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之暗面估值240億,創始人卻被前投資人告上國際仲裁庭!
一場創業者與投資人“相愛相殺”的現實大戲,正在上演!
11月11日,據新媒體“36氪”報道稱,國內AI圈的“明星”——Kimi母公司月之暗面的創始人楊植麟、聯合創始人兼CTO張宇韜,近日被他們的前公司北京循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循環智能”)的多位投資人在香港提起仲裁,相關申請已遞交至香港國際仲裁中心(HKIAC)。
循環智能是楊植麟和張宇韜初次創業項目,成立于2016年,專注B端智能服務。不過,真正讓楊植麟聲名大噪的,是他的“二次創業”——成立于2023年的月之暗面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月之暗面”)。
在短短不到兩年的時間內,月之暗面估值一路飛升,已經突破了33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40億元),背后更是匯集了騰訊、高榕創投、阿里巴巴等重磅投資者。

與此同時,循環智能的部分投資人“坐不住了”。此次仲裁的原因在于,楊植麟和張宇韜等人在未獲得5家投資方的同意豁免書之前,就已啟動融資并創立月之暗面。
對此,楊植麟和張宇韜委托的銘德律師事務所回應稱:“我們認為該事項既缺乏法律依據,也不具備事實基礎,本所將依法提出抗辯。”
估值的火箭式攀升,讓月之暗面站在了舞臺中央,但其背后波云詭譎。創業者和老投資人間的這場“角力”,究竟是為了什么?
01
90后“AI大佬”二次創業
前投資人:“我不同意”!
要說這場“糾紛”大戲,還得從被譽為“中國大模型90后第一人”的楊植麟說起。
1993年出生的楊植麟,本科畢業于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博士就讀于卡內基梅隆大學語言技術研究所。他擁有豐富的大模型實戰經驗,曾先后參與國外的Google,國內的盤古NLP、悟道等知名大模型的研發。

來源:《中國企業家》 視頻截圖
年輕有為的學霸背景加上深厚的技術功底,讓他成為了國內大模型圈的“新星”。2016年,楊植麟攜手清華校友陳麒聰、張宇韜成立了循環智能,面向B端市場提供會話智能解決方案。三人創業之初分工明確:陳麒聰任CEO,張宇韜任CTO,而楊植麟主要負責AI和產品等業務,更多承擔的是首席科學家的角色。
循環智能一路走得順風順水。據“企查查”信息顯示,公司自成立以來獲得了多輪融資,其主要投資方包括博裕資本、紅杉中國、萬物資本、真格基金、金沙江創投、靖亞資本和華山長盈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稱“華山長盈”)等公司。
公司最新一輪融資是在2021年12月20日完成的C輪融資,彼時,循環智能的估值達到約2億美元。
2021年9月,循環智能的股東結構發生變更,持股主體從楊植麟、陳麒聰、張宇韜三人調整為“北京睿科倫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北京睿科倫”)100%持股。當前,北京睿科倫由三人分別持股27.19%。據“企查查”顯示,穿透公司股權后發現,陳麒聰為循環智能的實際控制人。

