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首富,背水一戰
“現在光伏組件價格八毛一瓦,是一年前的五折了。”一位光伏從業者感慨,“這好日子結束得也太快了。”
回顧2023年,光伏市場“冰火兩重天”:一邊是光伏新增裝機持續增長;而另一邊,產能大規模釋放,全產業鏈價格不斷走低,企業們開始了前所未有的“內卷”。
資本市場隨之作出了反應。過去兩年中,隨著新能源需求增長,光伏概念一路走高,A股市場上市值突破千億的企業一度達到了18家之多。而到現在,保持著千億市值的只剩下隆基綠能、通威股份、陽光電源三家。
其中,作為行業“一哥”的隆基綠能,也不能高枕無憂了:在市場變動面前,其業績和股價也已雙雙承壓。截至1月3日,隆基綠能收報22.39元/股,總市值1697億元,較2023年初的3200億元市值縮水將近一半。其2023年三季度的業績也出現了同比下滑。
為了實現產業突圍,“技術競爭”成為了行業龍頭們關注的方向。隆基綠能又獨辟蹊徑地提出,聚焦“非主流”的光伏電池技術路線。在龍頭效應的帶動下,圍繞不同的技術路線,光伏行業也劃分出了兩大陣營。一場巨頭間的卡位戰,也日趨激烈。
技術更迭、行業洗牌的關口,隆基綠能的押注,能助力光伏產業穿越“冬天”嗎?
行業“一哥”會讓位嗎?
站在歲末年初,行業“老大”隆基綠能的年度光伏組件出貨量榜首的位置,看來要易主了。
2023年12月初,光伏企業晶科能源披露的一份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表中顯示,公司有信心超額完成2023年四季度23 GW(1GW=10億瓦)的組件出貨目標。在2023年的前9個月里,該公司的光伏組件出貨量超過52 GW,已排名行業第一。
在這之前,隆基綠能已連續保持了3年組件出貨量排名全球第一。隆基綠能曾預計,2023年電池組件出貨量達到85 GW,硅片出貨量130 GW。而在公司三季度業績交流會上,隆基綠能總裁李振國坦言,隆基2023年的硅片出貨量只能達到年初預計的90%,組件出貨量只能完成85%。
現在看來,晶科能源成為全年冠軍已是時間問題。
國內光伏產業,已經形成了“一超多強”的格局,而隆基綠能就是那“一超”。在業績層面上,隆基綠能2022年營收突破千億大關,并且在2013-2022年都保持了30%以上的高速增長;至2022年二季度為止,公司連續20個季度保持了營收的正增長。
▲(圖/隆基綠能近年來總營收及凈利潤變化)
自2012年A股主板上市以來,隆基綠能股價一路上漲,市值在2021年11月一度達到5287億元,領跑A股光伏公司市值榜,幾乎相當于當時排名第二和第三位公司市值的總和。
在《2023胡潤全球富豪榜》中,隆基綠能創始人李振國夫婦以415億元財富榜上有名,連續四年蟬聯陜西首富。
但市場現在也敏銳地發現,作為光伏老大,隆基綠能的速度“降”下來了。
2023年前三季度,隆基綠能實現營收941億元,同比增長8.55%;凈利潤116.94億元,同比增長6.54%。盡管公司的營收和凈利潤都保持了凈增長,但和前幾年的兩位數增速相比,已明顯放緩。
在隆基綠能2023年前兩個季度凈利潤均呈現兩位數增速后,轉折點出現在第三季度:公司的業績同比、環比表現明顯不及市場預期,第三季度營收同比下滑了18.92%,凈利潤同比下降44.05%。
業內有聲音認為,隆基綠能出貨量不及預期的部分原因,和它在光伏電池技術路線上的選擇有關。而圍繞著電池技術路線,一場“卡位戰”也在光伏龍頭之間展開,并已趨于白熱化。
很多人并不熟悉光伏,但都聽說過太陽能發電。光伏就是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的簡稱,從上游的硅料、硅片等原材料,到中游的光伏電池、組件、輔料等,以及下游的電站,光伏涉及了一條長長的產業鏈。
