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健康IPO大漲40%,市值超3000億港幣
今日,京東健康登陸港交所,開盤漲超40%,截至發稿前,總市值超3100億港幣。
按70.58港元的發行定價計算,京東健康此次香港IPO募集資金凈額為264.57億港元,成為亞洲醫療健康史上最大的IPO。
京東集團通過全資子公司合計持有京東健康全部已發行股本的68.73%。隨著京東健康在港股上市,京東創始人劉強東的個人身價也將繼續上漲。
“健康這個領域做好了,能再造一個京東”
這句話出自劉強東和京東健康CEO辛利軍的對話中,事實證明,健康這個萬億級別的市場,確實能幫助劉強東再造一個京東出來。
2019年5月京東健康正式宣布獨立運營,彼時阿里健康和平安好醫生均已上市。入局雖晚的京東健康卻一路高升,比肩阿里健康和平安好醫生等前浪互聯網醫療巨頭。根據招股書數據顯示,2017年-2019年,京東健康的收入分別為56億元、82億元、108億元,2020年上半年營收88億元,超過2018年全年營收總和。
反觀阿里健康2019年營收不到51億元,平安好醫生的營收也止步于50億元左右。由此看來,后起之秀的京東健康著實沒辜負劉強東對其寄予的厚望。
對于京東健康自身而言,高速發展的背后是京東集團的強力支持和恰逢其時的風口紅利。而京東健康的此次上市也讓在線醫療行業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但面對阿里健康和平安好醫生等前浪的頻頻虧損,京東健康上市后能否續寫劉強東的造福神話,仍需要時間考驗,換言之,對于京東健康來說,也許上市后才是真正的征途。
京東健康不是一個人在戰斗
從業務模式來講,三家均為B2B+B2C+O2O 模式,京東健康現擁有藥品零售、藥品批發、以及非藥物的泛健康類商品零售等業務,業務范圍涉及四大板塊,醫藥供應鏈、互聯網醫療、健康管理和智慧醫療。
將平安好醫生、阿里健康、京東健康放在一起分析時,不難發現京東健康依靠供應鏈取得了強大的優勢。
京東也一直在強調供應鏈,京東健康渠道創新部總經理、藥京采負責人周新元曾表示,“從供應鏈切入,這是京東健康最擅長的一個領域?!本〇|健康CEO辛利軍在2020京東健康合作伙伴大會上表示“供應鏈是京東健康的護城河,去年這一年我們不斷地把渠道拓寬拓深,無論是線上線下,無論是院內院外?!?
最基礎的供應鏈布局,來自京東健康與京東集團的合作,利用京東物流遍及全國的配送經驗和基礎設施建設,建立了龐大的健康產品供應鏈網絡,使得在配送端遠遠領先同行。京東健康醫藥部總經理金恩林曾表示,京東健康的同城配送,平均履約時間19個小時。藥京采作為京東健康旗下零售藥房一站式采購及服務平臺,也賦能線下中小型藥店和下沉市場的村醫院,助力其數字化轉型。另一方面,聯盟大藥房依托于京東健康的供應鏈、大數據、技術等聚焦縣域藥店,完成下沉市場的布局。
京東健康在招股書中提現了一個“醫、藥聯動”的雙輪驅動業務閉環。藥品銷售只是京東健康的最基礎的獲客方式,獲客后提供在線問診、家庭醫生、預約掛號、上門檢查、健康測評、慢性病管理等服務綁定用戶,以此提升用戶粘性和活躍度。京東健康在2C市場的業務邏輯是縱向的,從銷售開始,服務、數據、管控、器材,形成一條龍。
然而以上布局都是基于背靠京東的流量扶持和流量入口,才能迅速在用戶端和商家端建立起品牌形象。所以由此看來,京東健康并不是一個人在戰斗。
在京東體系加持下,京東健康獲得了京東集團在物流、供應鏈等領域的各種資源。估值達到三百億美金的京東健康,已經相當于四分之一的京東。
在資本逐鹿的大健康行業中,價格戰、燒錢的套路也自然無法避免,但京東健康無論是從資本還是營收方面都呈現利好形勢。阿里健康2020年營收96億元,稅后利潤虧損1569.6萬元,平安好醫生營收50.65億元,凈虧損7.47億元,而2019年,京東健康營收108億元,凈利3.44億元。
另一方面京東健康三次融資,獲得高瓴資本、中金資本、GIC新加坡政府投資等資方青睞,京東健康現金流充足,支撐的起上市野心。
京東趕上了好時候
京東健康的前身是京東大藥房,以藥品電商的形式存在,最初不過是京東商場中的一個小品類。直到2017年,劉強東找到當時的京東商城生活服務事業群總裁辛利軍,問他要不要開一家真正的網上醫院。
很快,劉強東和辛利軍達成一致,京東大藥房從零售業務中剝離,擁有了獨立的事業部。至此,京東健康雛形初具。
在正式出任京東健康CEO前,辛利軍被劉強東拉到北京郊區聊了一次。劉強東當時提了兩個要求:一是給京東18萬兄弟們積個福,把他們的健康管好;二是初期可以不計投入。