來源:罐頭圖庫
然而,從2021年年底至今,將近三年時間內,循環智能并未公布新的融資。另一邊,楊植麟與循環智能投資人之間的分歧在2023年后逐漸浮現。據“36氪”報道稱,早在2024年上半年,循環智能的幾位投資人就曾給楊植麟發送過律師函,也有不少知名投資人參與其中的斡旋和調解,但事實來看,“雙方并未和解”。
直到近日,循環智能前投資人正式對創始人楊植麟、聯合創始人兼CTO張宇韜提起了仲裁,此次申訴的投資方包括金沙江創投、萬物資本、靖亞資本、華山資本和博裕資本。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發起申訴的并非所有循環智能的所有投資人。紅杉中國、真格基金和華山長盈等前投資人并未參與。
老股東意見并不一致背后,事關楊植麟創立的另一家公司月之暗面。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分析道,隨著新公司月之暗面估值的迅速膨脹,其成長性已遠超循環智能,且部分原投資機構未能參與到新公司的投資中,這可能導致前投資人對股比不滿。
02
月之暗面估值240億
仲裁影響幾何?
2022年11月,ChatGPT橫空出世引發AI浪潮,楊植麟看準了時機,著手籌備月之暗面的創立。他曾在接受“騰訊新聞”采訪時曾坦言,時間窗口很短,資本和人才資源都極為緊俏,必須抓住時機。2023年2月,他迅速推進第一輪融資,并稱:“如果延遲到當年4月就沒有機會了。”
2023年3月,楊植麟推出了主攻C端的AI大模型公司——月之暗面。很快,月之暗面旗下的Kimi智能助手成了圈內爆款,帶有長文總結、聯網搜索、數據處理等6項功能,更支持20萬漢字輸入。月之暗面的估值也因此坐上“火箭”,不到2年的時間內沖到了33億美元。
此次未參與申訴的紅杉中國和真格基金,均參與投資了新公司月之暗面的融資。據“企查查”顯示,2023年6月,月之暗面完成了20億元天使輪融資,紅杉中國、真格基金、今日資本等加入。同年7月,A1輪融資由美團龍珠領投。
2024年2月,月之暗面完成了一輪超10億美金的融資,由阿里巴巴領投,紅杉中國、美團、小紅書等參與其中,將月之暗面的估值推高至2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82億元),成為國內大模型賽道上估值最高的“獨角獸”。
8月,月之暗面公布B輪融資,融資額超3億美元,參與投資的機構包括騰訊投資、高榕創投和阿里巴巴,投后估值33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40億元)。
據“企查查”顯示,截至2024年11月12日,楊植麟持股78.97%,是月之暗面的最大股東和實際控制人。聯合創始人周昕宇、吳育昕、張宇韜和汪箴分別持有10%、5.957%、5%和0.075%的股份。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月之暗面的10億美金融資中,僅阿里巴巴就投入了近8億美金。而促成楊植麟與阿里合作的,是金沙江創業投資基金前主管合伙人張予彤,她也曾是循環智能的天使投資人。

來源:鈦媒體
但金沙江創投的另一位合伙人朱嘯虎對大模型的態度卻較為謹慎,公開表示不會投資當前國內的大模型公司。2024年他在采訪中指出:“楊植麟在科研上很有實力,公司在國內大模型上是領先的。但商業化方面還需證明價值,如果能超越開源,團隊的價值才能真正體現。”
據“第一財經”報道稱,月之暗面成立之初,金沙江創投、博裕資本等機構由于不看好通用大模型而沒有跟進。
對于前投資人提起仲裁的理由,深圳北山常成基金投研院執行院長王兆江表示,沖突的根本原因在于楊植麟和張宇韜,在未獲得循環智能投資人的同意豁免書之前,就已啟動融資并創立月之暗面,導致部分投資人心生不滿。

來源:罐頭圖庫
張孝榮進一步解釋稱,豁免書在投資協議中通常是一個重要的文件,主要用于確保當創始人或核心成員啟動新項目或接受其他投資時,前期投資人的利益不受侵害。具體來說,豁免書意味著前投資人同意放棄某些限制條款,例如競業禁止或優先權,從而允許創始人開展新業務或接受其他資本支持。
從投資人的角度看,“豁免同意書是必不可少的條件,否則投資人和創業者之間的契約形同虛設。如果創業者沒有取得前投資人的同意豁免書,就進行新的創業融資,對原投資人來說是不公平的。”王兆江進一步表示,且不說創始人能力和精力有多強,但只要一心多用,就會打亂原投資人對項目的預判和計劃。
王兆江認為,如果月之暗面估值上升過快,會產生資本虹吸作用,對循環智能的估值產生壓制。投更好的項目,是資本的天性;其次,創始人的精力將更偏重資本投入更高的項目;還有更嚴重的情況就是,原項目做的粗糙而沒有競爭力,導致項目退出難,對資方的潛在損失可能是很大的。

來源:罐頭圖庫
不過,也有一些投資機構選擇先投資,后續再解決豁免問題,并設置賠償措施來應對風險。王兆江表示,這種方式對投資人來說是可行的,本質是風險對沖。如果不投,可能會錯失機會,如果出現風險沖突,也有緩沖余地。
不過,廣東金橋百信律師事務所羅建欣律師表示,若公司章程和股東協議沒有明確要求豁免函,楊植麟的操作或許并不違規,更多是與原投資人的糾紛。
關于對月之暗面的影響,羅建欣律師則認為,若投資人在明知豁免函缺失的情況下選擇投資,事后追責難度較大。目前仲裁對月之暗面影響有限,但若創始人被判高額賠償,或將間接影響公司的經營。
03
3位產品負責人相繼離職
Kimi的商業化難題如何破解?
盡管楊植麟的仲裁風波鬧得沸沸揚揚,資本市場依舊對月之暗面充滿信心。除了在一級市場成功吸引了20多家知名投資機構外,在二級市場上,月之暗面也掀起了“Kimi概念股”漲停潮。
自3月19日起,月之暗面的投資方九安醫療(002432.SZ)股價起飛,從當日開盤41.96元/股,在4個交易日內一度漲至最高54.98元/股。此外,華策影視、掌閱科技、中廣天擇等公司的股價均有不同程度上漲。
“Kimi概念股在資本市場表現搶眼,相關公司股價大幅上漲,反映出市場對其前景的看好。”張孝榮表示。

