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愿式強制”刷臉、戴頭盔看房,人臉識別信息采集邊界在哪?
你在某App上搜索一款商品,打開其余App時發現全是類似推薦內容,商家們可能比你還了解你;不接受人臉識別,將無法進入商場、小區、公園,這種看似自愿的強制性行為,正在成為常態。
這周末,兩件信息安全事件牽動著公眾的敏感神經。其一是,法學教授起訴杭州野生動物世界案宣判獲勝訴,這也是“國內人臉識別第一案”;其二是,為保護個人信息,男子戴頭盔進售樓處看房。
這份敏感并不多余。有專家指出,面部信息、指紋、虹膜在內的民眾生物信息,不像數字密碼那樣可以更改,數據一旦泄露危害極大。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法學教授起訴野生動物園
11月20日,法學教授郭兵訴杭州野生動物世界有限公司一案宣判。杭州市富陽人民法院一審判決,野生動物世界刪除郭兵辦理年卡時提交的面部特征信息,賠償郭兵合同利益損失及交通費共計1038元。
該案于去年11月1日被法院受理,由于涉及人臉識別信息采集、使用等問題,受到輿論廣泛關注,被稱為中國“人臉識別第一案”。
去年4月,郭兵支付1360元購買了杭州野生動物世界雙人年卡,當時確定指紋識別入園方式。郭兵與其妻子留存了姓名、身份證號碼、電話號碼等,并錄入指紋、拍照。之后,野生動物世界兩次向郭兵發送短信,通知年卡入園識別系統更換事宜,要求激活人臉識別系統,否則將無法正常入園。
郭兵認為面部特征信息屬于個人敏感信息,一旦泄露或濫用將極易危害人身和財產安全,不同意接受人臉識別,要求園方退卡,但雙方協商未果。2019 年 10 月 28 日,郭兵向杭州市富陽區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法院審理判決認為,此案的爭議焦點實為對經營者處理消費者個人信息,尤其是指紋和人臉等個人生物識別信息行為的評價和規范問題。野生動物世界單方面將指紋識別強制升級為刷臉入園的做法“超出必要,不具正當性”。
歷時一年,此案終于落錘,郭兵勝訴。不過,由于其關于確認動物世界店堂告示、短信通知中相關內容無效等訴訟請求并未得到法院支持,郭兵表示還會考慮繼續上訴。
一旦泄露就是終身泄露
事實上,人臉識別導致信息泄露的風險并非杞人憂天,現實生活中的案例隨處可見。此前,央視報道稱,在某網絡交易平臺上只需花2元錢就能買到上千張人臉照片,而5000多張人臉照片標價還不到10元。這些被明碼標價的素材,全都是真人生活照等充滿個人隱私的內容。
無獨有偶。近日,一則“為保護個人信息,戴著頭盔去看房”的視頻在網上流傳。導致看房者出此奇招的,正是某售樓處的人臉識別系統。據南都報道,同一套房屋,消費者從不同渠道購入,差價在幾萬元到幾十萬元不等,而售樓處正是通過人臉識別系統來對消費者進行區分對待。事實上,大多數消費者并不知曉購房處人臉識別的存在。
此類案例已成為社會共同的隱患。全國信息安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發布的《人臉識別應用公眾調研報告(2020)》提到,有六成受訪者認為人臉識別技術有濫用趨勢,還有三成受訪者表示,已經因為人臉信息泄露、濫用而遭受到隱私或財產損失。
裁判文書網公開信息顯示,自2018年起,就有犯罪分子非法購買公民個人信息,并制作換臉視頻,突破了支付寶的人臉識別認證;2019年,某二手平臺賣家稱,通過換臉技術,可花錢定制女星淫穢視頻;2020年,有投機分子,將人臉技術應用到借貸之后,獲取不義之財。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很多推動人臉識別落地的機構,可能并沒有意識到隨之而來的風險有多大。”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勞東燕曾表示,如果人臉數據被泄露、被濫用,不僅不會改善社會治安,反而可能使相關的違法犯罪活動激增。
另有學者指出,人臉數據是一輩子不能篡改的關鍵數據,一旦泄露就是終身泄露,會造成極大的安全隱患。
人臉識別信息采集有沒有邊界?
大量人臉識別信息泄露的背后,實則是因為人臉識別技術已應用于各類生活服務當中。輿論熱議的背后值得思考的是,錄入人臉之后數據存儲是否足夠安全?相關企業運用人臉識別技術,要不要告知用戶?是否什么場景都要加一個“刷臉”?
專家認為,人臉識別技術應用的底線是,除了特定部門的執法活動之外,任何機構、企業和個人都無權通過人臉識別調查和追蹤個人的私人生活。像小區、公園等一般場所,刷門禁卡、二維碼等就能起到安全防護的效果,并不需要獲取公眾具有唯一性的指紋、人臉等個人生物信息。還有一些生活服務平臺,為綁定用戶、精準營銷,就讓人們“刷臉”,不符合法定的收集個人信息的必要原則。
那對于上述售樓處無感抓拍看房者的類似行為,企業需要告知用戶嗎?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29條,“經營者收集、使用消費者個人信息,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圍,并經消費者同意”。
“法律保護的整體框架急需做出調整,不應以同意機制為基礎。采用以同意機制為主的模式來保護個人信息,就等于是將數據的相應風險主要放在作為數據主體的個人身上。”勞東燕認為,當前的主要問題在于,相應的風險是由實施收集、使用行為的數據控制者與處理者所制造,而因收集、使用個人數據的收益也主要由后者所享有。
目前,國內還沒有專門的人臉識別應用立法來有針對性的管轄。絕大部分的人群無法無力應對數據入侵,想要獲得信息安全感,不僅需要實操性更強的法律依據,也需要企業保護和尊重公眾隱私。
猜你喜歡
搜狗地圖下線不滿半年,騰訊地圖PC端也將停止服務
10月12日消息,據騰訊地圖官網宣布,騰訊地圖PC端將于11月11日停止服務,移動用戶可以下載騰訊地圖App使用。交行人臉識別被騙子破解,6用戶被盜刷超百萬,法院卻判其無過失
據鳳凰網科技報道,交通銀行的人臉識別系統已被6名用戶起訴,因人臉識別漏洞,用戶被盜刷存款已超百萬元。一出行軟件被點名多次,因隱私不合規,明日方舟、貝殼找房18款App被點名
5月12日消息,國家計算機病毒應急處理中心通過監測發現十八款違法移動應用。涉嫌存在隱私不合規,違反網絡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以及超范圍采集個人隱私信息等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