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推140億回購,何享健、方洪波半年內卻減持70億元
近日,美的集團(000333.SZ)一紙回購公告引爆全網。根據公告,美的集團計劃使用自有資金以不超過140元/股,回購不低于5000萬股、不超過1億股,即回購資金不超過140億元,創下2018年10月以來A股擬回購資金規模最大的一次。
2月25日晚,美的集團公告于當日實施了首次回購,共回購319.79萬股,耗資3.02億元。
回購計劃和回購動作似乎很好的“護盤”了美的集團股價,在近期白馬股持續的暴跌中,美的集團股價并未受到太大沖擊。截至周五(2月26日)收盤,美的股價為93.08元/股,較公告當日(2月23日)上漲2.35%。當然,“護盤”效果能否持久,仍需要市場檢驗。
公告顯示,截至2020年9月30日,公司總資產約3504.43億元,貨幣資金約664.90億元,公司資產負債率65.72%。2020年前三季度實現歸屬凈利潤約220.18億元。因此,公司認為140億元的股份回購金額上限,不會對公司的經營、財務和未來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總之一句話,不差錢。
確實,作為A股市值最大的家電企業,美的集團營收和凈利潤均保持穩定增長,ROE也常年保持在26上下,給投資者帶來了豐厚收益。該回購方案獲得了不少贊譽。不過,這次我們想從不同角度看待這個問題。
根據下表,美的上市至今,共發布5次回購預案,前四次已實施完成。其中,第一次回購預案發布在2015年牛市暴跌之初;第二次回購預案發布時,A股和美的股價也都處于下跌過程中。不過,2019年至今的三次回購預案發布時間都在2月22日前后,在股價表現上沒有太大共性。
資料來源:美的集團公告,東方財富choice
另外,美的集團的5次回購全部為自有資金,充分說明了不差錢。而前2次回購都是為了注銷以減少注冊資本,最近的3次雖然提到要用于股權激勵或員工持股計劃,但都是先回購,暫時沒有進一步的方案。當然,如果36個月內沒有用于以上用途,將予以注銷。而且每次回購預案發布后,股價并不獨立,還是要受整體市場的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兩次以股份數為限的回購,最終完成數量都是剛剛超過預案中的下限,所以這次的回購可能也不能預期太高。
不過,最近一次回購有一些不尋常之處。
首先是回購價格上限。美的集團每次回購都只設上限、不設下限,通過與公告當日收盤價(未復權)簡單對比,前4次的回購價格上限相比當日收盤價上浮最大的是2015年的41.06%,此后的三次最多也只有此次的一半左右。
但近期的回購價格則直接上浮53.95%,這是之前所沒有的。當然這可能和上一次回購有過上調回購價格有關(2020年9月14日曾將第四次回購價格上調至75元/股)。
其次是實控人及高管同上市公司的態度相悖。根據美的集團公告,回購動作是基于對公司未來發展前景的信心和對公司價值的高度認可。但是在半年內,美的控股、實控人何享健以及董事長方洪波均有大手筆減持動作。
根據公告和東方財富choice,回購股份決議前6個月,實控人何享健曾以87.01元的均價減持2741.2萬股;董事長方洪波以均價68.12元減持2000萬股;美的控股兩次分別減持1604.53萬股和2682.26萬股,減持均價分別為87.01元和67.53元。
以上減持合計約69.55億元。加上副總裁張小懿所減持的15萬股,共減持約69.69億元。
資料來源:東方財富choice
而且美的控股在去年11月對1.5億股質押股份解除質押后不久,再次向中信證券質押1億股用于經營周轉,此時美的控股累計質押股份達1.65億股。這就像富家子弟一邊說不差錢,一邊又在借消費貸,該作何解釋?
回到回購本身。
140億對于美的集團來說可能沒多少,但也相當于其2020年上半年的凈利潤,而且已經超過77.13%的A股公司市值(截至2月25日收盤),這也是引起轟動的主要原因。
在為美的集團用實際行動來表明對未來發展信心而歡呼的同時,我們不禁要問,這部分資金是否有更好的用途?
