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乳業如何持續“掘金”低溫賽道?原料奶行情低迷
2023年,乳業行業面臨需求增長放緩,原料奶階段性過剩的壓力。壓力傳導到2024年,部分乳企選擇低價促銷清庫存。但新乳業(002946.SZ)不僅在2023年繼續跑贏行業大盤,連續第5年實現營收與凈利潤雙增長;進入2024年,第一季度也依然保持營利雙增。
在行業整體承壓波動的背景下,新乳業靠什么逆勢增長?5月21日,新乳業在2024年投資者大會上,揭秘了這一答案。
新乳業董事長席剛在講話中著重提到兩個有關“新”的關鍵詞,其一是“新鮮”,其二是“新質生產力”。據介紹,過去十多年新乳業的成長是靠押注低溫奶賽道,堅持“鮮戰略”,在2023年公布的新五年戰略,新乳業也選擇繼續聚焦低溫。同時,新乳業逆勢增長的背后,離不開創新和科技的投入布局,而這一部分正契合了當前對企業提出形成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要求。
此外,席剛還特別提到,新乳業上市后持續在每一年為股東分紅,分紅比例也在逐漸提高,甚至在政策允許范圍內和企業良性發展狀態下,會進一步提高分紅,“這是給我們股東最真實價值的體現。”
當前,乳制品行業復蘇不及預期。不過,近日方正證券發布研報稱,行業雖存挑戰,但新乳業以“新鮮”為突破點,以新質生產優化賦能,疊加當前原奶成本紅利延續,盈利能力有望持續提升。

行業整體“量價齊跌”
新乳業“逆勢”營利雙增
過去一年,整個乳業行業都面臨著不小的壓力。
新乳業在財報中表示,根據中介機構市場調研數據顯示,由于需求端增長放緩,液態奶整體銷量有所下降。
同時,來自乳制品原料端行業性的低迷,導致原料奶的銷售價格也處于偏低的下行區間。據農業農村部數據,截至2023年12月底,全國10個主產省原料奶銷售均價為3.66元/公斤,同比下降11.2%;2023年全年均價為3.83元/公斤,同比下降7.9%。
這些壓力都給到了乳企。據Wind數據顯示,2023年,A股17家乳業上市公司中,凈利潤下滑的公司有6家,部分企業甚至出現虧損。但即便如此,新乳業依然實現了營收和凈利潤的大幅增長。
據財報顯示,2023年,新乳業實現營業收入109.87億元,同比增長9.8%;歸母凈利潤4.31億元,同比增長19.3%;歸母扣非凈利潤4.65億元,同比增長57.9%。此外,新乳業銷售凈利率4%,同比增加0.37個百分點;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15.57億元,同比增長50.6%。

新乳業于2019年登陸深交所上市,2023年已經是新乳業上市以來連續第5年保持營收和凈利潤雙增長。新乳業也繼續穩固了百億陣營地位,據Wind數據顯示,A股17家乳業上市公司中,2023年“營收百億陣營”中僅有4家。
2023年,新乳業的區域經銷商整體實現增長,凈增長148個,同比增加4.54%。此外,電商渠道,主營收入實現同比增長20.51%。
去年,面對行業波動,各大乳企持續通過與養殖企業建立長期合作,提升上下游一體化水平。而新建牧場的逐步投產,養殖水平不斷進步,都對單產提升至關重要。
新乳業原料奶主要來自自有牧場、合作大型奶源基地和規模化養殖合作社。據新乳業介紹,公司與現有主要合作牧場的合作時間長、供應關系穩定,有效地保證了公司的原料奶供應。
財報顯示,截至2023年底,新乳業全國范圍內總共擁有12個規模化與標準化牧場,自有牧場奶牛存欄4.83萬頭,成母牛平均單產同比增加0.10噸/頭年,乳脂、蛋白等原奶指標穩定保持在較好水平。
進入2024年,乳業行業復蘇不及預期。但新乳業在2024年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26.14億元,同比增加3.66%;歸母凈利潤0.9億元,同比增加46.93%;扣非歸母凈利潤為1億元,同比增加33.75%。
據Wind數據顯示,A股17家乳業上市公司中,2024年一季度,新乳業的營業收入、凈利潤和凈利潤增速都位居前五。更值得一提的是,其一季度營收增速位居第一。
席剛表示,“重要的是保持好戰略定力,在行業低谷時比同行表現更好。”新乳業判斷,這波原料奶下行周期會相對較長,希望通過政策引導加快下游消費復蘇。

