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IPO】毛利率超始祖鳥,存貨激增150%:伯希和IPO的“平替”故事能講多久?
伯希和日前更新了港交所招股書,向著“高性能戶外生活方式第一股”的目標邁進,聯席保薦人由中資券商兩大巨頭——中金公司和中信證券擔任。
這個成立于2012年的戶外品牌,在誕生后的近十年間一直處于不溫不火的狀態。然而轉機出現在最近三年:2022年至2024年間,伯希和品牌的凈銷售額從3.51億元猛增至17.33億元,實現了高達122.2%的復合年增長率。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行業數據,按2024年零售額計算,伯希和已成功躋身中國本土三大高性能戶外服飾品牌之列,市場份額達到5.2%。
如此迅猛的增長勢頭,讓人不禁好奇這個品牌究竟是如何實現“逆襲”的?從其近期動作來看,伯希和顯然不滿足于只做“平替”,而是積極試水高端市場。這個憑借差異化定位快速崛起的品牌,能否在競爭日益激烈的戶外賽道中成功突圍,值得深入探討。
01
“始祖鳥”平替,上半年營收9億
伯希和的崛起故事,始于一個精準的市場洞察。
2012年,在北京大興從事服裝生意的劉振、花敬玲夫婦察覺到戶外運動市場的潛力,在安徽亳州利辛縣創立了這個品牌。適逢淘寶商城更名為天貓,伯希和成為首批入駐的戶外運動品牌之一,早期主打沖鋒衣、抓絨衣等基礎品類。
這個時間點的選擇頗具前瞻性。當始祖鳥以“戶外愛馬仕”的姿態將運動奢侈風吹向國內,成為與茅臺、釣魚并列的“中年男人三大寶”時,其動輒數千上萬的價格也留下了巨大的市場空白。
恰在此時,CityWalk、露營、登山等戶外活動在年輕人中興起,追求高性價比專業裝備的需求日益凸顯——這正是本土品牌崛起的絕佳機會。
伯希和精準地把握住了這一機遇。在戰略上,它采取了獨特的“上下對標”策略:在產品力和品牌形象上向始祖鳥等國際高端品牌看齊,在價格上則堅決瞄準千元以下的大眾市場。這種定位使其快速贏得了“始祖鳥平替”的認知,平穩完成了早期用戶積累。
為實現這一定位,伯希和在產品上采取了“高端技術下放”的策略。
品牌積極與Polartec、eVent、Recco等全球頂級功能技術公司合作,甚至將通常用于3000元以上產品的Recco救援技術用于售價僅850元的沖鋒衣上。這種“堆料”做法為其贏得了“國產堆料王”的稱號,也快速建立了專業可信賴的品牌認知。
在產品矩陣構建上,伯希和展現出系統化布局的思維。
截至2025年6月30日,品牌已形成包含653個SPU的產品體系,圍繞巔峰、專業性能、山系和經典四大系列,構建起覆蓋專業探險到都市出行的全場景產品生態。
其中,巔峰系列和專業性能系列面向專業登山者和戶外科研人員,山系列和經典系列則服務于更廣泛的戶外愛好者和城市用戶。
營銷層面,伯希和走出一條從明星引流到專業塑形的復合路徑。
從2014年簽約楊坤初嘗明星效應,到通過白百何、佟麗婭切入女性市場,再到近期簽約頂流明星成毅實現破圈——官宣代言后14小時內全平臺GMV突破6000萬元。
與此同時,品牌持續強化專業戶外形象,通過“7+2計劃”運動員贊助、戶外社群聯動等方式深化專業認知。
這套組合拳效果顯著。截至2025年10月28日,伯希和相關視頻在抖音累計播放超30億次,小紅書相關討論量突破2億。線下方面,品牌已與超過25個戶外團體合作,舉辦約120場活動,涵蓋從徒步到雪山攀登等多種戶外場景。
財務數據印證了這一增長邏輯:2022年至2024年,伯希和營收從3.79億元躍升至17.66億元,復合年增長率達115.86%。今年上半年營收9.14億元,同比增長62.3%,繼續保持強勁增長態勢。
現金流方面,截至2025年6月30日,伯希和持有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5.49億元。
從早期的電商紅利捕捉,到中期的產品力構建,再到如今的營銷層面發力,伯希和的每一步都精準踩在中國戶外市場發展的節奏上。
02
毛利率高達60%,比始祖鳥還能賺?
