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媒體看向平安:科技轉型成最大亮點
近年來,金融科技的競爭已進入白熱化階段,國內外各大金融集團都在這方面大力投入,并盯緊對手。
今年以來,由于中國平安在發展戰略、業績,以及疫情之下的表現等方面顯露出不錯的成績,國內外知名媒體都對“打探”中國平安的科技實力與投入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國際媒體眼中的平安
中國平安先后被默多克新聞集團《巴倫周刊》、全球閱讀量最大的時政雜志之一的《經濟學人》,以及《華爾街日報》等全球多家知名媒體所點贊,紛紛肯定了中國平安的發展戰略,以及看好中國平安所發揮的社會價值及作用。
并且,僅在2020年第三季度中,中國平安就先后獲得“亞洲最受尊敬企業”、世界500強21位等多個榮譽,這些都是對中國平安發展32年來的認可和信任。
從市場來看,一直以來,保險行業在全世界許多國家都是個死氣沉沉的行業,但中國保險行業卻并非如此。
隨著中國人的收入越來越高以及中國人口迅速老齡化,中國人對人壽、財產和意外保險的需求也越來越大。中國的保費增速是全球最快的:咨詢公司普華永道在2018年的一份報告中表述,中國保險市場的商機“不容錯失”。
中國保險行業每年以雙位數增長,利潤也不斷提升,而且通過人工智能和互聯網金融等一些最新的科技創新實現發展。中國平安作為全球最大的保險公司之一,也是中國第二大保險公司,正充分利用中國保險業高速增長的勢頭來推動自身發展。
在金融科技方面,平安集團聯席首席執行官陳心穎為平安制定了科技發展計劃,幫助平安順利建立其科技品牌,也讓平安成為一家很早就采用科技的創新企業,平安比同行更早采用云計算技術。
陳心穎曾表示:科技板塊價值逐步體現的背后是集團不斷加碼科技投入。中國平安過去十年在科技方面投入了500億元,去年投了70億元,每年都會按照收入1%的比例去投入,接下來十年按照現在的趨勢至少投1000億元。
即使在2020年的疫情影響下,中國平安也能做到危中有機,其遠程醫療變得更加切實可行。在疫情的推動下,遠程醫療占醫療市場的份額可能從3%提高至最多10%。
全球媒體見證著平安從綜合金融到實現“金融+科技”、“金融+生態”這一目標的每個步伐,同時也見證著中國國際地位的崛起。今日成績讓人驕傲,也得來不易。
除了知名媒體外,像VanEck新興市場基金副經理安格斯·希靈頓、摩根大通新興市場股票基金經理萊昂·艾德曼、克利爾布里奇國際增長基金聯席經理邁克爾·泰斯托夫等行業專業人士,都對中國平安的金融科技力量、公司發展戰略,以及業績及股價表示看好。
從單一保險到金融科技,綜合型科技集團蔚然成型
中國平安成立于1988年,創立之初只是深圳的一家小財產保險公司,到2000年代中期,已躋身中國最大的人壽和財產保險公司之列,并吸引了匯豐銀行的投資。
12年一個輪回,中國平安早已從保險一枝獨秀成長為保險、銀行、資管、科技全面開花的“金融巨頭”,而科技無疑是平安這幾年最受矚目的板塊。
2017年,中國平安確立了未來十年深化“金融+科技”戰略的目標,大力進行科技投入。在2017年年度業績發布會上,平安首席信息執行官陳心穎直言,中國平安未來十年科技方面至少投1000億,把“金融+科技”打造成中國平安發展的新引擎。
2019年,中國平安科技業務總收入達到821.09億元,同比增長27.1%,旗下幾家科技公司估值總額達到691億美元。
截至2020年9月末,中國平安的科技專利申請數累計達28037項,較年初增加6654項,位居國際金融機構前列。此外,平安在人工智能、醫療科技等領域頻頻斬獲國際榮譽。
其中,平安的醫療科技團隊在國際機器翻譯比賽WMT2020的生物醫學翻譯任務中斬獲冠軍。在科技戰略持續深化的同時,2020年僅前三季度科技業務總收入650.28億元,同比增長8.3%。在強悍的盈利能力中,科技賦能功不可沒。
在運用科技助力金融業務提升收入、提升服務效率、提升風控水平、降低運營成本的同時,中國平安將各類創新科技深度應用于構建(金融服務、醫療健康、汽車服務、房產服務、智慧城市)五大生態圈,優化綜合金融獲客渠道與質效。
資管新規以來,各大金融機構紛紛發力金融科技,試圖通過科技能力提升服務能力,科技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基礎設施。而中國平安憑借先一步布局和大手筆投入,從需求方變身“賦能者”。
在金融服務生態圈,中國平安以陸金所控股和金融壹賬通為核心,前者賦能個人金融服務,后者面向金融機構的商業科技云服務平臺。
作為中國平安第二大生態,中國平安每年將營業收入的1%用于創新科技的研發,其中很大一部分會投入到醫療生態圈,在過去10年,中國平安有100-200億元投入到醫療相關。
