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電商:亂象橫生被批,真實銷售數據要打五到七折,商家被指交智商稅
燕窩變“糖水”,皮爾卡丹是假貨,直播間人數是刷量的,天價坑位費與虛假銷售量,直播電商在2020年,經歷了從地上被吹到天上,又從天上墜落的過程。
“那時旁邊沒有不做直播電商的,誰不知道直播電商,誰就落后了。”郭宇說道。產品出身的他,在好友的帶動下,進入了直播電商行業。
微信群、培訓課、主播招募、供應鏈招商、直播峰會,郭宇周圍出現各種各樣的直播達人。根據郭宇的經驗,每當風口來臨時,搶先進入的人能收獲紅利,彼時大家都處于一知半解狀態,比拼的就是速度。
萬人涌入,亂象盡出
與郭宇一樣,許多暢想著美好規劃的人,進入如日中天的直播電商行業,但迎接自己的卻往往是一個個驚天霹靂。
就在央視315晚會開幕當日,有網友在微博上爆料,稱有商家透露,造成主播與商家之間“扯皮”的關鍵在于出場費、坑位費過高,而實際的銷量未達商家預期。如果商家把表面GMV跟實際到賬金額進行比較,兩者的差異率有50%~70%。而差異率可以拆分為兩部分:退款率和退貨率。
主播、平臺方、品牌方,直播電商三方矛盾再次出現在公眾面前。該爆料音頻指出,其背后所有的貓膩,平臺都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一直在讓商家交智商稅。
一名負責品牌的渠道商曾告訴AI財經社,商家選擇直播帶貨也是無奈之舉。“直播要砸錢,不直播要虧錢,只能硬著頭皮上。”上述人士透露,直播電商更適宜大品牌做品牌投放,小商家在直播電商多數是清理尾貨,頭部主播的高昂坑位費,不是誰都付得起的。
與此同時,直播間觀看人數與商品售賣數相差太大,使得眾多商家警醒。2020年底,有直播代運營平臺高層吐槽明星帶貨太坑,花10萬坑位費找楊坤帶貨,只賣出18348元銷售額。更有甚者,某品牌花10萬坑位費找黃圣依直播,最終賣出去5個杯子,銷售額695元。從該平臺提供的數據來看,楊坤與黃圣依坑位費最貴,但是銷售額卻是最差的。
天價坑位費與注水的直播觀看人數的虛假,令人唏噓。在網絡平臺中,花費80元便可以在直播中刷上百的觀看數據,150元能買到1萬的觀看數據。此外,在一些QQ群和微信群中,還有專門組織真人粉絲進行直播刷數據的商家,粉絲進入直播間觀看幾分鐘,就能拿到酬勞,各種灰產、假象應有盡有。
“直播間數據多數都是假的,從娛樂直播就開始有了,之前那些榜單的大V,真實觀看人數有3成都是多的了。”歡聚時代一名內部員工透露。
亂象盡出的直播電商,引起中消協頻頻點名。“一方面,觀看人數吹牛、銷售數據‘注水’等‘影響力’指標的造假,已經形成一條產業鏈;而另一方面,惡意刷單、花式踢館、虛假舉報等同業競爭也污染了直播生態。”例如,“汪涵直播帶貨翻車疑云”、“李雪琴親歷直播帶貨造假”。
泡沫背后一片死寂
“現在再談起直播電商,我感覺都是在炒冷飯。”郭宇對AI財經社說。去年幾個相對投入較大的品牌,今年都開啟了自播。抖音、快手那些經常打榜的主播,今年都沒有做賣貨的,今年全部在做PK,還是回歸做娛樂。
在經歷了一整年跟風摸索后,郭宇從直播間招商轉移到品牌推廣投放。最后又從直播品牌,轉移到單純的消費品牌。“當時進入直播行業的人,都很浮躁,誰都想去試一試,平臺也是想先起量,然后再開始規范。”
據另一名MCN創始人透露,從直播電商整個市場銷售額占比來看,頭部主播與尾部主播、矩陣主播相比,大概是1:9的比例,10%的頭部主播,帶了80%以上商品,剩下90%主播占到20%,隨著市場規則逐漸規范化,已有30%左右的中小主播被淘汰。
主播不斷轉型,留下一地被閑置的直播間。直播帶貨大火期間,還有許多人試圖將直播間作為自己的一次押寶投資。在各種借款湊錢之后,滿心期待能夠翻身回本,卻沒想到風口消失得如此之快。無奈之下,只能將精心打造的直播間進行出租、轉讓,獲取微薄收益。
退出直播電商后,郭宇還發現,去年各種招聘網站都張貼著招聘主播、攝像、剪輯,而今年少了很多。郭宇好友搭建的直播電商社群,經過去年一整年的折騰,也更改為專注私域流量。
21網調實驗室調查顯示,超8成網友表示沒在明星的直播間買過東西。零售電商行業專家、百聯咨詢創始人莊帥也提到,人的購物也有二八原則,20%的隨機性購物和80%的計劃性購物,直播更注重的是隨機性購物,如果后期有其他購物方式,或許直播購物的比重也會增加。
隨著各種風波出現,直播帶貨行業出現了許多明令禁止的條文規定;直播平臺方也在不斷加強商家準入標準,規范商品來源;品牌方也逐漸趨于理性,不再盲目跟風,一切又回歸平靜。
“直播電商是一個趨勢,是一個既定發生的事情。”莊帥對AI財經社說道,直播電商會一直持續下去,但基本不會有新進入者。
(應采訪對象要求,文中郭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