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APP脫單靠譜嗎?有95后在第九次見面找到真愛,也有人掉入“殺豬盤”
輸入“殺豬盤”,點擊回車,搜索引擎出來2800萬條結果。這2800萬條內容中,有一類是案例報道,河北、廣東、江蘇、浙江……幾乎各個省份各個地區都有想要尋找愛情卻又被騙走幾十萬錢財的人。
你還敢相信網戀嗎?很多70后、80后會覺得社交平臺上充滿了陷阱,到處是騙錢、騙色、騙感情的“殺豬盤”,但同時,又有數據報告顯示,44.6%的95后通過社交軟件成功脫單,受訪單身人士中,有32.5%的人認為圈子太小,交際圈太窄。
平臺“脫單”新思路
“我媽每打三個電話,至少有一個是催我找對象的。”在北京工作的小易經常被催婚,盡管她才26歲。為了避免再次被同樣的事情煩擾,她決定主動出擊,“不行了,必須要解決這個問題。”
小易的解決方案非常年輕人,直奔社交平臺。網絡交友的負面新聞她并不是不知道,但小易認為,相比熟人介紹,大城市的年輕人通過社交平臺脫單更靠譜,“遇到正確的人,這個概率是一定的,如果樣本足夠大,就會早一點實現。”
小易最先想到的是世紀佳緣、珍愛網之類的傳統婚戀網站,甚至考慮過充會員。一個從業者的帖子讓她及時轉換了方向。“他提醒,早期的相親網站已經過了紅利期,上面的內容參差不齊。現在是移動互聯網時代,很多基于小程序的相親交友平臺正在拉新階段,對于用戶的質量要求比較高,審核也更嚴格。”這名專業人士的視角,讓小易有了新發現,一批以前沒有聽說過的新社交平臺進入她的視線。
而程序員楊澤注冊T平臺的時候,想的非常清楚,“我談戀愛特別費勁,因為害羞。我不知道跟人家聊什么,也不知道該怎么去聊天,我是說嗨?還是說很高興認識你?還是發一張表情包什么的?”
整天只有工作的楊澤想“找個地兒練一下,希望有一個能跟真實的女孩交往、鍛煉的機會”。這其實是大多數年輕人的困境,周圍有限的熟人,要么是同學,要么是同事,即使想要脫單,也有心無力。
一旦有了強烈的動機,挑選并注冊社交平臺就會迅速推進。小易選擇的是P平臺,原因非常簡單——安全。“他們強調面對面交流仍然是人們相識相知最有效的方法。在平臺上不能聊天,只能線下見面。而按照規則,只有雙方互相打招呼,才能約線下見面,見面地點也由平臺指定,通常是連鎖咖啡店。”
這正好符合小易的認知,她認為見面聊天效率是最高的,“如果是騙子,應該也不會選擇直接跟人見面這種方式吧?”
其實不管是網頁時代,還是小程序時代,安全依然是陌生人社交的第一訴求。早期的校內網曾經聚集了最大規模的實名制大學生,34歲的大藍,算是比較早“網戀”的一批人。2006年時,大藍在校內網無意中加了一個男生,初衷很簡單,男生的頭像是古天樂,那是大藍的偶像。這個無意,其實背后有算法的支撐,“古天樂”是大藍一個大學好友的高中同學,在瀏覽好友頁面時,旁邊會有關聯人物推薦。
“那會兒校內網的推廣海報瘋狂貼滿校園大大小小角落,當時我還年輕,對未知的人和事都有一種近乎夸張的熱情和好奇,得空就在上面不停點擊,請求加好友。”大藍對于加好友的風險并非沒有評估過,但她認為,根據學校、院系信息基本可以定位到一個準確的人,還能看到這個人的關聯同學,信息相當真實。
一個月瘋狂約九個網友,最后一個成為男友
1967年,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斯坦利·米爾格蘭姆通過實驗,提出了一個有意思的假說——“六度分割”,即最多通過6個人你就能夠認識地球上任何一個陌生人。
但是在陌生人社交時代,沒有明確的指向性,你可以很輕松認識一個陌生人,也可能永遠找不到那個對的人。但你看到的每一個人、認識的每一個人,都離不開算法的推動。
楊澤在T平臺上,依靠對方填寫的信息來判斷是否合拍,他認識的第一個女生,兩者擁有共同的興趣是戲劇。這也是社交平臺的主流思路,鼓勵用戶填寫個人標簽和興趣愛好等資料,根據標簽來提高互相匹配的概率。
但是接觸之后,楊澤發現雙方生活秩序并不同步。半年之后,在會員到期的前一天,楊澤發現一個女生為自己點了“超級喜歡”。這是一個產品經理,看似和他毫無交集,但點進去發現“是一個比較誠懇的女生”。在之后的聊天中,楊澤越來越發現,“她給我的感覺特別不一樣。”
這讓他既興奮又困惑,“找對象這個事,你讓我自己選,我也不知道去哪里找,之前我甚至不知道我喜歡什么樣的人。但是算法直接給我推薦的,都是我喜歡的。感覺我被算法給吃透了,真想知道它是怎么推送的?”
其實,社交平臺的招數都差不多,盡可能精確地定義每一個用戶,然后讓用戶盡可能多的交流。比如,對個人填寫的資料進行匹配,創建年輕人感興趣的話題來打通彼此之間的交流通道,或者用一些好玩的黑科技增加趣味,做一些夫妻相之類的小游戲。
小易在P平臺上,除了填寫興趣愛好價值觀等內容外,系統還疊加了位置因素,這很契合她的理念,短距離交往,效率更高。“北京太大了,我在平臺上約見面的其中一個男生,見了三次,花了一個月時間。后來成為她男友的平臺網友則不同,因為兩人住處只隔一條馬路,一周可以見三次。”
在小易的認知中,在陌生人社交模式下,只有經常見面了解,才能建立信任,推動關系發展。而北京這樣的城市,每天通勤時間普遍要超過兩個小時,如果離得太遠,再跨越半個城市來見面,交往成本太高。“6月9日到6月27日之間因為北京疫情反復,沒有約見面,不算疫情的話,基本一個月見了9個人,第9個確定成為男朋友。”
“沒有抱著一定要成功的心態,就是試試而已。”這樣密集的約見,對于小易來說還有另外一重意義,“這個過程,其實是在不斷調整自我認知,對自己更了解,對自己的需求更了解。”
楊澤在與第二個女生交往的過程中,意識到一件事情,自己原本的害羞性格,其實是不相信會被人喜歡,“以前上學的時候,我覺得女孩喜歡的男孩應該是體育委員或者學霸那樣的,但我都不是。工作以后,女孩可能喜歡同事中表現最好的、或者比較風趣的,我覺得我也不是。”
T平臺帶給他一個新奇的發現,原來世界上什么人都有,即使你普普通通,就真的有特別喜歡你的人。“一開始甚至很難想象是怎樣一個劇本,我竟然能從一個社交軟件認識一個女孩,而且兩人發展成相當親密的關系。”
一個月就脫單的小易認為自己很幸運,但這種幸運有方法論支撐,甚至可以復制,“相比熟人介紹,社交平臺更適合大城市的單身人士。但是前提是,搞清楚為什么要脫單,確定目標后要投入時間,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但是她也強調,“社交平臺只提供兩個陌生人認識,你要保持警惕,當然也不要受太多網上交友負面新聞的影響,畢竟重要的是兩個人之后的相處,真正的磨合在戀愛之后。”
(應受訪者要求,楊澤、小易、大藍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