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數字金融為何看好?綠地、螞蟻金服斬獲新加坡數字銀行牌照
歷經一年的排隊,綠地金融終于拿下新加坡數字銀行牌照。
近日,綠地控股(SH600606,以下簡稱綠地控股)發布公告稱,全資子公司綠地金融牽頭的財團獲得了新加坡數字批發銀行牌照 (DWB)。除了綠地金融,另一家獲得DWB牌照的申請人為螞蟻集團全資子公司。
據悉,此次申請新加坡數字銀行牌照的財團一共有21家,其中不乏雷蛇、字節跳動、AMTD等巨頭,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給其中4家財團發布了數字銀行運營牌照,除上述兩家財團外,網約車公司Grab與新加坡電信公司組成的財團,以及東南亞電子商務和游戲公司Sea旗下全資子公司組成的財團獲得了新加坡完全數字銀行牌照(DFB)。
獲批的4家企業中,當屬綠地金融財團最出乎意料,由此引發了業界的關注和熱議。綠地金融作為地產企業此舉欲意何為?新加坡數字銀行牌照到底含金量如何?
綠地金融為何有此布局?
“綠地金融申請新加坡數字銀行牌照,與其加速布局金融業務策略相吻合。”有分析人士稱,房地產業務增速進一步放緩的背景下,金融產業成為了綠地集團重要的創收來源。
受疫情影響,今年上半年,綠地控股實現總營收2098億元,同比增加4.17%。其中,房地產主業營收為966億元,盡管實現了微增,但房產合同銷售金額同比下滑了20.69%僅1330億元,這一銷售額位列TOP10房企最末位。
據綠地估算,預計公司全年房地產營收占比下降至40%;非地產業務營收占比上升至60%,非房地產業務利潤額占比上升至45%。
主業放緩,金融產業卻進一步增長。2020年上半年,綠地金融產業實現利潤20億元,同比增長26%;該業務為綠地上半年增幅最快的板塊之一。其中,作為集團金融產業主體的綠地金融凈利潤為17.27億元,同比增長33.88%,僅次于綠地基建集團。
可以看出來,利潤可觀的金融產業在綠地集團中正扮演著重要角色。此前,綠地控股董事長張玉良曾表示:“綠地金融正在做三件事:一是搭建To B的金融服務生態;二是搭建To C的消費金融生態圈;三是做科技金融生態圈。基于上述三個生態圈的產業生態金融科技服務,將是綠地金融的第二條增長曲線。”
公開資料顯示,作為綠地集團大金融產業的主體,綠地金融成立于2011年,目前已在醫療、文化娛樂、健康、物流、數字科技、電商、社區物業等領域投資布局20多個項目。
據金融行業人士透露,數字貨幣是金融科技公司重要的發展方向,各大公司都在爭奪數字貨幣市場以及加快相關技術的開發。新加坡作為貨幣自由化的先行者,綠地金融能申請到當地數字銀行牌照,會獲得較大的先發優勢。
不過,數字銀行作為綠地創新業務的一部分,能夠帶來多大的利潤回報還未知。綠地控股在公告中表示,鑒于上述數字批發銀行業務為公司擬在新加坡開展的新金融業務,尚無成熟的可借鑒模式,且根據新加坡金融管理局預計2022年初才能開始運營,因此該業務短期內對公司經營業績無重大影響,敬請廣大投資者注意投資風險。
新加坡數字銀行牌照含金量如何
其實,數字銀行并非新鮮事物,幾年前我國就已做出數字銀行的嘗試,互聯網巨頭們也早已入局此領域。螞蟻金服投資的浙江網商銀行,背靠騰訊的微眾銀行都是典型。此外,日韓等國也已有數字銀行業務。
在此情形下,新加坡數字銀行牌照的出現是不是“雞肋”?含金量到底有多少呢?
據悉,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既是監管部門,也是新加坡的中央銀行。發放數字銀行牌照被視為“新加坡銀行業自動化之旅”的開啟,這也是新加坡對銀行業20年來的首次改革。
2019年9月,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表示,該機構將接受最多5個新的數字銀行牌照的申請。在外媒看來,這一舉動是顛覆傳統銀行與連接科技公司的重要舉措。
按照新加坡金融監管局的此前聲明,只有總部設在新加坡并由新加坡人控制的企業才有資格申請數字銀行牌照。外國公司想要申請牌照,必須與當地企業成立合資企業,并將合資實體總部設在新加坡。
此外,頒發的兩類牌照各自申請的門檻和能開展的業務也不相同。其中,DFB牌照被允許提供廣泛的金融服務,以及為零售客戶提供存款服務,但申請門檻相比較高,至少15億新元(1新元約合人民幣4.9元),同時也需要本地傳統銀行一樣,符合金管局各項資金流動性要求。DWB牌照資本門檻則只有1億新元,但它們只允許為中小企業和非零售客戶提供服務。
安永合伙人兼亞太金融科技主管詹姆斯·勞埃德曾指出,與香港相比,新加坡數字銀行牌照審批更為嚴格,但國際化接軌程度也更高。
根據貝恩咨詢、谷歌和淡馬錫聯合調查報告,預計2025年,東南亞數字借貸市場的規模將增長三倍以上,達到1100億美元。而新加坡作為全球第四大金融中心,是東南亞金融市場的重要基地。在香港金融受社會事件的影響下,新加坡良好的監管機制和成熟的金融科技環境,以及稅收優惠等優勢對于企業而言具有較大的吸引力。
除了極具潛力的市場規模外,申請牌照的企業還瞄準了中小企業貸款的業務缺口。通常情況下,銀行因信用問題,不會給未經審計的中小型企業放貸。對于中小企業的短期貸款業務,也會因成本和風險問題不會涉及。
上市公司 iFast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林忠春曾表示,“我們認為,新加坡目前有很大的機會讓一家新銀行成為中小企業的首選銀行,尤其是貸款銀行。”
業內認為,持有數字銀行牌照還能為衍生的金融理財業務提供可能,從而獲得強大的吸金能力,國內的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就是最好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