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小貸、持牌消金冰火兩重天:優質資源或將加速向優質的企業靠攏
優質資源總是會向優質的企業靠攏。
在剛剛過去的2020年,消費金融市場走向分化的趨勢已經極為明顯:杭州馬在外灘峰會一番慷慨激昂過后,沒有阻擋網絡小貸被嚴監管的命運;而對于持牌消費金融公司,政策的利好不斷。
消費金融超過10萬億元的巨大市場容得下很多企業共同發展,但這個市場的主角正在潛移默化的發生變化。
1、不再廉價的資源
金融互聯網化大潮掀起時,恐怕不會有人想到,“消費金融”這個小老弟會成長的這么快。
北大光華和度小滿金融科技聯合實驗室發布的《2019年中國消費金融年度報告》顯示,我國消費貸款規模超過13萬億元,新消費主義崛起,金融科技成為消費金融核心驅動力,預計消費金融行業仍會有五年以上成長期。
消費金融的巨大市場從來都不是秘密,在最初的幾年里,大量資源一窩蜂地涌入有限且眾多的“標的”之中,互聯網巨頭、銀行、持牌消金公司、小貸、P2P乃至民間各種放貸機構都享受到了這無差別的時代紅利,出現了百花齊放與野蠻生長并存的局面。
任何行業的發展過程中從無到有,從不規范到規范,從不成熟到成熟的變化,消費金融行業變得規范、成熟后,優質資源不再廉價,且變得方向清晰。
銀保監會辦公廳日前向各地銀保監局下發《關于促進消費金融公司和汽車金融公司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提升金融服務質效的通知》(下稱《通知》),《通知》指出:允許相關機構的撥備覆蓋率可降低至130%,促進消費金融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提升金融服務質效。此外,在擴展融資渠道和增加資本充足手段方面,消費金融公司可在銀行業信貸資產登記流轉中心盤活存量信貸,符合條件的相關機構可在銀行間市場發行二級資本債券。
這巨大的政策禮包著實羨煞旁人,尤其是網絡小貸公司。
2、誰是時間的朋友?
在P2P、“小額現金貸”和網絡小貸最火的那幾年,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并不扎眼。
畢竟它們在功能上并無太大區別,均可以經營消費金融,而相比于前幾類行業,消費金融公司的設立門檻和監管強度反而要高出幾個等級,乍一看消費金融公司完美的詮釋了什么是“高投入,低回報”。
時間是檢驗真理的良藥,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做“時間的朋友”。
2017年,息費畸高“小額現金貸”迎來末日;2020年,P2P平臺再無身影,相比于這兩類毫無門檻的消費金融參與者,相對堅挺的網絡小貸也遭遇了政策的利空。
杭州馬在外灘峰會扔炸彈后不久,《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下稱《意見稿》)公布。
《意見稿》對網絡小貸公司借款人貸款金額、貸款用途,互聯網公司、小額貸款公司屬地一致以及網絡小貸聯合貸款中的出資比例等諸多維度做了明確要求。
這些要求基本結束了網絡小貸公司野蠻生長的時代,“腰斬”一詞已經不足以形容網絡小貸公司的未來,這一刀直接把網絡小貸公司的業務斬到“脖子”,無論是巨頭還是中小公司都無法置身事外。
這些在消費金融紅極一時的業態又緣何“香消玉殞”?
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能否真正的擁抱監管,科技創新如果不在監管的約束之下將成為脫韁的野馬。
網絡小貸作為互聯網巨頭的寵兒,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跨區域、超杠桿經營,巨頭加持的網絡小貸凈利潤可能比大多數銀行還要高,這種“越俎代庖”式的經營固然有創新之處,但金融風險也在不斷累積。
作為金融行業的定海神針,監管部門怎么可能以“縱容風險”為代價去交換繁榮?網絡小貸和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很好的詮釋了什么是“此消彼長”。
消費金融大繁榮的表象是:所有人都在做放貸的生意,有流量的、有資金的、有牌照的企業都在放貸。
放貸是消費金融的本質,但若僅以放貸定義消費金融不免有些狹隘。
各類消費金融機構百花齊放的前提是:銀行在這片市場的缺位和金融科技發展的時代紅利,而P2P與“小額現金貸”只是野蠻的進入了這個市場,在提供金融供給的過程中并沒有塑造出足夠的金融科技能力,必然消失于歷史長河。
消費金融公司如何做時間的朋友?答案就是兩個擁抱:擁抱科技,擁抱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