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繁跨界的東軟集團正在陷入增長疲軟“泥潭”

        博望財經飛雪2024-04-19 14:49 大公司
        東軟集團:從“增長疲軟”中“硬”起來的可能性有多大?
        “我們不斷反思自己有什么問題和毛病,并且可以大膽地、快速地改變這些毛病”,在談及東軟30多年來能夠活到今天時,東軟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劉積仁曾如是總結“方法論”。

        “我們喜歡在每一個機會即將來臨之前開始布局”,從軟件外包、IT解決方案到醫療設備制造、軟件教育、智能網聯汽車解決方案及至大健康生態,一路走來,劉積仁還曾感慨地說。

        然而,馳騁全球的“巨無霸”東軟集團,卻無奈地呈現出“增長疲軟”態勢。其所涉足的每個黃金賽道,既存在自身戰斗力不夠強悍等問題,各細分領域也已有專注玩家以更核心的競爭力,令東軟集團面臨四面圍剿般的嚴峻挑戰。

        東軟集團發布的2023年年度業績預告也提示稱,2023年預計實現歸母凈利潤0.72億元至0.86億元之間,扣非凈利潤預計虧損1.15億元至1.4億元之間。而2022年,其歸母凈利潤、扣非凈利潤則分別凈虧損3.43億元、5.3億元。

        圖源:東軟集團2023年年度業績預告

        扭虧為盈但扣非凈利潤或仍呈虧損態勢,實則說明東軟集團亟需提升其盈利能力。那么,而立之年迎來上市首虧,如今又在不惑之年到來前陷入“增長疲軟”困境,不禁試問,東軟還能否重新“硬”起來?

        01

        激進分拆打造IPO集群 東軟集團的資本局能否迎來大滿貫?

        用劉積仁的話說,東軟“將進一步打造上市公司集群,以此為基礎,運用好資本市場,構建企業發展的新生態。”這或是其對東軟旗下業務連續分拆,加速推進被剝離資產IPO的底氣所在。

        目前,東軟集團已斬獲三家上市公司,除東軟集團以及2020年9月登陸香港聯交所的東軟教育外,最新的“成果”是,經四次遞表方才于2023年9月28日在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的東軟熙康。

        而劉積仁真正心心念念、報以最大厚望的,則是東軟醫療。劉積仁曾對外表示,“東軟集團十分看好大健康領域的發展機會,將圍繞健康醫療領域繼續加大投資,成為數字化技術推動醫療事業變革的推動者。”

        圖源:東軟集團官網

        為推動東軟醫療上市,東軟集團曾不惜以“業績對賭”的方式來豪賭。2014年東軟集團拆分東軟醫療時,曾公布《關于子公司引進投資者的公告》。《公告》顯示,如果東軟醫療在第二次交割日后開始計算的6年內未能實現上市,投資方可根據協議約定要求履行回購義務,須一次性回購股權。回購義務將由東軟集團或東軟控股及其指定的第三方共同承擔。

        與之附帶的,正是一紙對賭協議。協議要求,東軟醫療和東軟熙康在簽訂第二次交割日后的六年內實現上市。若未能上市,投資方可根據協議約定,要求東軟集團按照每年8%的復利回購股權。第二次交割已于2016年9月完成,這份為期六年的業績對賭,實際上早在2022年9月份就已到期。

        然而,東軟集團在當年9月2日于投資者互動平臺表示,東軟醫療早在2019年初進行股份制改制時,就已經將相關的對賭條款全部取消了。目前,東軟集團沒有任何的回購義務。

        成立于1991年的東軟集團,目前覆蓋智慧城市、醫療健康、智能汽車互聯、企業數字化轉型、國際軟件服務等多個領域。

        值得注意的是,東軟集團的客戶,除了企業,就是政府和公立醫院(事業單位)。資料顯示,截至2022年上半年,“智慧醫療”信息化建設方面,東軟集團已服務600余家三甲醫院客戶、2700余家醫療機構客戶、50000余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承擔了30多個省市的全民信息化建設。

        而東軟集團發布的一份聲明中則提及,“東軟核酸檢測系統已在國內17個省120多個地市部署應用,包括北京、上海、重慶、天津等人口超大型城市,已累計檢測超過140億人次。”我國地級市一共293個,東軟一家占了接近一半的市場份額,是否有近乎壟斷之嫌?而這種近乎壟斷的“超能力”又是如何練就的?

