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園的長期主義的勝利與執拗
誰能決定利潤?
過去的半年,全球經濟與新冠肺炎疫情的焦灼纏斗,似乎在提醒商界,規模不再是衡量企業實力的唯一標準。能與“黑天鵝”抗衡的最佳武器,最終還是要落到實實在在的產品、企業的管理效率和戰略布局上。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受疫情沖擊,上半年宏觀經濟形勢嚴峻,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其中,房地產業生產總值同比下降6.1%,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創歷史新低,商品房銷售增速跌破負值。
市場的劇烈震動,在8月25日中國龍頭房企碧桂園集團(2007.HK)的上半年財報里再次得到印證:截至2020年6月30日,碧桂園連同其合營企業及聯營公司,實現了歸屬本公司股東權益的合同銷售金額約人民幣2669.5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了150億元,同比下降5%。
這是意料之中的結果。不只是碧桂園,多家房企原定由于上半年竣工交付的項目工期延后,收入結轉時點后移,導致上半年營業收入、利潤增長放緩或預期減少。在線上業績發布會的現場,碧桂園集團常務副總裁程光煜向媒體坦言,“今年上半年尤其在1、2月份,受疫情的影響,碧桂園的銷售同比有比較明顯的下滑。”
但上半年的權益銷售數據,又讓業內看到了房地產行業頑強的希望。從3月份起,碧桂園各單月銷售均實現了同比正增長,其中7月份權益銷售額542.8億元,同比增長27.52%。
早年間,碧桂園董事局主席楊國強曾以“安全、美觀、經濟、適用、耐久”定義過碧桂園的成功,也主張學習沃爾瑪“薄利多銷”的經營模式,把公司的盈利水平帶到行業高位。
由于出身農民,又有做建筑承包商起步的基因,楊老板習慣并擅長從建房、銷售等基礎環節觀察市場,并結合市場反饋相應地調整企業戰略。此次疫情,碧桂園再次展現其在銷售方面的靈活性。財報顯示,上半年公司營銷及市場推廣成本和行政費用約為134.7億元,同比下降27.9%。
據程光煜透露,去年6月,碧桂園就開啟了鳳凰云線上直銷,疫情出現后,公司的線上營銷已處于成熟階段,“所以費用會比線下營銷有明顯減少。而且我們也在推廣的精準度方面做了相應的管理提升。”
在國家“房住不炒”的主基調下,房地產市場價格上升的趨勢處于平滑階段。正如碧桂園總裁莫斌所言,在如今的市場環境下,誰的競爭力最強,誰的利潤就更大。
而碧桂園將競爭力的提升鎖定在企業內部。與2019年一樣,2020年碧桂園的發展主題依舊被確定為“全周期綜合競爭力的提升年”。與別家房企對規模的執念不同,碧桂園在高效率、成本力、產品力、營銷力、服務力和科技力上反復打磨,其效果也是顯而易見,2019年碧桂園新開盤的項目,拿目標成本與實際成本相比較,節省了50億元以上。
追求高質量管控、將管理落位到區域和項目的提升,這是碧桂園高層制定的一套作戰思路。上半年,集團對各區域公司加強了回款目標強考核的管理,將回款率拉升到94%的水平,權益合同銷售回款額達到2509.3億元。同時為碧桂園贏得了約448.9億元的毛利,和約219.3億元的凈利潤。
長期主義的勝利
在2020年度中期業績會上,碧桂園首次公開了三四線城市和一二線城市投資回報的數據結果。截至2020年6月底,碧桂園三四線城市項目獲取18個月后的投資轉化率為1.28,相較同行一二線城市項目0.73左右的投資轉化率,表現更優。
除疫情影響較為嚴重的2月份之外,三四線城市其他月份的銷售額都實現同比增長。反觀一二線,則出現不同程度的同比下降。比如4月份,一二線城市銷售額單月同比下降9%,而在三四線城市的銷售額已實現單月同比上漲15%。
早年,碧桂園是以三四線郊區大盤的開發模式為公眾熟知。作為千億房企里重點深耕三四線的開發企業,碧桂園走了一條不太常規的道路。不過也正因此,它才得以在2017年超越萬科、恒大,問鼎房企“一哥”的寶座,直到現在。莫斌曾直言,三四線城市是碧桂園的優勢,絕對不能放棄。
然而,2018年下半年,當去庫存的號召臨近尾聲,當棚改貨幣化逐漸退潮。部分行業觀察人士指出,失去了政策托底,加上前期需求透支,三四線城市市場銷售存在回落風險。
有著“長期深耕三四線”名聲的碧桂園,不得不面對來自業內對其戰略布局的質疑。其實從2015年,碧桂園就開始調整城市布局,加大一二線投資,鞏固三四線城市。用程光煜的話說,只要符合標準,碧桂園就會審慎投資。“我們對市場沒有明顯偏好,會根據呈現的實際機會,進行一二三四五六線市場的布局。”