2019年5月,京東健康宣布獨立運營,7月,辛利軍被任命為京東健康CEO。在BAT涉足醫療產業五年后,京東健康才姍姍來遲,但僅用了短短不到兩年的時間,這只獨角獸就奔跑上市。
今年對于京東來講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京東系”子公司在今年紛紛拆分上市,劉強東也因此化身IPO收割機。
6月初,達達集團上市,成為中國赴美上市“即時零售第一股”,這也拉開了京東系登陸資本市場的序幕。6月中旬,京東二次上市。
目前,除了已經上市的京東健康,京東還坐擁京東數科、京東物流和京東工業品三家垂直賽道的“獨角獸”企業,均為市場看好繼續分拆上市的業務板塊。
趕上了好時候的“京東系”,今年的上市之路走得格外順暢。
4月21日,美國證監會(SEC)及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發表聲明,提醒美國境內投資者在投資總部位于新興市場的股票時,要注意財務報告及信息披露的風險,直指中概股,這也導致中概股掀起了回歸潮。
與此同時,國內的資本市場的政策環境日益包容。
一方面,香港資本市場迎來了25年最大改革。港交所發布IPO新規允許雙重股權結構公司上市,允許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新上市規則將于4月30日生效。
另一方面,A股的科創板、創業板正在深化注冊制改革。受中美貿易摩擦的影響,未來兩到三年,將會有更多的中概股回歸A股或者港股。
如果說IPO風口是京東健康上市的催化器,那么疫情則毫無疑問的成為了京東健康的加速器。疫情為互聯網醫療完成了初步的用戶教育,用戶對醫療健康的需求日益增長。
京東健康的招股書中也提到,上半年業績實現大幅增長的可能原因是:“疫情導致消費支出普遍下降,公眾對健康產品和服務的意識增強以及大量未得到滿足的需求,公眾對在線醫療健康服務的需求有所增加,藥品的需求亦有所增加。”
中國的醫療健康行業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供給側改革,加速數字化對藥品流通和醫療服務的賦能成為了大勢所趨。
在IPO風口和互聯網醫療行業利好的大背景下,“京東系”也因此多點開花。此外,京東早年在物流、健康、數字化建設等領域的戰略布局也初見成效,都處于當前相對火爆的幾個領域,“京東系”公司在今年的上市,可謂是怡逢其時。
互聯網醫療行業“三足鼎立”
京東健康上市,港股也迎來了繼阿里健康、平安好醫生之后的第三家互聯網醫療企業,在線醫療行業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醫療健康產業關乎國計民生。隨著互聯網發展日趨成熟,互聯網醫院的相關政策全面落地,互聯網+醫療健康已經逐漸被市場認可,資本也紛紛布局醫療健康行業,而昔日阿里、京東等巨頭之間的競爭,也再次聚焦到了醫療健康賽道上。
京東健康是目前互聯網醫療的頭部玩家中,唯一在上市前就實現盈利的公司。根據招股書數據顯示,2017年-2019年,京東健康的收入分別為56億元、82億元、108億元,2020年上半年營收88億元,超過2018年全年營收總和。
就用戶活躍度來看,阿里健康是當之無愧的行業第一,京東健康第二,平安好醫生則與前兩者有差距。值得一提的是,京東健康依靠在供應鏈管理上的優勢,能夠有效地將用戶數變現,雖然入局較晚,但卻早早地實現了盈利。
虧損是互聯網醫療企業常態,持續性盈利一直是互聯網醫療企業面對的一大難題。另一個巨頭阿里健康于近日才打破虧損“魔咒”,阿里健康近期發布2020/2021財年中期業績報告顯示,6年來首次實現盈利。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阿里健康還是京東健康,其盈利都太過依賴零售業務,今年5月阿里健康發布財報顯示其總營收中,醫藥電商業務占比達97%,而京東此項數據為88%。
但在醫藥零售之外,互聯網醫療的下半場比拼的還是醫療服務,從行業特性來看,互聯網醫療市場投入回報周期相對較長,醫療服務的業務進展會比醫藥零售發展更緩慢,在短期內,行業里難以有宣布勝利的玩家出現。
互聯網醫療的競爭并未定格,未來仍有諸多挑戰,擺在京東健康面前的是如何去尋找新的、持續性的業務增長點。面對阿里健康和平安好醫生等前浪的頻頻虧損,京東健康上市后能否續寫劉強東的造福神話,仍需要時間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