更引人注目的是伯希和的盈利能力,其表現甚至超越了行業巨頭始祖鳥。
財務數據顯示,2022年至2024年以及今年上半年,伯希和的毛利率呈現持續上升趨勢,分別達到54.3%、58.2%、59.6%和64.2%。
這一數據不僅顯著高于國內同行探路者、牧高笛等品牌,也持續領先于始祖鳥的母公司亞瑪芬體育——2022年至2024年,亞瑪芬體育的毛利率分別為49.7%、52.5%和55.4%。
2022年至2024年,伯希和的經調整凈利潤分別為2761萬元、1.56億元、3.04億元,復合年增長率高達232%。對比之下,這個此前聲量不大的品牌可謂是“悶聲發大財”。
那么,伯希和為何能比始祖鳥更賺錢?
關鍵在于其出色的成本控制能力,特別是在沖鋒衣的核心成本構成——面料和工藝上。一件沖鋒衣的生產成本中,加工費通常約占三分之二,面料、拉鏈、膠條等材料費約占三分之一。
伯希和則憑借規模優勢,拿到了較低的加工費,面料及配件成本也相對較低,而始祖鳥,盡管定價高昂,但高昂的成本也攤薄了其最終利潤。
盈利能力如此可觀,也讓資本紛紛入局。
2023年完成4900萬元A輪融資后,2024年迎來啟明創投、創新工場、金沙江創投等明星機構加盟。今年3月,騰訊追投3億元成為最大機構投資者。IPO前,騰訊持股10.70%,啟明創投持股超5%,公司估值已達28億元。
然而,從招股書披露的信息來看,伯希和的持續增長背后隱藏著不少結構性隱患。
首先是營收結構較為單一。以沖鋒衣為代表的服裝產品始終是其主要收入來源。為拓寬產品線,伯希和近年來嘗試推出山殼、巖殼、雪殼、北極星等系列。
2025年上半年,伯希和沖鋒衣褲銷售收入為3.75億元,占營收的比例為41%;防曬衣銷售收入為1.3億元,占比為14.2%。但整體仍高度集中于服裝品類。
除旗艦品牌“伯希和”外,伯希和還于2019年收購了Excelsior。伯希和指出,通過Excelsior所獲得的營運見解和市場知識,將交叉促進并增強其在“伯希和”品牌下的鞋類開發,創造出協同效應,強化整體鞋類戰略,但效果堪憂。
渠道方面,伯希和嚴重依賴線上銷售。招股書顯示,和阿迪達斯、安踏等品牌類似,伯希和聚焦DTC(Direct to Consumer,即直接面向消費者)模式,沒有中間商賺差價,與一線消費者零距離接觸。
報告期內,伯希和線上DTC及電商平臺銷售額分別為3.31億元、7.52億元、13.51億元、6.46億元,占總收入比重分別為87.5%、82.8%、76.4%和70.7%,撐起增長基本盤。
線下拓展則相對謹慎,門店從2022年的39家增至2024年的146家,其中90%為聯營門店,直營店僅14家,且多集中于一、二線城市的傳統商場。值得注意的是,在其大本營北京,伯希和未能進駐合生匯、萬象匯等新興潮流商圈,反映出其在優質商業資源獲取上的競爭力仍有不足,這或將制約品牌形象提升與客群拓展。
存貨壓力同樣不容忽視。2024年存貨總額達5.95億元,同比激增150%,其中制成品存貨從2億元猛增至5.64億元,增幅180%,遠高于原材料18%的增速。存貨周轉天數也從2023年的189天回升至213天,運營效率面臨挑戰。
03
高端化受阻,伯希和重營銷輕研發
伯希和賴以崛起的“平替”戰略,正面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