在光伏電站中,承擔了光電轉換的設備就是光伏組件,它是太陽能發電系統的核心部分。光伏電池則是光伏組件的核心部件,能夠將太陽光直接轉換為電能。
縱觀國內光伏業20多年發展歷程,堪稱一部技術迭代史——畢竟,這個行業得以發展的核心邏輯,就是技術進步帶來的降本增效。在2023年,隨著硅料價格不斷下降,組件廠商想在這方面實現低成本,空間已經極其有限;光伏電池技術的重要性愈加凸顯。
于是,新一代電池技術變遷提上日程。TOPCon、異質結,還是鈣鈦礦,各種技術名詞讓人眼花繚亂,不同路線被各廠商分別下注,你來我往,熱鬧非凡。
根據基底硅片的不同,晶硅光伏電池可分為P型和N型。P型中的PERC電池從2016年量產,到2020年市場占比超過85%成為主流,不過才花了4年時間。
但現在,P型電池技術的效率提升也已經接近極限。據中金公司報告,PERC電池已經實現最高23.5%的電池轉換效率,基本達到了量產性能的極限。
N型電池和P型電池相比,具有轉換率高、壽命更長等優點,主要包括TOPCon、HJT、BC等技術。其中,TOPCon(即“隧穿氧化層鈍化接觸”)電池率先突圍,獲得了多家企業的青睞。它是在PERC路線上的延伸,產業鏈配套更加成熟,成本也較HJT電池要低。而HJT(異質結)電池是晶硅電池技術和薄膜電池技術的結合,穩定性和效率要更高,但投入高,門檻也高。
TOPCon電池和HJT電池均已有企業進入量產。尤其是前者,市場調研公司PV InfoLink分析師趙祥公開表示,截至2023年8月底,業內公布的TOPCon擴產計劃超過1700 GW。
據了解,TOPCon組件與傳統PERC組件相比,目前每瓦價格也高出約1毛錢。
晶科能源是業內早早押寶TOPCon技術的企業,在2019年建設了N型TOPCon量產產線,并在兩年后推出了TOPCon組件。目前,國內組件出貨量前五的企業中,除了晶科能源外,天合光能、晶澳科技和阿特斯太陽能,也都在TOPCon領域進行了積極布局。
隆基綠能此前一直沒有就技術路線明確表態。2023年初,公司公告投建年產30 GW鄂爾多斯電池項目,將采取N型TOPCon技術,這也是它首次公開表示推動TOPCon大規模量產。
就在業內一度認為其未來技術路線已見眉目時,波瀾再生。隆基綠能在2023年9月5日突然提出,未來的技術路線將聚焦在BC電池上。隆基綠能董事長鐘寶申表示,BC電池技術將是“未來5-6年晶硅電池的絕對主流”。他還形容說,BC技術堪稱是“皇冠上的明珠”。
BC(Back Contact)電池,即“背接觸電池技術”,它在2022年的市占率僅有1%左右,相對來說還比較“小眾”。華鑫證券研報就指出,BC技術工藝復雜,成本也較高。有業內人士認為,BC電池技術尚處于培育階段,與TOPCon相比,要進入商業化層面、實現規模化盈利,可能還需要幾年時間。
光伏是個重資產行業,能壓中主流新技術路線的企業,自然擁有新的市場機會;但一旦選錯路線,后果對每一家企業來說,也都是難以承受之重。隆基的決定頓時一石激起千層浪,業內展開了激烈討論。有部分企業在隆基綠能之后也表示布局BC電池。圍繞著不同的技術路線,產業中儼然劃分出了分別以隆基綠能和晶科能源為首的兩大陣營。
兩家企業的高層也下場表達了觀點。晶科能源CTO金浩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就表示,BC技術工藝復雜,降本困難,未來3-5年內,行業的主流仍然是TOPCon電池,50%以上的市場都將被它占據。
但在隆基綠能看來,TOPCon路線擴產者已經太多,且是過渡性的技術。鐘寶申早在2023年年中就對外表示,TOPCon相對PERC電池,在轉換效率的提升上有限,目前其產能也已整體過剩。