        對此,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理解為,東軟集團的業績主要依賴于toBtoG中的關系維持。理論上,ToB是面向政企客戶的業務,通常情況也包含ToG;而ToG則是從ToB衍生出來的一種特殊業務存在。面向的企業為政府或相關事業單位,主要是根據每年政府投入的財政預算,然后去做的一系列信息化項目,被視為“指標驅動,為做項目而做項目”。因此,ToG并不像ToB面向相對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而是這類項目多由政府通過外包形式采購。

        賽迪顧問發布的《2023中國數字政府應用發展研究報告》則顯示,東軟“數字政府軟件與應用服務”市場競爭力持續領跑全國,并在人社、醫保領域持續三年領導力象限排名第一。

        圖源:賽迪顧問

        有業內人士則略帶調侃地指出,在醫療信息化領域,企業拓展業務,既不看技術,也不看服務……,那么,看的會是什么或無需挑明。

        值得注意的是,東軟醫療的利潤更是長期依賴政府補貼。其招股書顯示,截至2019年末、2020年末、2021年末、2022年6月30日,東軟醫療期內確認的來自政府補助的收益分別為2204萬元、5721萬元、4481萬元、2884萬元;截至2022年6月30日,未確認的政府補助收益為3.01億元。

        圖源:東軟醫療招股書

        耐人尋味的是,其招股書還披露,2019年3月18日,東軟醫療向股東宣派現金股息人民幣2.01億元,并于2020年派付股息。這可以理解為,2019年和2020年,東軟醫療獲得了2.6億元的政府補貼,但將80%分給了股東。

        對此,《財經》旗下“財經大健康”團隊甚至發文質問:“四戰”IPO的東軟醫療,離了政府補貼勝算幾何?其援引的一組數據顯示,2019年、2020年、2021年,東軟醫療分別獲得政府補助4670.5萬元、9809.2萬元、8722萬元。同期,東軟醫療利潤分別為8204萬元、9275.8萬元、2.97億元。“也就是說,如果沒有補助,2020年可能出現虧損。”

        綜上,資本局的背后,到底是劉積仁的“集群生態夢”,還是另有他因?自2011年剝離教育板塊后,一發不可收拾的分拆動作,不僅是2014年至2017年三年的功夫,就以增資和股權轉讓等方式迅速將東軟醫療、東軟熙康和東軟望海獨立出去。而后者作為東軟旗下國內最大醫院ERP軟件(HERP)供應商,望海康信實則也在沖刺IPO的路上。此外,成立于2015年的東軟睿馳,在2021年拿到6.5億元融資后,也不再納入東軟集團合并財務報表范圍。作為致力于提供下一代汽車平臺與關鍵技術的東軟新晉子公司,或本就是為上市而生?

        有業內人士認為,一家A股+三家港股+一家科創板,或是劉積仁口中“IPO集群生態”背后真正的“大滿貫”目標所在。

        不過,分拆子公司等資本運作之下,卻難掩蓋東軟主要業務盈利能力“疲軟”的事實。財務數據上,僅以扣非后的凈利潤為例,其2021年凈利率約0.4%,2019、2020年則扣非為負。暫且不拿高度依賴政府補貼的東軟醫療與同行比較,僅以抓住汽車智能網聯解決方案的中科創達為對照,后者2021年的凈利率高達13.4%。而智能汽車解決方案也是東軟集團主營四大板塊業務之一。

        另有業界人士指出,東軟集團分拆的子公司創始人持股比例都相對較高,管理層股權激勵作用或未達到。那么,分來拆去,到底劉積仁所期待的“IPO集群效應”何時才能彰顯威力?若遲遲無法“大滿貫”,是不是可以理解為只是拆了個“寂寞”?

        畢竟,業已拆分出來的子公司,在各自領域表現欠佳,落后于同業公司,缺乏足夠競爭力是不爭的事實,這自然讓東軟集團在資本市場壓力倍增。

        02

        布局多個黃金賽道 怎奈各大賽道無不面臨嚴峻挑戰

        身為龐然大物,東軟集團的業務覆蓋面之廣超乎想象,不僅涉足教育、電信、電力、金融、制造、醫療等多個領域,而且截至目前,具體業務方向多達207個。

        然而,經過上市27年來的首虧,加之兩家公司分拆上市后走勢不及預期。作為國內第一家上市的軟件公司,在三年特殊時期還曾在公眾視野中留下“負分”……種種內外部原因,無不讓人質疑“外包大王”起家的東軟集團,還有多大后續增長力?

