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國際內訌升級引熱議:網友喊話梁孟松趕緊辭職去華為
中芯國際的宮斗劇再次上演,公司聯席CEO梁孟松的功過是非也成為焦點。
在辭職信中,梁孟松強調自己在中芯國際這三年,帶領2000多名工程師盡心竭力完成了從28nm到7nm的開發。這是一般公司需要花十年以上的時間才能達成的任務,但最終遭遇不被信任、不被尊重的局面。在社交媒體上,替梁孟松喊冤、形容中芯國際“卸磨殺驢”、勸梁孟松“辭職去華為”的聲音一浪高過一浪。
中芯國際相關人士對AI財經社稱,梁孟松雖然是頂尖技術人才,對中芯國際的工藝有推動,但客觀來說,中芯國際的28nm和14nm并不是梁孟松從無到有實現的,梁孟松將這些工藝的突破攬到個人身上有失偏頗。“我們給予梁孟松的光環有點大了”,當然這也反映了民眾對芯片行業崛起的巨大期望。
實際上芯片研發有自身規律,很難有“彎道超車”、“3年干10年”的事。據了解,在2015年梁孟松加入兩年前,中芯國際就已經實現28nm量產。有業內人士對我們說,這塊業務屬于另一位聯席CEO趙海軍負責的成熟工藝板塊。
不過,也有行業人士認為,這種評價有失公允。據他了解,2015年中芯國際只量產了28nm LP(Low Power,主打低功耗應用范疇),梁孟松來之后幫助中芯國際做出了性能更好的28nm HK(High K metal,柵介電層技術)。“說梁孟松沒有貢獻就和當年說米盧運氣好一樣。”
但這位人士指出,中芯國際28nm這些年良率一直很低,主要原因是2011年前后公司主攻40nm時碰上內斗,國家投資沒到位,造成內部人才流失嚴重,延續到28nm,造成了人才和技術斷層。從中芯國際的招股書中看出,從2017年-2019年,14/28nm的收入每年不增反降。梁孟松雖然帶隊做出了28nm HK,但從數字來看,這塊業務沒有實現預想中的突破。
而針對另一個節點14nm,中芯國際是在2017年7月,也就是梁孟松空降前已進入良率破零階段。后梁孟松帶隊在前任俞少峰博士所做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實現良率提升,但工藝之難并非數月就能突破。據說目前良率徘徊在80%左右,離量產標準還有距離。
知情人士稱,后來的7nm,目前離量產還有巨大差距。中芯國際對外宣傳為是“”N+1“”、“N+2”項目,這種說法很模糊,既給市場釋放信息,又給自己留了后路。如果做出來不如臺積電的7nm,N也可以是9nm或者9.5nm,這就是一種“進可攻退可守”的說法。
而從業界口碑來看,這位技術人才也并不是一位合格的管理者。多位中芯國際相關人士稱其“制定非人性化管理制度”、導致眾多核心研發人員離職。
接近中芯國際人士稱,梁孟松早有離開之意,這次中芯國際董事長周子學邀請前臺積電二號人物蔣尚義加盟,一方面可能為梁孟松的離開留好后手,另一方面為中芯國際增強與荷蘭光刻機大廠ASML的關系,繼續拓展先進工藝,并在先進工藝可能被美國制裁后,做先進封裝方向拓出新路。
不過,這次辭職風波給中芯國際帶來的傷害最大。此前中芯國際在公司成立20年間經歷多輪管理內斗,這次如何在內憂外患中平穩過度,在技術和業務上持續發展最為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