來源:罐頭圖庫
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的月之暗面,說到底還是大模型公司,如何盈利仍是公司考慮的重要問題之一。
賽智產業研究院院長趙剛表示,大模型商業變現主要有三種模式:一是企業通過大模型平臺使用費變現,采取按使用時間計費或按信息量計費,主要面向個人用戶;二是企業通過大模型App應用定制化開發和部署收費變現,主要面向企業用戶;三是通過廣告等增值服務變現。
在2024年5月16日的“奇績創空間”活動上,楊植麟也曾表示過對大模型商業模式的看法,他表示:“訂閱模式是現在被驗證過的、成立的商業模式,但天花板有限,按照多少人用來收費,無法(隨著產品迭代)創造越來越大的價值。我覺得這個模式不是最終的模式。”
另一種商業模式是抽成模式,又細分為廣告抽成和GDP抽成。楊植麟認為,因用戶的時間與注意力有限,廣告抽成的商業模式,其機會也相對局限。他進一步表示,產品本質上是在創造新的GDP,(生產環節中的)大部分GDP由智能創造出來后,模型公司可以從增量的GDP里面去抽成(GDP抽成即從產品產生的價值中抽成)。
Kimi智能助手向消費者提供的是免費試用服務。直到最近,有用戶發現Kimi推出了打賞功能,用戶可支付購買5.2元-399元不等的禮物,獲取不同的高峰期優先使用時長。
Kimi智能助手網頁版顯示,禮物“送一朵花(5.2元)”、“加雞腿(9.99元)”、“請Kimi喝咖啡(28.8元)”、“給Kimi充充電(49.9元)”、“請Kimi吃頓飯(99元)”、“和Kimi一起登月(399元)”這6個選項,高峰期的優先使用權限天數分別為4天、8天、23天、40天、93天和365天。
“該業務目前在小范圍灰度測試階段,后續會對Kimi持續擴容和優化。公司對于其他商業化模式的探索,仍保持開放的態度。”月之暗面表示。
“目前Kimi的獲客成本較高,需要探索可持續的盈利模式。Kimi最近嘗試了打賞收費模式,但效果還有待觀察。”張孝榮表示。
關于Kimi大模型何時能商業化落地,張孝榮表示,Kimi大模型在技術、市場等方面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但要實現商業化落地,還需要進一步提升技術成熟度,在商業模式、產品創新、行業應用等方面進行更多探索和努力。隨著AI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市場需求的增長,Kimi有機會在未來幾年內實現商業化突破。

來源:罐頭圖庫
與此同時,月之暗面內部也并不“平靜”。據新媒體“晚點”報道,月之暗面近期有多位出海產品負責人選擇離職創業。9月,公司暫停了兩款面向C端的出海產品——Ohai和Noisee,轉而將重心集中于Kimi的開發。值得注意的是,被暫停的Ohai和Noisee兩款產品背后的產品負責人,都選擇離職創業。
其中,Noisee的前產品負責人明超平(Leon),在離職后以5000萬美元估值為自己的新創業項目融資,獲得了兩家月之暗面股東的投資意向。Noisee是月之暗面2024年1月推出的視頻生成產品,用戶可通過輸入文本和音樂鏈接生成AI制作的MV視頻。
Ohai的前產品負責人也選擇了離職。Ohai則是月之暗面推出的情感陪伴類產品,今年2月已在海外上線。
除此以外,月之暗面的大模型產品負責人王冠離職后,于2024年初創辦了ONE2X,專注于AI視頻領域,并已經獲得頂級機構的天使輪投資。
月之暗面在資本市場的表現如日中天,但背后的“風暴”卻愈演愈烈。從創始人與前投資人的“相愛相殺”,到核心團隊的離職創業,內外壓力交織成了一場大戲。雖然Kimi大放異彩,但如何突破商業化瓶頸,依舊是這家AI新星面臨的終極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