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瑪特市值破2000億,海外收入上漲,能否成為全球符號?
3月26日,泡泡瑪特發布了2024年成績單,全年實現營收130.4億元,同比大漲106.9%,經調整凈利潤34億元,同比暴漲185.9%,毛利率66.8%彰顯盈利韌性;四大頭部IP營收均超10億元,非盲盒品類爆發式增長,其中毛絨玩具營收28.3億元,同比飆升1289%,MEGA系列16.8億元,同比增長146.1%,突破盲盒依賴。
此外,泡泡瑪特全球化布局成效顯著,2024年海外營收50.7億元,占比38.9%,東南亞市場貢獻24億元,占比47.4%,北美增速高達556.9%。
包括麥格理、興業證券、國盛證券在內的不少券商也紛紛表示看好泡泡瑪特,其中麥格理發布研報稱,泡泡瑪特的北美洲業務將會是其今年增長的關鍵,鑒于目前的勢頭,相信泡泡瑪特可達成今年收入增長逾50%的目標,上調泡泡瑪特2025及2026年的凈利潤預測38%及46%,以反映去年收入及利潤遠勝預期,并給出維持“跑贏大市”的評級。
沒有什么能比亮眼的業績更能打動投資者,加上對未來的良好預期,在遞交完2024年的成績單后,泡泡瑪特股價火速拉升,股價從2025年3月25日126.9港元/股的收盤價,漲到3月26日的140.7港元/股,漲幅超10%,27日繼續高開高走,一度沖高到160港元/股,最終報收153.7港元/股,兩天內漲幅高達21.12%,市值上漲359億港元至2064.19億港元。盡管3月28日有所回落,但市值仍維持在2000億港元之上。毫無疑問,泡泡瑪特成了資本市場的香餑餑。

股價一路狂飆的背后,泡泡瑪特蘊藏著什么財富密碼?
01
2024年營利均翻倍,但仍需警惕高估值背后所暗藏的回調壓力
據官網顯示,泡泡瑪特成立于2010年,是中國領先的潮流文化娛樂公司,圍繞全球藝術家挖掘、IP孵化運營、消費者觸達、潮玩文化推廣、創新業務孵化與投資五個領域,構建了覆蓋潮流玩具全產業鏈的綜合運營平臺。

從2018年開始,泡泡瑪特全球化布局,目前已入駐韓國、日本、新加坡等眾多海外國家及地區,在美國、英國、加拿大、新西蘭等國家開設了線下門店,并通過在全球開設機器人商店的方式拓展業務版圖。除了線下渠道,泡泡瑪特也在積極布局線上業務,建立了國際獨立站+三大跨境電商平臺的完整線上渠道網絡。如今泡泡瑪特已形成了以設計師、零售渠道和產業鏈為支點的品牌優勢。
一份炸裂的財報是對泡泡瑪特最好的證明。
泡泡瑪特2024年全年營收達130.4億元,同比增長106.9%;經調整凈利潤34億元,同比增速高達185.9%。這一增速不僅遠超國內同行的TOP TOY,更在消費下行周期中展現出逆勢增長的韌性。其毛利率提升至66.8%,經調整純利率達26.1%,存貨周轉天數壓縮至102天,運營效率顯著提升。從現金流角度看,泡泡瑪特的經營性現金流凈額持續增長,資本支出計劃明確,顯示出對未來擴張的信心。

