馴悍記:182億罰單打響的互聯網反壟斷第一槍
平臺經濟反壟斷的大棒揮舞了半年,終于開出了第一張天價罰單。
4 月 10 日,市場監管總局依法對阿里巴巴 “二選一” 作出行政處罰,責令其停止違法行為,并處以其 2019 年銷售額 4557.12 億元 4% 的罰款,計 182.28 億元。
這是繼去年 11 月,國內互聯網反壟斷大潮興起以來,第一家因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被罰的企業。據了解,這筆罰金的數額僅次于 2017 年歐盟對谷歌 24.2 億歐元(約 188.6 億人民幣)的反壟斷罰款。
對此,阿里巴巴表示誠懇接受,堅決服從。將強化依法經營,進一步加強合規體系建設,立足創新發展,更好履行社會責任。
在致客戶和公眾的一封信中,阿里巴巴表示將進一步強化客戶價值、聚焦客戶體驗,并繼續出臺一系列降平臺經營門檻、減平臺經營成本的措施,為所有商家和合作伙伴創造更開放、更公平、更高效、共享發展成果的平臺環境。
“不會造成重大負面影響”
互聯網反壟斷的第一只靴子掉了下來,砸中的卻不是騰訊。
今年 2 月 7 日,《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關于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正式發布。同一天,北京知識產權法院正式受理抖音訴騰訊壟斷糾紛案:抖音稱騰訊涉嫌壟斷,構成了《反壟斷法》所禁止的 “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排除、限制競爭的壟斷行為”,要求被告解除抖音無法在微信和 QQ 平臺直接分享、直接打開的限制。
該案經歷管轄權異議等波折,最終在 3 月底以抖音單方面撤訴收尾,備受業界關注的 “互聯網平臺反壟斷第一案” 就此啞火。
另一邊,市場監管總局于去年 12 月底對阿里巴巴涉嫌壟斷行為立案調查。歷時 3 個多月的調查猶如選在阿里頭上的一把劍,如今這把劍終于砍了下來,阿里的傷勢仍好于資本市場的最壞預期。
要知道《反壟斷法》第 47 條明確規定,經營者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可處上一年度銷售額 1%~10% 的罰款,只罰 4% 證明監管已經對阿里手下留情了。
182 億罰單的確如泰山壓頂,但監管的處罰畢竟不是黑天鵝。此番利空兌現,阿里本身和市場兩方面的反應都像是早有準備。
4 月 12 日上午的電話會上,張勇不卑不亢地重申了阿里巴巴的市場地位:中國目前最大的電商平臺、擁有上億的活躍用戶、單個用戶的購買力每年近 9000 元人民幣,因此并不依賴排他性協議來留住商家。同時還順帶一提阿里在多渠道方面的超前布局,“阿里在這次處罰之前就投入了快閃店,為商家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和渠道。”
基于以上兩點,阿里認為這次處罰不會對平臺未來成交額產生實際上的負面影響。并表示之后會繼續為商戶們提供更多高質量的服務,為他們帶來更多的增長。
具體來講,阿里將出臺措施,降低電子商務平臺上商戶的進入壁壘和業務成本。此外,公司會把更多已成熟的業務轉為免費,同時公司也已準備了數十億元資金支持新項目,還將加大投資以提高商戶培訓,并致力于開拓新的消費群和支持商家的舉措。
維穩效果立竿見影,當天阿里巴巴股價不降反升。截至收盤,阿里巴巴港股漲幅為 6.51%,收于 232.2 港元;美股更是大漲 9.27%,收于 244.01 美元。
阿里服軟,利好去中心化電商
阿里巴巴 CFO 武衛表示,此次罰款將會反映在本季度財報中。因此,這筆巨額罰金給阿里的營收與利潤造成的實際影響,也將會在阿里巴巴今年的二季報中直觀呈現。
兔死狐悲,對于騰訊、美團、拼多多等互聯網巨頭而言,阿里此次陷落帶來的警示作用遠超任何已發布的政策法規。
多年來,眾多互聯網平臺的繁榮發展共同將國內平臺經濟推向頂峰,而當早期紅利消失、行業進入存量階段,白熱化的市場競爭催生了各種惡性甚至違法的競爭手段,已經影響到了行業的正常發展、抑制了創新的產生。
對于平臺經濟的正向作用和壟斷的危害性,監管有著明確的認知。正如阿里自己所意識到的,監管通過處罰向公眾清晰傳達了對平臺經濟的肯定,處罰旨在確保公平競爭,有利于所有平臺經濟的參與者。
對于阿里的 “二選一”,監管既沒有高舉輕放,也沒有一棒子打死。而在所有對外的聲明中,阿里也沒有為自己做辯護,對處罰的接受度較高、認錯態度較好,且表現出知錯就改的態度,阿里巴巴這次是真的服了。
國海證券認為,對阿里的反壟斷處罰表明,監管決心創建、營造一個良性競爭的互聯網零售環境,促進零售市場的可持續健康發展。電商不應當凌駕于實體經濟之上,更應該是服務實體經濟的工具。在這一點上,去中心化電商的思路與監管完美契合。去中心化能夠讓電商零售回歸理性,幫助初創型、中小微型企業發展壯大,促進零售市場與實體經濟的共同繁榮。
因此,對基于微信、抖音等平臺的私域流量發展起來的社交電商而言,阿里的天價反壟斷罰單可能是個利好。
短期難見第二張罰單
“互聯網反壟斷” 這道金箍本就不是為某一家公司定制的,它適用于平臺經濟中的所有市場主體。風平浪靜的日子里,總有很多人忘記了它的存在,需要監管不時地念一念,巨頭們才能從痛感和恐懼中清楚地知道:不受限制、野蠻擴張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
借著網絡熱度,這把火又燒到了房產交易平臺。
阿里罰單送達的同一天,58 同城網 CEO 姚勁波在微博發文稱,房產交易領域有更明目張膽的二選一包裝成自愿,強烈呼吁國家反壟斷罰款貝殼 40 億(4% 標準)。對此,貝殼找房回應稱,自創立起,始終堅持依法經營。
且不論姚勁波的 “實名舉報” 是真的為民請命還是另有所圖,從結果上看,貝殼被罰的可能性并不大。
從監管對阿里巴巴的處罰可以看出,壟斷認定的一個重要指標是對市場支配地位的認定,阿里巴巴的市場份額超過了 50%,所在的中國境內網絡零售平臺服務市場行業集中度較高。而貝殼去年的招股書顯示,其在中國住房市場的份額接近 10%,并未構成市場支配地位。
況且,對阿里的處罰,規范和約束的象征意義遠大于處罰本身。專家預測,監管短期內不會有更大的處罰范圍與更重的處罰力度。
猜你喜歡
創新者的獎賞:阿里巴巴“耕云”15年結出AI果
得益于人工智能的驅動,未來幾年中國云計算市場將保持高速增長。阿里巴巴作為中國公共云與人工智能領域的最大創新者,勢必收獲最多獎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