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億大烏龍,牽出57000億的巨無霸
我其實對“草臺班子”這類論調一直不太感冒,但無奈的是,例證總是鮮活地出現在公眾面前。這不,最近港交所就鬧了個1200億的“大烏龍”,而且還是最低級的那種錯誤——數字報錯了。
百達資管與建行之間的滑稽一幕停在了昨日,但也正是這筆交易,將此前在中國低調布局的百達資管帶入了人們的視線之中。它是誰?為何有如此大的資金量?又何以逆勢來重倉中國?
2000萬錯變200億
先來看看這個1200億大烏龍的來龍去脈。
國慶節假期的最后一天,一份香港交易所文件顯示,百達資產管理公司(下簡稱“百達資管”)向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簡稱“建行”)投資了1212億港元(156億美元)。該文件于周一晚間在香港發布,顯示百達資管已持有200億股香港上市的建設銀行股票,平均每股售價6.06港元。
隨后,百達資管發言人稱,該信息有誤。“百達資產管理公司不持有該股票。香港證券交易所已收到相關通知,”該發言人表示。
香港交易所周二發布了最新的披露文件,將百達資管持有的建行多頭頭寸修改為3360萬股,占 0.01%。此前百達資管持有1360萬股。百達資管表示,之所以重新申報,是因為“披露的數量不正確”,而且其持倉量低于最初的門檻。
也就是說,百達資管增持的2000萬股被錯誤地統計為了200億股,交易金額也從1.212億膨脹到了1212億港元。正是這樣龐大的資金規模,讓“瑞士百達增持建行1200億H股”的消息一度在投資圈刷屏。
答案其實早就在明面上了
根據官方給出的消息,這個錯誤的源頭在于,百達資管在提交給港交所的披露文件中的數據填寫錯了。
但其實,如果稍加思考就能發現,這樣的交易規模是違背常識的。
首先,港交所于去年底提高股票期權持倉限額至25萬張合約,每張建行期權合約相當于1000股。我們以25萬張合約計算,建行港股期權的持倉限額最多為2.5億股,此前披露的增持逾200億股已遠超該限額。
其次,從建行方面來看,建行在港交所一共有2404億股,但是,一半以上是不能流通的,是被以匯金為首的國資持有,所以建行在港股真正流通的有964億股,這其中還包括了登記在匯豐名下有407億股,花旗銀行名下的64.63億股和渣打銀行名下的45.94億股。
還有一個事實是,整個9月份,建行在港股的交易量加起來只有100億股多一點。兩相對比,百達資管持有200億股建行港股,幾乎是不可能的。
第三,再看百達資管自身。港交所的文件中提到的是瑞士百達資產管理香港有限公司,而百達資產香港的資金管理規模為282億美元,此次交易金額近150億美元,不管怎么看,拿出資金總量的53.2%來重倉建行,都是說不通的。
那為什么大家一開始相信了這筆交易的真實性?
不可否認,最重要的還是信息披露方,是嚴謹、客觀的港交所官方。
另就是股市的狂熱已經讓很多人喪失了理性的判斷能力。國慶前一周,A股和港股突然變得炙手可熱,監管層面穩經濟政策大力加碼,讓A股成交額一度刷新歷史最快萬億紀錄。當情緒和氛圍達到一定的高度,人們對市場的期待和閾值也大大提高了。
打個比方吧,若是中秋節前有人說,創業板連續兩天都能漲10%以上,我肯定不信,上證指數會漲停開盤,我同樣不會信。但現在就不一定不信了。
國慶期間,A股休市,大量看好中國資產的資金涌入港股,恒生指數國慶期間飆漲9%。在此前A股走勢低迷期間,銀行股曾因高票息、估值低洼及穩健的基本面備受資金青睞。所以,與其花時間去考究這個事是否合理,人們更愿意把它當做佐證自己觀點的力證,即牛市來了,連外資都跑步加速進場了。
這正好印證了那句話,人們總是愿意相信自己想相信的。
一家“200多歲的創業公司”
公開資料顯示,瑞士百達集團創始于1805年,作為漢諾基協會(Hénokiens,入會資格之一是經營歷史超過200年)會員而躋身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家族企業之列。它以“封閉持股、永不上市”為核心理念,主營業務是管理全球超高凈值個人及其家族的財富。
2007年末,金融海嘯在全球蔓延。以雷曼兄弟破產肇始,大批美國銀行接連倒閉,金融機構虧損與減值交互出現,形成傳導鏈條,導致歐洲各大銀行深陷其中。
而瑞士百達身處歐洲銀行業腹地日內瓦,在市場狼藉中卻錄得資產管理規模(AUM)增長及經營獲利的亮眼業績。
事實上,瑞士百達不但安然度過了這次全球金融海嘯,回顧過去219年的漫長歷史就會發現,它在歷次經濟周期、政治周期與戰爭周期中均表現不凡。
兩個多世紀以來,瑞士百達專注于財富管理、資產管理和資產服務,即便它擁有完整的銀行牌照,卻也并未涉足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業務。做減法的邏輯在于其重視保持自身強大且干凈的資產負債表,同時避免利益沖突。