盡管去年銷售承壓,但碧桂園高層對三四線城市的長期看好,沒有讓公司調轉船頭。在短期困難與短期誘惑面前,碧桂園對實現長期愿景依舊保持耐心,是典型的“長期主義”思考,也再次為碧桂園贏得了發展空間和時間。數據顯示,在公司目前已進駐的三四線城市中,85%的城市處于庫存短缺或合理狀態,對應三四線城市權益貨值的84%。
億翰智庫研究認為,當前三四線整體增速相對穩定,充分表明這類城市市場基本盤偏大,難有較大的市場震蕩,韌性較強。尤其是在2020年六七月份,三四線城市土地成交增速高于一二線城市。得益于居民購買能力和購買意愿的增強,內生性需求具有可持續性,可成為企業推貨的重點。
楊國強曾預判,中國的城鎮化、現代化不可阻擋,每年起碼有10萬億的市場。這或許是碧桂園下沉三四線城市的邏輯,也是其在長達28年的發展歷程中堅持推進三四線城市的信心來源。
即便在三四線城市庫存高企、去化艱難的時間里,碧桂園一直保持著足夠的戰略定力,一方面聚焦組織結構、人才儲備、技術更新和產品運營能力的打造,另一方面沒有急于短期盈利而舍棄三四線的主戰場,在長期愿景上的長期投入,為其換來了領先的市場地位與牢固的護城河。
目前,碧桂園已簽約或已摘牌的中國內地項目總數為2662個,業務遍布中國內地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288個地級市、1334個區/縣,已獲取的權益可售資源約1.7萬億元,按目標市場分,目標一二線與目標三四線銷售金額比例為45:55。
業務進化與戰略耐心
任何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管理者就不能止步于“術”的層面思考。往往競爭的時間維度越長,遇到的競爭對手就越少,競爭的差距也更多反映在戰略層面的探索與執行。如今,依舊是基于這種長期主義的思考,碧桂園圍繞地產主業,先后布局了機器人建筑、機器人餐飲、現代農業、新零售等新業態。
盡管這些多元化業務在短期內,還未貢獻如住宅一樣的龐大收入,但放在長周期里觀察,這或許會給碧桂園、甚至房地產建造的上下游產業鏈帶來一場翻天覆地的變化。莫斌表示,布局建筑機器人和其他新業務,目的是想通過機器人推動生產力的提升,讓碧桂園的主業和新業務并駕齊驅,借助科技的力量提升企業競爭力。
中指院指出,近年來,碧桂園的業績穩步上行,主要由于其穩健的戰略布局,并在一二線熱點城市和三四線城市之間適時調整。對新型城鎮化前景的持續看好,并以此為依據進行城市布局,是碧桂園在戰略上一貫的制勝之處,也是其高成長的關鍵所在。
而在戰略之外,地產+機器人+農業的三大業務協同,也是其產業鏈整合能力的體現。房地產行業的普遍特點是高負債,這是所有高周轉房企的共同特征,為了避免高負債帶來的資金風險和經營風險,碧桂園在財務上有意識地增強風險管控能力。
截至2020年6月30日,碧桂園有息負債總額下降至3420.4億元,相較2019年末下降了7.5%。凈借貸比率僅為58%,遠低于行業90%的均值,并且連續多年保持了凈借貸比率低于70%,打破行業“高增長高負債”的定律。
另外,上半年期末碧桂園的融資成本為5.85%,相較去年底下降了49個基點。在房地產金融政策從嚴背景下,碧桂園低于行業水平的發債利率,讓其融資成本優勢愈發明顯。根據企業公告統計,截至7月28日,碧桂園今年總共發行5筆共計25.44億美元海外債券,票面利率位于4.2%-5.625%區間。
碧桂園集團首席財務官兼副總裁伍碧君表示,未來公司會通過各項費用和成本的管控,讓管理更加精細化,費用控制到更好的水平,從而提高凈利潤率和核心凈利潤率。財報顯示,目前公司賬面可動用現金余額達2055.2億元,另有未使用的銀行授信額度3288.1億元,資金保障充足。
作為一家7000億量級的房企巨頭,碧桂園成為行業標桿靠的絕非運氣。它的掌舵人深知,僅有規模是遠遠不夠的,決定企業上限的最關鍵因素在于核心主業的市場空間與業務競爭力。
在復雜多變的房地產的大環境下,碧桂園還會面臨各種定力考驗,不追求一時得失,執拗的碧桂園或許才能等來它所期盼的勝利。
猜你喜歡
近十年首虧、行業一哥寶座不保的碧桂園,“利潤換穩健”惹的禍?
地產行業是否真正迎來筑底,碧桂園又能否成為行業復蘇中最快速受益的一批,尚需市場給出答案,我們拭目以待。碧桂園發布業績預警報告:利潤介于45億元至50億元
8月18日早間,碧桂園發布盈利預警公告顯示,2022年上半年,公司實現核心凈利潤介乎約45億元至50億元,較上年同期的152億元介乎下滑約67.1%至70.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