        梳理其近5年的財務數據,東軟集團的“心頭肉”——醫療及大健康業務,增速僅為1.8%。而其他幾大業務板塊,則大都呈現出下降甚至停滯等“疲態”。唯一獲得大幅增長的智能汽車互聯業務,雖增幅達25.5%,但毛利率僅在20%上下。相較于大健康板塊,超38%的利潤率卻難有大幅增長的現實,也進一步說明,“增長疲軟”漸成東軟集團的“新常態”。

        即便是成功上市的東軟熙康,其發行價為4.76港元,募資金額為5.55億港元。而開盤價卻為3.69港元,較發行價下跌超過20%;收盤價為2.72港元,較發行價大跌42.86%;以收盤價計算,公司市值為22.9億港元。究其原因,與其近幾年一直處于虧損狀態不無關系。東軟熙康招股書顯示,其2020年、2021年、2022年營收分別為5.03億元、6.14億元、6.87億元;經營虧損分別為1.56億元、2.54億元、1.95億元;期內虧損分別為2億元、2.95億元、2.43億元。

        圖源:東軟熙康招股書

        有對比才能知差距。東軟主打的各大板塊所處賽道,過去幾年實則都有爆發增長,多個細分領域也有了新的“稱王稱霸”者,這無不使得東軟在各板塊中,競爭壓力“拉滿”。

        例如,在智能網聯汽車業務領域,盡管在2023年第三季度業績說明會上,東軟集團指出,其持續獲得多家車廠的定點訂單,在手的車載前裝定點訂單主要是智能座艙等系列產品,包括車載信息娛樂系統、智能座艙域控制器以及增強現實抬頭顯示系統AR-HUD等等。

        但僅從東軟睿馳這一東軟在新能源車板塊主打電池管理系統及數據平臺的子公司業務表現來看,其常年處于凈虧損狀態,且虧損超2億。與專注智能汽車解決方案的中科創達相比,后者僅在汽車軟件開發及技術服務上的利潤率,就做到了50.9%。

        而對于東軟集團常掛在嘴邊的自動駕駛等相關的細分垂直業務,目前不僅有大疆車載、毫末出行等中小規模的智駕公司以低價軟硬件一體解決方案虎口奪食。

        而且,面對華為這匹黑馬在汽車領域的強勢攻城略地,深入賦能賽力斯乃至北汽藍谷等新能源汽車企業、問界等智選車模式的大舉成功,東軟原引以為傲的智駕、智艙、AR-HUD等技術,顯然是小巫見大巫,無不給東軟的汽車業務帶來危機感。

        圖源:網絡

        何況,如今也是一眾車企全棧自研大爆發的時代,未來還會選擇第三方解決方案的車廠會越來越少。

        如何面臨這種市場份額會嚴重稀釋的挑戰,東軟集團需要給出答案。

        而在醫療領域,東軟醫療尚努力沖刺IPO前夕,其直接競爭對手聯影醫療則一舉登陸科創板,成為A股第二支市值超千億的醫療器械公司,僅次于另一醫療器械龍頭邁瑞醫療。

        當時的東軟集團,顯然著急了。東軟醫療不顧及其過往多年鍛造的高端品牌形象,為爭份額而喊出“九十九萬八,CT帶回家”的口號。由此,中國市場的CT價格,也被拉到了百萬元以下。

        但“降價促銷”并未讓東軟醫療摘到勝利的果實。據“財經大健康”數據顯示,東軟醫療2021年的收入為28億元,不及聯影醫療的40%;利潤則為2.97億元,只是后者14億元的零頭罷了。

        實際上,在整個醫療大健康領域,像衛寧健康、創業慧康等公司,也都獲得了比東軟醫療更顯著的收入增長,毛利率也甩了東軟一大截。

        03

        首虧后2023業績或不容樂觀,智能化戰略能改寫“增長疲軟”局面?

        去年4月16日,作為中國首家上市的軟件龍頭,東軟集團迎來上市27年來首次虧損、毛利率創歷史新低。據其披露的年報顯示,其歸母凈利潤錄得上市首虧。

        圖源:Wind

        東軟集團表示,在過去的一年中,公司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匯率雙向波動等諸多的外部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特別是第四季度的影響,使得東軟的業務和項目節奏被嚴重拖累,公司業績沒有實現預期結果。

        當然,虧損并未擊垮東軟集團的信心。其反而對外表示,隨著ChatGPT、百度文心一言等人工智能技術正在變革人與數字空間的溝通方式、數字內容創作方式、知識獲取方式,AI終于迎來了普及和廣泛應用的新階段。