根據公告,這部分回購的股份將全部用于股權激勵或員工持股計劃,這也確實是美的上市以來一直在做的。
根據2020年中報,美的集團已經實施七期股票期權激勵計劃、四期限制性股票激勵計劃、六期全球合伙人持股計劃及三期事業合伙人持股計劃,股票激勵/員工持股已經成為美的集團每年的常規曲目。
其中,股票期權激勵計劃主要側重科技人員和中基層管理人員,限制性股票激勵計劃主要面向中高層管理人員及業務骨干,事業合伙人持股計劃主要面向集團高層及下屬子公司高層,全球合伙人持股計劃則針對核心高層。總體上,涉及人員數量越來越少。
而除了股票期權激勵計劃股票來源為定向增發以外,其他計劃均有來自回購專戶。
以2019年4月20日關于“美的集團事業合伙人計劃”的公告為例,股票來源公司回購專用賬戶回購的股票,受讓價格也是回購股票的交易均價。
資料來源:美的集團公告
不過,伴隨著股價的持續上漲,這樣的方案是否面臨較高的機會成本?是否有更好的用途,有利于上市公司中長期發展以及為股東帶來更好的回報?如果做股票激勵或員工持股,是否有成本更低的替代方案?
如上文所說,140億相當于美的集團2020年上半年的凈利潤,也覆蓋了其過去任何一年的研發費用。即使按回購下限計算,也所耗不菲。這部分資金如果用于經營是否會更好?畢竟與格力專注于空調不同,美的集團業務覆蓋更廣,近幾年在機器人和IoT領域也多有布局,這些都需要大量資金。
美的集團董事會在2019年年報的致辭中提到,要推動全面數字化和全面智能化,使美的從以硬件為主的公司轉變為數據驅動的創新型科技集團。
在去年11月27日的調研中,美的集團也大談科技,稱“未來5到10年,美的將選擇科技領先的戰略路徑,走自主的領先戰略。” “希望未來3到5年,看到美的更大的變化,希望美的從中國的家電行業、世界的家電行業里面能夠脫穎而出。”
在這樣的戰略和愿景之下,美的四大業務板塊之一的機器人和自動化系統自然占有重要位置。不過,雖然美的集團經受住了疫情的考驗,但該業務卻受到打擊。根據2020年中報,美的“機器人與自動化系統”業務虧損較上一年的880萬元進一步放大到7.59億元。
這不免讓人想到,美的2017年耗資近300億收購的庫卡。
野馬財經曾在2月7日的文章中提到,在并入美的之后,庫卡不僅2018年稅后利潤暴跌81.2%,2019年又幾乎所有業績指標均為負增長。屋漏偏逢連夜雨,受疫情影響,2020年上半年庫卡部分客戶暫時關閉工廠并減少投資活動,使得庫卡主要業務顯著下滑。
不過,美的對于庫卡依然十分重視,年報和半年報中用較大篇幅描述庫卡便是證明。而且美的在2019年成立了庫卡中國事業部,意在拓展庫卡在中國的業務以及與美的業務的協同。而根據2020年中報,庫卡中國在汽車、消費電子、物流等領域也確實都有一定發展。
為了轉型,美的研發投入從2016年的60.46億元增長至2019年的96.38億元。在大量的研發投入之下,美的也收獲滿滿,比如去年9月公告擬分拆美智光電在創業板上市。
不過,庫卡依舊牽動著投資者的神經。相比于回購,或許庫卡等美的所寄予厚望的業務更需要這部分資金。
猜你喜歡
這封股東信,透露了美的集團對未來的關鍵思考
雖然2023年實現了完美收官,但在宏觀經濟低迷與房地產行業衰退的大背景下,美的集團管理層對未來也不無擔憂。顧家家居103億出售股份,美的太子何劍鋒資本運作欲意何為?
停盤4個交易日后,顧家家居靴子終于落地,這家市值300多億的家居龍頭企業宣布控制權易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