財務健康度方面,泡泡瑪特的債務水平較低,但資本支出增加可能帶來現金流壓力。其存貨周轉效率的提升,部分得益于對非盲盒品類的精準運營,如毛絨玩具和MEGA系列的高周轉率。總體來看,泡泡瑪特在保持高增長的同時,需平衡擴張速度與財務穩健性。
隨著泡泡瑪特估值的水漲船高,也需警惕暗藏風險。高估值背后,反映了市場對泡泡瑪特IP商業模式與全球化潛力的認可,與同行樂高、Funko對比,泡泡瑪特的估值溢價源于其高增長預期和獨特的IP生態布局。然而,若未來泡泡瑪特增速放緩,估值可能面臨回調壓力。
02
IP生態與本地化雙輪驅動,助力海外市場實現爆發
泡泡瑪特的核心競爭力在于構建了“IP孵化-產品多元-渠道融合”的完整閉環。
四大頭部IP(THE MONSTERS、MOLLY、SKULLPANDA、CRYBABY)營收均超10億元,其中,THE MONSTERS營收30.4億元,同比增長726.6%,MOLLY通過SPACE MOLLY等子系列拓展,營收20.9億元。非盲盒品類爆發式增長,毛絨玩具營收28.3億元,同比激增1289%,MEGA系列16.8億元,同比大漲146.1%,衍生品15.9億元,同比上漲156.2%,顯示其成功突破“盲盒依賴癥”。

值得一提的是,泡泡瑪特2024年快速增長的核心在于海外市場的爆發,全球化布局呈現兩大特征:
其一是區域差異化滲透。東南亞市場營收24億元,占比47.4%,通過文化融合限定款(如泰國接機儀式)強化本地化;北美市場7.2億元,占比14.3%,增速達556.9%,計劃2025年門店擴至40家,復制東南亞模式。

其二是渠道立體覆蓋。海外門店130家(含合營),機器人商店192臺,線上渠道營收14.6億元,同比大漲834%,其中TikTok增速達5779.8%,形成“線下地標旗艦店+線上社交電商”的協同網絡。
在IP運營層面,泡泡瑪特通過數據分析預測熱門IP,如《哪吒2》聯名盲盒上線三天售罄;其藝術家生態體系已簽約數百創作者,并通過PDC(Pop Design Center)孵化新IP。線下場景創新方面,上海中環廣場Hirono全球首店融合服裝、家居、手辦等多品類,形成“潮玩+輕奢”場景閉環。
出海策略中的本土化實踐尤為亮眼。例如,菲律賓HIRONO系列融合傳統刺繡工藝,帶動銷量大漲。泡泡瑪特還通過設立曼谷設計中心、紐約創意實驗室,實現大部分海外產品由本地團隊主導開發,突破“文化折扣”困境。
03
從潮玩龍頭到文化符號,機遇多于挑戰
展望未來,通過持續孵化新IP、跨界聯名拓展客群,以及技術賦能提升用戶粘性,泡泡瑪特有望構建覆蓋實體產品、數字資產、沉浸式體驗的全球生態鏈。

首先是技術融合創新。探索“IP+AI"模式”,開發虛擬偶像、NFT盲盒,迎合數字化消費趨勢。如SPACE MOLLY的太空之旅,通過AR技術實現線上線下聯動,吸引超10萬人次參與沉浸式展覽;
其次是沉浸式體驗升級。北京城市樂園二期計劃引入更多IP場景(如ZIMOMO光影展),非親子用戶占比已近50%,突破傳統娛樂定位。其海外快閃店戰略也成效顯著,西班牙巴塞羅那首店單日排隊盛況空前;
最后是全球化深度布局。若成功滲透歐美主流市場,2030年海外收入占比進一步提升,推動營收大漲。
但很明顯的一點是,泡泡瑪特仍面臨三個維度的挑戰:
IP生命周期管理:MOLLY貢獻占比下降,需持續孵化新IP(如2024年推出的Nyota、inosoul等),并通過跨界聯名(如與《海賊王》、迪士尼合作)拓展男性客群;
市場競爭升級:國內對手52TOYS、TOPTOY加速擴張,國際巨頭Funko布局元宇宙,樂高強化潮玩產品線,擠壓市場份額;
消費環境壓力:Z世代消費力波動、環保材料成本上升、國際貿易壁壘等潛在風險。
這種“IP生態×技術賦能×文化輸出”的三角戰略,使泡泡瑪特正從潮玩品牌進化為文化符號,其未來價值不僅在于玩具銷售,更在于構建覆蓋實體產品、數字資產、沉浸式體驗的全球IP生態鏈。
當然,這一愿景的實現,將取決于泡泡瑪特能否在保持商業銳度的同時,持續創造情感共鳴與文化價值,博望財經將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