目前集團由八位合伙人擁有及管理。歷經九代經營,世代傳承的百年企業往往既尊重傳統,又鼓勵創新。黑石集團創始人蘇世民(Schwarzman)曾將瑞士百達形容為一家“200多歲的創業公司”。
作為領先的獨立財富管理與資產管理公司,瑞士百達資管在全球進行了廣泛布局,進入亞洲也有四十年。如今,瑞士百達已成為全球最受信任的金融機構之一,客戶包括金融機構、養老金、基金會以及金融顧問等。
瑞士百達完全由合伙人持股,并無外部股東,因此可以保持高度獨立,可以自由向客戶推薦最合適的方案,“不僅著眼于下一季度,更放眼未來數十年”。
同時,瑞士百達長期思維也充分體現在員工身上,自1921年起,瑞士百達就開始分享利潤,約70%員工都能因此受益。為了進一步培養員工的主人翁精神和企業家思維,瑞士百達2006年推出“股權合伙人”計劃,旨在讓貢獻顯著的高管與員工持股,瑞士百達的長期思維使其年均員工流失率僅為6.6%,遠低于其他私人銀行。
在Scorpio Partnership的2018年全球私人銀行榜單中,其資產管理規模排名全球第15位。2024年上半年,百達集團實現營業收入15.7億瑞士法郎,凈利潤為3.2億法郎,截至2024年6月30日,資產管理規模達到6940億瑞士法郎(約57000億人民幣),在全球30個辦公室擁有5400名員工,其中包括900名投資經理。
等到了布局中國的時機
值得一提的是,增持建行并不是百達資管近期在國內的唯一動作。
9月底,瑞士百達資產管理宣布,其外商獨資企業百達世瑞(上海)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推出了第二只合格境內有限合伙人(QDLP)產品。該產品名為“百達全球可持續債私募證券投資基金1號”,產品備案已獲得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AMAC)的批準。
而上海的QDLP計劃令國際資產管理機構能夠向中國境內合格投資者募集資金,以投資于海外傳統和另類資產。
瑞士百達資管在上海的首次布局是在四年前,2020年9月,瑞士百達資管在上海開設外商獨資企業,于2021年8月在AMAC成功登記為QDLP基金管理人,并在同年9月宣布推出首個QDLP產品。
其實,瑞士百達資管一直支持中國境內投資者通過多個跨境投資計劃,除了QDLP項目,還包括中國內地與香港之間的基金互認(MRF)安排、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通(跨境理財通)和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
今年8月,瑞士百達集團股權合伙人、瑞士百達資產管理亞洲(日本除外)首席執行官趙俊杰在接受《中國基金報》采訪時還曾提到,“瑞士百達等到了布局中國的時機。20年前,中國高速發展,若那個時候入場,瑞士百達未必能適應環境。眼下,中國資本市場沉淀。近期監管強調的‘耐心資本’與瑞士百達追求的長期主義相契合。”
實際上,瑞士百達資管在人民幣債券投資和研究領域涉獵頗深。2015年,瑞士百達成為首批推出歐盟可轉讓證券集合投資計劃(UCITS)基金的國際資產管理公司之一,為國際客戶提供投資中國境內人民幣債券市場的機會。目前,瑞士百達資管在滬港兩地設置資深投研團隊,專門負責人民幣債券的投資策略。
瑞士百達集團高級合伙人Renaud de Planta幾年前也曾談到,開拓中國市場是瑞士百達集團歷史中最為重要的里程碑之一。受惠于中國強大的經濟實力和快速的資本積累,中國的資產管理市場已經成為全球最大和增速最快的市場之一,公司對市場前景感到鼓舞。
“盡管目前全球經濟環境存在不少挑戰,倚賴集團雄厚的財務實力,以及我們對于中國市場長期堅定的承諾,我們深信,邁出這重要一步恰逢其時。”他說道。
在對中國市場長期的積極樂觀態度下,百達資管認為中國的投資機會非常多,并且已經在中國默默努力了20年,靜待花開 。他們關注的主題投資領域包括環保、數字化服務、機器人、IT安全以及與人口老齡化相關的醫療健康等領域 。
當然,百達資管也看好中國企業,包括A股和港股,他們認為大多數投資者對中國股市處于低配狀態,估值非常便宜,因此增加了持股 。
除此之外,百達資管還認為內循環將推動一些消費龍頭企業,例如中國高端白酒市場以及運動服裝品牌 ,同時,他們強調新興市場投資者應提高對ESG(環境、社會和治理)投資的關注。
猜你喜歡
繼宇宙第一大行后,又一銀行暫停貴金屬業務開倉
此前,6月2日,建行曾對貴金屬業務做了調整,自6月17日15:30起,暫停代理上海黃金交易所個人貴金屬交易業務延期合約品種新開倉交易,平倉交易不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