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暴漲1000億:猝不及防
昨天,寧德時代市值暴增1000億元,創年內新高(約8100億市值)。
背后究竟發生了什么?
這還得從一份評級報告說起。最近,摩根士丹利對寧德時代調整評級,從平配調整至超配。這個舉動,成功地帶了一波節奏。
那么,報告究竟說了什么,影響了大家對寧德時代前景的看法?
一個關鍵的因素之一,報告認為:電池價格戰接近尾聲,將在2024年結束。而寧德時代的業績會逐步改善:一季度可能放緩,隨后幾個季度恢復增長。
寧德時代的競爭主要來自國內。
2023年上半年,其境外電池收入約656.84億元,占總收入約35.49%。由此可見,其主要收入來自國內,占比約64.51%。
在國內,寧德時代的主要競爭對手是比亞迪,國外則是LG新能源。三者的市場份額分別為:36.8%、15.7%、13.9%。
最近5年,三家公司的全球市場份額。
從過去5年看,3家公司的市場排名變化不大。寧德時代長期第一,LG新能源長期第二,比亞迪長期第三。但在2023年上半年,比亞迪實現反超,成為全球第二。
因此,報告里提到的“電池價格戰”,基本可以認為:就是這三家公司的價格戰。
三家公司的核心客戶是新能源汽車。汽車價格戰,將帶動電池價格戰。
尤其是今年,自小米汽車(SU7)發布后,價格戰趨勢愈演愈烈。
雷軍披露,小米SU7價格不可能在20萬以內。自此之后,新能源汽車價格戰一發不可收拾。
最近,新能源車企紛紛參與價格戰。
比亞迪喊出“電比油低”的口號,推出秦PLUS DM-i榮耀版車型,售價僅7.98萬元;五菱也發動降價策略,星光150公里進階版調價,由10.58萬元降至9.98萬元;長安啟源Q05等兩款車型,起售價均下調至7.39萬元......
此外,小鵬汽車、哪吒汽車、廣汽埃安等約10個廠商,紛紛加入價格戰。
新能源汽車打價格戰,必定會將壓力傳導給電池廠商。
據《2022年中國新能源汽車之三電系統洞察報告》顯示,動力電池是新能源汽車最核心的部件,約占整車成本的38%。
新能源汽車要打贏這場價格戰,一個重要的破局思路是:在電池成本上取勝。那么電池廠商里,誰承受的壓力較大?
而從客戶群體看,寧德時代的核心客戶是特斯拉,以及新能源汽車新勢力(理想、小鵬等),是價格戰的主要參與者。
LG新能源的客戶定位主要是中高端,目前不是價格戰的主要參與者。
比亞迪電池也以性價比著稱,但它的模式特色是:可以自產自銷:它的核心客戶之一就是自己——比亞迪新能源汽車。2023年,比亞迪累計銷售了302.44萬輛新能源汽車,同比增長62.3%。
因此,在電池價格戰上,比亞迪的可選項更多。
相比之下,寧德時代的電池降本壓力更大。今年,寧德時代的部分產品成本或將接近行業極限。
據媒體今年1月份報道,寧德時代正向車企推廣一種產品:173Ah的VDA規格磷酸鐵鋰電芯,電芯價格不超過0.4元/Wh。
在市場上,這已經屬于較低水平。有專家預測,2024年電芯的價格下限,也就是0.35元/Wh。
過去一年,寧德時代的業績比較穩定,整體保持小幅增長,凈利潤在100億-110億區間。如果按照摩根士丹利報告所說,電池價格戰會在2024年結束,對于新能源車企來說,也是一個巨大的利好。
過去1年,寧德時代的業績變化。
受制于“三電系統”的成本壓制,國內大部分新能源車企毛利表現較差。除去比亞迪、理想、北汽外,多數新能源新勢力的毛利率低于5%,部分車企甚至為負。
自2022年以來,已有超7個生存不佳的新能源車企陷入困境,包括但不限于:寶沃汽車、綠馳汽車、奇點汽車、雷丁汽車、自游家、天際汽車、愛馳汽車、威馬汽車、高合汽車等。
最近2年,陷入困境的新能源車企。
電池成本的降低,或多或少會降低車企的造車成本,改善其業務毛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