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人民幣初體驗:有中獎者稱不好奇,相比支付寶更像云閃付
還記得在深圳空投的“千萬數字人民幣紅包”嗎?
10月11日,深圳羅湖對191萬預約紅包的市民,搖號抽簽,其中5萬人獲得200元紅包,中簽率約為2.61%。
由于紅包發的是數字人民幣,這一由央行發行,目前仍在研發測試中的法定貨幣受到更多關注。根據官方信息,數字人民幣本質仍是人民幣,相當于“存在手機里的現金”,與紙幣、硬幣等價。具有國家信用背書、不計利息收入、無需綁定銀行賬號、無需網絡等特征。
從新聞和朋友圈不難發現,數字人民幣這次真的“出圈”了,但在出圈背后,還有更多故事。
數字人民幣初體驗
盡管在各大網站刷屏,不少中獎者及商家給出的反應卻相當冷靜。
在深圳某政府部門工作的李元(化名),中獎后成為媒體爭相聯絡的對象。但很快,由于遲遲不去消費,李元失去了外界的關注。“平時工作忙,抽不出時間。”他解釋道,“這事全國都關注嗎?感覺不是很有樂趣啊,也不急需那200元錢。”
“不好奇”是李元推遲體驗的重要原因。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劉曉春曾指出,支付的目的是交易,而非享受支付行為本身,只要能使用,使用者并不關心貨幣是何形態、使用何種技術,因此往往先入為主,不會花太多時間比較。甚至有不少聲音認為,選擇太多反而是一種麻煩。
已經使用的中獎者,也并未給出太多特殊體驗。多名中獎者告訴我們,數字人民幣APP操作體驗與微信、支付寶類似,有“存銀行”、“充錢包”等功能,使用時上滑付款,下滑收款,收付款界面均有掃一掃和二維碼。此前最受關注的“碰一碰”功能,暫時沒有開放。
不過也有中獎者發現“亮點”。有中獎者提到,相比微信、支付寶必須綁定銀行賬號,數字人民幣對銀行賬號不那么依賴。“下載APP,用手機號注冊就可以,確實有個人信息被保護的感覺。”這一設計也被稱為“可控匿名”,即前臺自愿,后臺實名。還有中獎者表示,使用時紙幣圖案飛走的設計,讓他更有花錢的感覺。
來自部分商家的使用反饋則是,數字人民幣沒有手機支付那么方便快捷,體驗上更像云閃付。
仍然神秘的碰一碰
相似的使用體驗,令外界對仍然神秘的“碰一碰”更加好奇。
在官方介紹中,這被稱為“不用網絡,只要手機有電,兩個手機碰一碰,就能把一個人數字錢包里的數字貨幣,轉給另一個人”,因此也被稱為“雙離線收付”。
實際上,“碰一碰”并非全新概念。 區別于二維碼掃碼支付,“碰一碰”所采用的NFC技術是一種近場通信技術,其技術來源于2004年,飛利浦半導體(現恩智浦半導體)、諾基亞和索尼共同研制開發的非接觸式射頻識別(RFID)。
隨著NFC技術的發展完善,NFC被確立為4G手機的標準配置。具備NFC支付功能的手機,無須使用移動網絡,便可作為支付終端完成交易。
據銀聯介紹,銀聯云閃付的“碰一碰”付款依托銀聯最新的標簽支付技術,在商戶受理標貼中內嵌NFC標簽,存儲商戶信息,使用云閃付APP或指定型號手機,直接碰觸標簽,就能讀取商戶信息,完成付款。
銀聯更強調,符合銀聯”云閃付”技術要求的NFC標簽,成本遠低于目前市場上所有銀行卡受理終端的采購價格,目前參考價格原則上不高于10元人民幣。
作為首家支持銀聯”云閃付”付款的手機廠商,華為通過對手機NFC讀標簽功能的優化,實現無需打開APP,只需亮屏解鎖,手機輕輕一碰付款標貼,就能付款。小米、三星等手機紛紛跟上。到2019年,安卓NFC手機及蘋果手機,均支持“銀聯云閃付”。
無需POS機和掃碼槍,無需退出當前正忙的手機頁面,是這一功能的最大賣點。但在當時,也有聲音認為,“碰一碰”更多應用于小金額收付,很難無條件廣泛使用。
中國被不少海外企業視為“無現金社會”,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各占半壁江山。根據普華永道2019年調查,我國使用移動支付的比例達到86%,普及率居全球第一。劉曉春曾對二者亮點進行分析,稱支付寶的創新之處,在于跨行支付,以及解決買賣雙方互不信任的問題,微信則發現了網絡社交中的隱性需求。
在支付習慣已經基本穩定的當下,談到數字人民幣對現有支付格局的影響,不少業內人士仍持觀望態度。
三聯生活周刊在一篇報道中指出,數字人民幣的最主要意義,不在個人層面,而在國家層面,涉及保護貨幣主權、提高對資金流動監控能力等考慮。亦有經濟學家提醒,不必對數字人民幣過于緊張,更不必做脫離實際的猜測和演繹。
而在具體功能之外,對于使用場景,除了目前已經傳出的部分機關、事業單位工資補貼發放,以及在試點商家消費,未來,數字人民幣有望應用到冬奧會場景,以及美團、滴滴、B站等場景。
猜你喜歡
唯品會攜手中國銀行上線數字人民幣業務,探索數字貨幣生態體系
4月28日,由廣東省商務廳主辦、唯品會(中國)有限公司承辦、中國銀行廣東省分行協辦的“粵貿全國”線上專區啟動儀式在唯品會總部大廈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