        基于此,今年3月11日,東軟集團開了一場戰略發布會,宣布全面開啟解決方案智能化戰略,聚焦智慧城市、醫療健康、智能汽車互聯和企業數字化轉型等業務領域,打造AI賦能的解決方案、數據價值化的解決方案和服務化的解決方案。

        圖源:東軟集團公眾號

        這場發布會上,東軟特別提到,客戶對于解決方案需求的轉變。過去是想實現其系統流程的精準運行,如今更看重的是智能化和數據價值創造。而以東軟為代表的企業,不得不去思考,未來在哪里。

        為向智能化要增長,東軟甚至不惜進行大幅組織架構調整,通過對職能組織、研發體系、銷售體系、軟件生產體系、領導力、專業化分工與協作等全方位的變革,加強內部戰略管理,全面提升軟件開發效率,試圖借此增強公司的業務創新和持續發展能力,與市場的發展更契合,與客戶的關系更緊密。

        然而,“智能化戰略”能在多大程度上改變東軟集團的“增長疲態”?哪怕用智能化將各解決方案徹底重做一遍,在AI技術為王的時代,東軟集團還有多大可能吃到新時代的變革紅利?

        當然,這要看東軟集團有沒有足夠領先的技術實力,去領跑人工智能時代。而技術實力作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從研發投入這一指標就能進行研判,不僅可以看出這家公司對技術研發的重視程度,甚至能對公司的真實技術實力估摸個大概。

        鑒于技術實力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因此,拿早兩年的研發投入數據對比,或更能說明問題。這里暫且以2022年半年度報告中的數據為例,報告期內,東軟集團研發費用為3.38億元,占銷售額比重約10%;而中國軟件同期的研發費用為9.72億元,占銷售額比重達27%;科大訊飛的研發費用為14.39億元,占營業額比重17.9%。不難看出,東軟集團的研發投入是明顯低于同行業優質標的的。

        圖源:東軟集團公告

        或是為提振資本信心,1月24日,東軟集團披露回購方案。根據公告,為維護公司價值和股東權益,東軟集團擬通過自有資金進行回購,回購金額在1億元~2億元之間,回購價格不超過12元/股,回購股份在回購完成之后全部予以注銷。

        個中背景是,東軟集團的股價自去年4月達到13.57元/股的高點后,便呈下滑態勢。去年12月以來,下滑加劇,觸及6.28元/股的歷史低位。

        回購方案的執行可謂“秒速”。截至1月31日,東軟集團通過集中競價方式便已累計回購股份數量為13,099,900股,占公司總股本的比例為1.0796%,每股最高、最低成交價分別為8.52元、7.61元,已支付資金總額為1.0741億元(不含印花稅、傭金等交易費用)。

        圖源:東軟集團回購期間股價走勢

        然而,資本市場對這一火速回購行為并不買賬。除披露回購方案次日,東軟集團股價漲7.9%外,此后7個交易日均呈下跌態勢,累計跌幅超27%。

        看來,昔日“巨無霸”,要從“疲軟”中“硬”起來,或并不容易。

        【本文為博望財經原創,網頁轉載須在文首注明來源博望財經及作者名字。微信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ID:AppleiTree),并注明來源博望財經及作者名字。如不遵守,博望財經將向其追究法律責任。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文章僅作為資訊傳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觀點導向,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猜你喜歡

        亚洲av日韩专区在线观看| 77777午夜亚洲|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 国产AV旡码专区亚洲AV苍井空|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一区| 亚洲伦理一区二区| 噜噜噜亚洲色成人网站∨ | 亚洲欧美在线x视频| 亚洲AV无码XXX麻豆艾秋|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 亚洲av乱码中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av玩弄放荡人妇| 亚洲a∨国产av综合av下载| 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国产电影 | 亚洲欧美熟妇综合久久久久|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网站 | 亚洲精品V欧洲精品V日韩精品| 亚洲人成人77777网站| 亚洲av午夜福利精品一区| 亚洲一区免费观看| 91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花野真一 | 亚洲成a人片在线网站| 亚洲一级毛片免观看| 亚洲一久久久久久久久| 蜜芽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小说专区亚洲春色校园| 亚洲日韩人妻第一页| 亚洲人成色7777在线观看| 久久伊人久久亚洲综合| 亚洲综合激情另类小说区| www.亚洲成在线| 亚洲AV电影天堂男人的天堂| 亚洲AⅤ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7777|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蜜月| 亚洲高清不卡视频| 亚洲午夜在线播放| 性色av极品无码专区亚洲| 国产午夜亚洲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