右,買書意味著平添一筆不菲開支。
怎樣才能把圖書價格降下來,讓更多人買得起書?拼多多的做法是,拿出真金白銀,與出版商聯手,把書店搬到互聯網上。
出版行業人士透露,一本書的定價包含8~12%的作者版稅、20%左右印刷成本,而分銷商、書店等銷售渠道要賺走40%,剩余部分才是出版商的利潤空間。
這也意味著,一本書的終端零售價不能低于7~8折,否則會出版商將賠本賺吆喝。
而拼多多的折扣力度比書店高得多,最低補貼價格達到每本2.5元,甚至有120多本書在9.9元內包郵,其中關鍵就是省去了線下分銷渠道的成本。
“多多讀書月”被拼多多定義為大型知識普惠行動,這意味著至少在現階段,拼多多并不打算靠賣書掙錢。
反映到玩法上,多多讀書月沒有設置滿減、發券之類的門檻,而是直接進行補貼。活動頁面在醒目位置注明“全網低價”,以及官方補貼金額,方便用戶比價。
而在圖書選品方面,拼多多同樣有自己的小心思。
一方面,它從諾貝爾文學獎、雨果獎、茅盾文學獎及全網熱銷榜單中篩選了1000多本書,滿足大眾口味;另一方面,針對下沉市場的務實需求,它也做了相應準備。
例如,2020年拼多多熱銷圖書前五名中,除了有《墨菲定律》《唐詩300首》等生活、文學讀物外,《全優金卷》高居次席。
這本“書”實際上是一套小學試卷大合集。在原價35.8元、現價不到10塊錢的優惠面前,家長紛紛解囊,銷量最高店鋪的拼單已超10萬次。
此外,《電工手冊》《蔬菜種植寶典》《養羊新技術》《高效養豬技術》等貼合農村需求的圖書,同樣在工具類圖書排行榜中位列前茅。
拼多多正在把滲透五環外人群的成功經驗,移植到圖書電商的新嘗試中。
圖書天然適合電商,亞馬遜創始人貝佐斯對此有過深入思考。
在他看來,圖書體積小、重量輕,物流成本低,不易損耗;通過互聯網賣書,除了借助“無限書架”提供豐富選擇外,還能夠省下房租和倉儲費用,進而壓低終端售價。
更加誘人的是,閱讀是一項有門檻的活動,經常買書的人通常具備較高的收入水平和消費意愿;而讀者對于書籍的購買偏好,常常能夠折射其個人興趣和生活狀態。
例如,一個經常選購母嬰類書籍的顧客,很可能即將為人父母;而一個喜歡閱讀專業書籍的用戶,有大概率是該領域的從業人員。這有助于電商平臺繪制更精準的用戶畫像,提高推薦商品的匹配程度和成交率。
基于這樣的思考,貝佐斯的亞馬遜以網上賣書起家,幾年后向其他品類拓展,最終成為全球第一大電商公司。他將其總結為“飛輪效應”,即業務之間看似互不相關,其實緊密關聯、互相促進,推動整個公司發展。
拼多多同樣渴望這種“飛輪效應”。
如果說,接近8億的年度活躍買家是一座金礦,那么圖書電商則是一把深入了解用戶、挖掘潛藏價值的鏟子。
《時間簡史》占據暢銷榜首,是這種深層次用戶洞察的縮影。而科學技術類圖書的整體熱銷表明,拼多多用戶長期被偏見包圍,其審美格調和認知品味很可能被低估。
根據拼多多《2020多多閱讀報告》,平臺去年銷量增長最快的是科技圖書,比上一年增長282%;學習教輔類排名第二,增長202%;小說文學和工具百科類則分別增長170%和155%。
通過賣書,拼多多除了可以更準確評估用戶消費能力外,還能夠獲得不同年齡和地域用戶的興趣趨勢。
例如,文學小說類圖書的95后、00后讀者占比超4成,已經超過75后讀者的比例。而從各省數據來看,廣東、山東、河南等人口大省拼單量占據全國前三,而新疆、西藏等大西北地區“拼書”增速最快。
線上賣書方興未艾,線下書店的生意卻越來越不好做了。
行業數據顯示,2020年國內線下渠道圖書零售碼洋為203.6億元,同比下滑33.8%;網店渠道為767.2億元,同比增長7.3%。圖書零售線上化正在急劇加速。
國內各大出版社已經嗅到風向變化,相繼入駐電商平臺。坐擁8億用戶的拼多多,成為理所當然的選擇之一。
出版機構主動來投,正中拼多多下懷。除了百億補貼外,拼多多還在技術、運營和流量等方面提供支持,幫助出版商開店。
知識出版社自2020年1月起重點運營拼多多店鋪,主要通過直播帶動銷售。過去一年多里,知識出版社旗艦店銷售碼洋超7000萬,銷售圖書近120萬套,店鋪粉絲超過17.3萬。
博庫網運營中心負責人介紹,2020年在拼多多的銷售額比2019年翻了7倍,三四線城市用戶增長超過一二線城市。果麥文化相關負責人表示,在入駐拼多多后,今年第一季度已經完成去年全年2/3的銷售額。
目前,拼多多已經與2700多家出版商、渠道商達成合作,包括中信、果麥等一線出版機構,甚至當當網都開設了旗艦店。
除此之外,拼多多計劃啟動“眾聲創作者計劃”,幫助作家在平臺上開店,同時投入流量資源和運營小組,幫助更多優秀作家和圖書找到用戶。
在拼多多下的這盤大棋中,用戶得到實惠,出版商和作家獲得更多曝光和更高銷量,平臺則有機會描繪更精準用戶畫像、發現更多價值。“圖書下行”有望成為“農產品上行”之后,拼多多的一張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