在醫療生態圈,平安囊括了旗下12個實體。其中,平安好醫生(01833.HK)以人工智能輔助的自有醫療團隊為核心,整合線下醫療健康服務網絡,為用戶提供線上線下一體化的醫療健康服務。并在年中啟動全面戰略升級,堅持以構建專業醫患溝通橋梁為使命,打造未來中國規模最大、模式最領先、競爭壁壘最堅實的互聯網醫療服務平臺。
在汽車服務生態圈,汽車之家作為中國領先的汽車互聯網服務平臺,在數據業務領域,汽車之家致力于打通研發、營銷、轉化各環節,全面賦能主機廠和經銷商。在今年818全球超級車展中,共有70多個品牌廠商和2400多家經銷商參與,獲得消費者的廣泛關注。
在智慧城市生態圈,平安智慧城市業務圍繞“優政、興業、惠民”三大主題,以科技賦能城市發展,提供一攬子智能城市綜合解決方案,積極踐行“服務國家、服務社會、服務大眾”的理念。
目前,平安智慧城市業務已經布局政務、生活、交通、醫療、教育等眾多板塊,并已在國內143個城市和多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地區落地推廣。其中,平安通過打造智慧市民一體化平臺提升市民服務體驗。截至2020年9月末,市民服務平臺累計注冊用戶量近2300萬,自上線以來累計訪問量超15億次。
而今,中國平安將自己定義為一家圍繞保險業務建立的綜合型科技集團。這樣的中國平安,先機占盡,何愁未來?
業績穩增長,股票平均年回報率22%
在過去5年,中國平安股票的平均年回報率為22%,是香港恒生指數平均年回報率的3倍左右。
在此情況下,雖然平安的股價表現已經很強勁,但一些基金經理仍然認為平安的股價還是有上行的空間。
VanEck新興市場基金的副經理安格斯·希靈頓(Angus Shillington)表示:“平安在《財富》全球500強企業中排在前25位,而且該公司的每股盈利平均每年增長25%左右,我覺得每位基金經理配置資產時都應該考慮平安。”他還表示,目前平安的股價是折價交易,分析師對平安盈利的一致預測太保守了。
從業績方面來看,2020年前三季度,中國平安實現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營運利潤1086.92億元,同比增長4.5%;年化營運ROE(ROE指凈資產收益率)為20.9%;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030.41億元。
其中,中國平安的個人客戶業績持續增長。截至2020年9月末,個人客戶數超2.14億,較年初增長7.0%;客均合同數2.71個,較年初增長2.7%。前三季度新增客戶2853萬,同比增長2.5%。值得關注的是,中國平安將1+N理念推廣到團體業務中,實施創新的團體綜合金融業務模式,建立多元化金融航母。
從險業方面來看,中國平安壽險及健康險業務實現營運利潤754.46億元,同比增長9.2%;新業務價值428.44億元,同比下降27.1%。在產險業務方面,在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下,平安產險仍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2194.90億元,同比增長11.5%,前三季度保證保險業務綜合成本率較上半年有所改善。在保險資金投資組合資產配置方面,中國平安資產負債久期匹配不斷改善。
截至2020年9月30日,公司保險資金投資組合規模3.54萬億元,較年初增長10.3%。2020年前三季度,保險資金投資組合年化凈投資收益率4.5%,年化總投資收益率5.2%。
回顧中國平安的業績,其凈利增長率連續10年保持大于10%,而這樣的好成績,據wind數據顯示,在A股中僅有9家公司能做到,可謂“百里挑一”。
瑞士信貸分析師周成表示:中國平安在改變了聘請保險代理人的方式以及推出更多元化的產品的轉變后,其利潤增長應該更加可持續,他認為平安股票是2020年的投資首選。
新冠肺炎疫情以來,金融行業整體受到嚴重沖擊。但在后疫情時代,保險業的發展將進入艱難時期,在先進科技等方面的投入將幫助頭部保險公司疫后突圍。
站在中國平安新30年征程的起點上,馬明哲曾說:“平安將緊跟國家戰略步伐,扎實服務實體經濟,堅持科技創新引領公司發展,將以‘國際領先的科技型個人金融生活服務集團’的公司愿景為方向,讓科技成為平安新的引擎和盈利增長點,給公司的價值帶來飛躍式的提升。”
猜你喜歡
營收、利潤雙降,投資收益疑似與宣傳不符,陸金所能否挽回投資者信賴?
近日中國平安旗下互聯網金融平臺陸金所控股發布了2023年中期業績公告,這無疑是一份糟糕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