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富豪賺走70億,陸金所“8折”上市
陸金所,曾經的明星獨角獸,低調登陸美股市場。
10月30日,陸金所在紐交所掛牌上市,發行價為13.5美元/ADS,處于此前確定的11.5-13.5美元定價區間頂部。按照發行價,陸金所IPO募集資金23.6億美元(無綠鞋),上市后的市值將達到330億美元。
這也將成為中國創新經濟公司流血上市的又一案例。陸金所最近一輪股權融資發生于2018年,當時投后估值達到394億美元,而根據胡潤今年1月發布的《2019胡潤中國500強民營企業》,陸金所以2700億元(約404億美元)估值高居第18位。
受美股大跌影響,陸金所上市首日以11.6美元低開,較發行價下跌15.6%,但此后略微收復失地,首日收于12.85美元/ADS,較發行價下跌5%,目前總市值313億美元(約合2095億元人民幣),勉強守住2000億元整數關卡。
相比上市后市值倒掛,這家明星獨角獸更需要擔憂的,是在去網貸的背景下,陸金所其他的業務是否還能撐起高達2000億元的市值。
成也網貸,敗也網貸
陸金所以P2P起家,很長一段時間陸金所與P2P可以畫上等號。2015年三季度陸金所超過美國Lending Club成為全球最大的P2P平臺,但隨著監管趨嚴,過去幾年陸金所一直在嘗試多元化發展。
2015年,大量資金涌入P2P,嗅到政策風向的陸金所卻悄悄調轉船頭,強調要做金融產品的開放平臺。時任平安集團總經理任匯川當時對外稱,除了P2P,陸金所還有C2C(個人持有金融資產轉讓)、B2C(企業和個人間金融資產轉讓)和B2F(企業和金融機構之間資產轉讓)。
因“三降”要求,陸金所近幾年加快縮減P2P規模。根據招股書,截至今年二季度,陸金所網貸資產規模從去年同期的千億降至478億元,在陸金所管理的全部客戶資產中已經降至不足13%。而在2017年P2P業務達到巔峰時,陸金所網貸資產總量高達3364億元,占管理客戶資產的7成以上。
“去P2P”讓陸金所的增長神話戛然而止。2018年陸金所營收405億元,實現凈利潤13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50%和120%,亮眼的成績也讓投資者給出了近400億美元的高估值。但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陸金所的營收增速下降至18%和10%,利潤更是不增反減,在兩個報告期內均呈負增長。
目前,陸金所主要業務分為零售信貸業務和資產管理業務,其中零售信貸業務依然占陸金所收入構成的絕對大頭,2020年上半年陸金所實現收入215億元,零售信貸服務費占收入的95%以上。
在零售信貸業務方面,截至2020年6月30日,陸金所的累計借款人數為1340萬人,管理貸款余額為5194億元,近7成用戶為小微企業主。陸金所的借貸資金99%來自第三方,稱已與超過50家銀行、信托和保險公司合作,信用風險敞口僅為2.8%。
在財富管理業務方面,截至2020年6月30日,財富管理平臺注冊用戶數達4470萬人,活躍投資客戶數達1280萬人,客戶資產規模達3747億元,其中網貸以外的新產品占比達87.2%,存量網貸產品占比為12.8%。
值得注意的是,因為疫情的緣故,今年上半年陸金所逾期率明顯上升,其中無抵押貸款逾期率從2019年底的1.8%上升至3.3%;有抵押貸款逾期率從0.6%上升至1.4%。隨著疫情平復,今年三季度陸金所逾期率有所下降,無抵押和有抵押貸款的逾期率分別回落至2.5%和0.9%,但仍高于2019年底的水平。
雖然陸金所的財務表現不乏亮點,但不論是營收、利潤還是長期業務,陸金所都缺乏像螞蟻集團一樣的想象空間。對于當年重金押注的投資者來說,陸金所當下320億美元的市值和僅有17倍的PE,顯然很難讓他們滿意。
但趕著資本市場的余熱登上美股的末班車,在國內去P2P的背景下,可能已經是投資人和大股東平安集團當下最好的選擇。
24天上市,神秘香港富豪賺走70億
從10月7日披露招股書,到10月30日完成敲鐘。陸金所24天內閃電上市,與過去四年在資本市場進退兩難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2015年平安集團完成對陸金所的股權架構梳理,將包括平安普惠、網絡投融資平臺(Lufax)和金融資產交易信息服務平臺(Lfex)等主要資產裝入注冊在開曼群島的海外實體陸金所控股,當時有消息人士對媒體表示,陸金所加快了上市時間表,從此前的“最快2017年”調整為“爭取2016年”。
但因為監管對P2P態度的變化,陸金所上市路一拖就是4年,不僅上市時的市值相比2年前最后一輪融資時打了8折,融資額也從2018年計劃的50億美元腰斬。
根據招股書,2014年底從平安集團拆分獨立后,陸金所控股5年來一共完成4次融資,包括3輪股權融資和1輪面向C輪股東的可轉債,融資總額超過45億美元。
如上圖所示,A輪和B輪的投資者,包括鄭和資本、平安旗下創新資本、鼎暉投資,以及中銀投、正大集團、國泰君安證券等,按照發行計算上市后的回報都在100%左右。C輪投資者則遭遇上市流血,持有的股票目前已經折價10%-20%。
由于2014年成立時起點較高,過去幾年陸金所巨額融資背后,出讓的股權卻少得可憐,上市后平安集團和平安管理層成為最大的贏家。
根據招股書,平安集團和平安高管持股平臺分別持有陸金所42.3%和42.7%的股權,按照發行價計算,市值分別達到139億美元和140億美元。
我們注意到,陸金所上市以后,鄭和資本董事長兼創始人羅肇華成為平安系之外最大的贏家。招股書顯示,羅肇華持有上市前的陸金所3.4%的股權(約合7568萬ADS),按照發行價計算價值約10億美元。
公開資料顯示,羅肇華在高盛工作多年,曾主導戴姆勒克賴斯勒對三菱汽車公司30億美元收購案、為平安增持深發展銀行籌集25億美元。成立鄭和資本后,羅肇華與平安集團保持了良好的關系,在平安集團旗下陸金所、平安好醫生擔任董事。去年12月,羅肇華曾一口氣減持平安好醫生2250萬股套現12.76億港元。
網傳羅肇華有“超級富豪財務軍師”之稱,指后者是高盛首批訓練出來,專為華人超級富豪服務的私人銀行家,與鄭裕彤、李兆基、郭德勝、郭鶴年、劉鑾雄等香港富豪交往甚密。
猜你喜歡
陸金所控股完成DeepSeek接入,助力小微金融服務智能化轉型
陸金所控股通過將DeepSeek大模型與現有的金融科技能力矩陣深度融合,進一步拓展小微金融服務的智能化邊界。營收、利潤雙降,投資收益疑似與宣傳不符,陸金所能否挽回投資者信賴?
近日中國平安旗下互聯網金融平臺陸金所控股發布了2023年中期業績公告,這無疑是一份糟糕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