在市場的另一端,優衣庫、ZARA、UR等快時尚品牌憑借敏銳的時尚嗅覺,紛紛推出定價300元左右的輕型沖鋒衣、滑雪服等產品,在保留基礎性能的同時融入時尚元素,與伯希和形成了直接競爭。
更值得關注的是專業運動品牌的戰略布局。安踏集團在已擁有可隆、迪桑特、薩洛蒙三大中高端品牌及頂奢品牌始祖鳥的情況下,依然斥資2億美元收購狼爪,進一步攻占大眾化市場,這使得伯希和的生存空間受到擠壓。
為尋求突破,伯希和開始嘗試向高端化轉型。2025年1月推出的巔峰系列中,連體羽絨服定價12800元,登山靴5600元,帳篷高達3萬元。
然而市場接受度有限,高端產品常常需要依靠打折促銷來拉動銷量:北極星PRO系列沖鋒衣從2800元降至2200元,雪殼沖鋒衣從1250元降至980元,這反映出消費者對其專業形象與溢價能力尚未完全認可。
這種市場反應的背后,是伯希和“重營銷、輕研發”的商業模式。
報告期內,公司銷售及分銷開支分別為1.2億元、2.77億元和5.87億元,分別占總收入的31.8%、30.5%和33.2%。
相比之下,公司無自營工廠,81.2%的服裝產品依賴OEM代工模式,研發投入顯得薄弱——研發費用分別為1360萬元、1980萬元和3150萬元,研發費用率從3.60%降至2024年的1.78%。
人員結構同樣體現了這一特點。截至2025年上半年,伯希和的設計與研發部門員工僅49人,占總人數的4.8%,遠低于銷售及市場營銷部門的474人。
在專利構成上,45項專利中僅4項為發明專利,其余多為外觀相關的實用新型或設計專利。其宣傳的PT-China技術平臺,實質是整合Polartec、eVent等國際供應商的成熟方案,核心材料仍依賴外部。
供應鏈與產品質量問題也逐漸顯現。報告期內,產品退貨相關的退款負債總額分別為1270萬元、1900萬元和4430萬元。在黑貓投訴平臺上,關于伯希和的投訴量超過百條,問題集中在拒絕退款、售后態度差、虛假發貨等方面。
此外,品牌還面臨著營銷風險。2025年4月,“戶外品牌伯希和被指系紀念劫走敦煌文物者”的詞條沖上熱搜,由于品牌名稱與1908年劫走敦煌文物的法國探險家保羅·伯希和相同,引發了“文化入侵”的批評。
雖然官方客服否認品牌與法國探險家有關聯,但公司始終沒有出面正式解釋,品牌形象因此受損。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數據,中國內地高性能戶外服飾行業的零售銷售額從2019年的539億元增長至2024年的1027億元,預計到2029年將進一步增至2158億元,成為功能性服飾市場中增長最快的細分市場之一。
伯希和在招股書中表示,IPO募集資金將主要用于強化研發能力、完善產品設計、提升品牌知名度等方面。
市場的蛋糕還在變大,且行業尚未形成絕對龍頭,但伯希和依賴營銷驅動的增長模式能否持續,仍需畫上一個問號。
潮流易逝,戶外市場的競爭終究是一場耐力賽。伯希和若想真正撐起“中國高性能戶外生活方式第一股”的稱號,還需要在研發創新、供應鏈管理和品牌建設上進行更為長遠的戰略布局。
猜你喜歡
煙花易冷,市值難回!始祖鳥煙花秀后,安踏能否走出ESG和資本雙重“危機”?
安踏面臨的不僅是始祖鳥的公關危機,更是對其多品牌戰略治理能力的全面考驗。

博望財經


風云資本界
野馬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