加碼“新質生產力”
新品收入連續三年“雙位數占比”
新乳業副總裁張帥提到,在過去幾年,新乳業在科技和創新上做了很多的投入和布局,也已享受到了紅利,未來五年還會繼續加強科技投入。
新乳業把科技創新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包括新包裝、新技術、新設備等在內的生物科技,著力推動包裝綠色發展,通過控糖技術、菌種開發應用、乳糖不耐受應對策略等重點課題研究,提升產品創新的科技價值;另一類是包括AI應用轉換、智能化與自動化改造在內的數字科技,通過數字化升級進行供應鏈創新和效率提升。
張帥介紹,新乳業將著力“活性物質保留”研究,加大設備柔性定制與國產替代力度,致力成為中國乳品鮮活營養研究的領導者;著力控酸、控穩、控甜的生物工程定向調控,塑造健康美味的“真零”酸奶。
在被譽為乳業“芯片”的益生菌科技領域,張帥表示,新乳業將打通已有2000多菌株的菌種庫、省重實驗室支撐的科研平臺以及產業鏈全鏈路建設核心知識產權保護的產業轉化平臺,鑄造生物“芯片”創新護城河。

值得一提的是,新乳業還建立了“科技研究院+分子力量”的科技雙輪驅動的模式創新——科技研究院負責生物發酵、酶工程、精準營養等基礎科研、應用研發、創新與法規研究;新成立的分子力量公司主要負責具體科研服務、成果轉化、品類開拓與創新孵化,形成科技創新平臺與成果轉化平臺的有機結合。
張帥強調,“科技研究院+分子力量”的創新點,在科技研發的同時孵化產業,依托于科技研究院用企業化的方法將科技轉化為實際的商品,所以不光對內服務研發,還對外提供市場化科研服務、科技市場轉化、品類創新,“這個模式是整個新乳業區別于其他同行創新的地方”。
數據顯示,在“科技研究院+分子力量”的科技雙輪驅動下,有效助力了新乳業推出差異化新品。
據財報顯示,2023年,新乳業“24小時鮮活有機乳”上市,作為全國首款只賣當天的有機鮮牛乳,以“真新鮮、真活性、真溯源”三真區別于常溫有機乳,打強“24小時”品類高端化,“24小時”高端系列產品同比增速近40%;“今日鮮奶鋪”高鈣升級“濃”牛乳,同比翻番;“活潤晶球”產品完成 1000+倍迭代升級;特色產品氣泡酸奶“樂汽”上新水蜜桃及可樂兩個口味。
2023年新乳業的新品收入占比12%,連續三年占比保持雙位數。
此外,供應鏈方面,以數字工廠、PMC 精益化管理與優化、奶源數字化為主,滿足低溫奶柔性生產需要,提升運營效率,完善了奶源管理的體系范圍。
營銷數字化方面,推進“以用戶為中心”的服務轉型,“鮮活 go”對業務的支撐力度明顯提升,2023年全域數字化用戶數突破1900萬人,同比增長近50%,全年周期購用戶復購率和留存率顯著提升。
方正證券認為,聚焦新質生產,新乳業從研發生產到供應鏈到終端服務的優化升級,建立起具有相對優勢的護城河,實現在行業增長承壓下的可持續發展。

堅持“鮮戰略”
增長模式轉向內生為主
“十多年來,市場環境每一年甚至每一天都有變化,公司也在不斷成長,消費需求也在不斷變化。但是有一點,是新乳業堅定不變的,就是'新鮮'。”席剛在此次投資者大會上表示,“我們基于新鮮為用戶創造價值一直沒有改變。”
過去十幾年,低溫鮮奶品類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乳企開始重視這一品類,將其作為提升凈利率的重要手段。2010年,席剛提出“鮮戰略”,自此公司以低溫業務為核心;2021年,公司發布“鮮立方”戰略,明確繼續做強“新鮮”,從品類、渠道、品牌、用戶等幾個方面推進“立體化”
2023年,新乳業推出2023-2027年戰略規劃,立下“做大做強核心業務,五年實現凈利率倍增”的目標,其中依舊明確“做強低溫”。
新乳業在低溫鮮奶領域已深耕14年,成為低溫鮮奶領域龍頭企業。席剛表示:“我們一直堅持‘鮮’戰略,保持這一相對競爭優勢,需要我們團隊不斷努力,挑戰自我。”
據東方證券研報顯示,伴隨居民健康意識增強,常溫向低溫升級趨勢不變。經測算,我國低溫鮮奶銷量占乳制品總銷量比重逐年提升,從2016年5%提升至2022年8%。預計常溫向低溫升級為長期消費趨勢,消費升級的速度取決于居民購買力和收入預期。

此外,新乳業新五年戰略還提到,內生為主、并購為輔的戰略實現路徑。
2022年及以前,新乳業通過外延并購的方式,快速實現市場規模擴張,形成西南、華東、華北,以及西北、東南等區域市場布局,并完善了上下游產業鏈布局。
如今,確立內生增長后,新乳業將專注核心區域和核心市場。產品端做強“24小時”鮮牛乳、渠道端發展D2C,做強核心業務。根據公司戰略規劃,未來五年“24小時”系列為代表的高品質鮮奶年復合平均增長率不低于20%;將D2C業務作為渠道增長的第一引擎,推動2027年D2C業務規模占比達到30%。
同時,公司將加強各區域市場的深度和密度,以特色品牌進行區域擴張,提升各區域市場的份額和品牌影響力,市場拓展由點向面,京津冀、華東、華南三大核心市場共同驅動成長。
新乳業內生性增長趨勢,從前述包括新品增長在內的各項增長數據,便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