李振國強調,隆基的策略是“不領先、不擴產”:既然TOPCon注定沒什么大的空間,那么不如提前在下一站布防。
隆基綠能相關負責人也對「市界」表示,目前TOPCon相對PERC有一定溢價,但HJT相對PERC、TOPCon也有溢價,BC技術對相關其他技術更有溢價,這是客戶對不同產品的應用選擇。
同時,他也強調,BC作為平臺技術,無排他性且兼容性強,和TOPCon、HJT可以結合。且BC技術比原有的技術轉化效率更高,而且更美觀,適合集中式、分布式等多種場景。
在技術迭代的十字路口,隆基綠能是否押對了賽道,還需要再多一點時間才能知道答案。當然,前提是市場也愿意給予隆基足夠的信任。
在三季度業績交流會上,李振國曾解釋,隆基出貨不達預期的原因是“在二季度的時候,友商開始以低價搶單,而隆基沒有采取激進的策略跟進”。而市場也在擔憂,接下來,隆基綠能全面布局BC技術,是否也會加劇這一點。
晶科來勢洶洶,隆基穩健守擂。在技術路線之爭背后,是領軍企業綜合實力的比拼,以及組件江湖頭部位置的爭奪。BC電池真能后來居上嗎?隆基綠能顯然有著自信:畢竟,它不是第一次走這種“不合群”的道路了。
豪賭單晶硅崛起的巨頭
2006年誕生的隆基綠能,曾經憑著創始人李振國獨特的眼光,吃到了當初光伏產業的一波紅利,并成長為了產業中的領頭羊。
常見的光伏電池類型包括多晶硅電池、單晶硅電池和非晶硅薄膜太陽能電池等。其中單晶硅和多晶硅是兩種不同的硅材料,它們在制造工藝、性能等方面也均存在差別。而多晶硅由于成本相對較低,曾長期在光伏市場內居于主流地位。
2005年,國內才開始太陽能級多晶硅的生產。但在早期國內玩家紛紛關注多晶硅時,一家與眾不同的公司出現了。
2000年成立的半導體公司西安新盟,在2006年更名隆基股份,進入光伏市場,并堅定地看好單晶硅:團隊經研發測試認為,單晶硅在降低度電成本上優勢大于多晶硅,單晶技術路線將成為未來市場中最優的發展路線。雖然單晶硅成本較高,但這應該是暫時的,隨著生產規模上去和技術革新就可以下降。
2008年左右,光伏產業的第一波周期性動蕩降臨。金融危機影響下,歐洲市場光伏組件需求降至冰點,國內光伏市場也普遍面臨產能過剩危機,多晶硅價格下跌,大批光伏企業也因支撐不住而倒下。
在這場行業大洗牌中堅持下來的隆基股份,長期投入的成果逐漸顯現。它對單晶硅的“寶”押對了,單晶硅組件在國內光伏市場占有率不斷上漲,在2019年達到65%,實現了局勢逆轉;2020年單晶硅組件的市占率上升至97.6%。
中國目前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單晶硅生產國。隆基在多次改進光伏電池效率后,也成為全球最大的單晶硅片和組件制造企業。
在2011-2013年,光伏制造業又經歷過一次全行業虧損。在那之后,2013年左右,隆基還大膽地進行了一次產線轉換,將晶體硅切割技術從已經成熟的砂漿切割技術,轉向當時昂貴且不成熟的金剛線切割技術,并再次押注成功。
目前,從單晶硅片起家的隆基綠能已成為光伏一體化企業,產品涵蓋光伏硅棒、硅片、電池、組件以及電站建設等,構建起了單晶硅片、電池組件、工商業光伏解決方案、地面光伏解決方案、氫能裝備五大業務板塊。
▲(圖/2023年5月上海SNEC光伏大會上,隆基綠能展示的光伏面板。)
2022年,隆基綠能營收達到1289.98億元,歸母凈利潤約148.12億元。其中,太陽能組件及電池營收848.49億元,在公司營收中占比65.78%;硅片和硅棒業務營收占比大約三成。這兩大業務也成為隆基的主要營收來源。
但眼下,光伏產業正面對又一次周期性波動。
在前兩年,隨著國家雙碳戰略目標的推進,新能源需求大幅上漲,光伏產業也迎來了巨大增長。但隨著產能的大規模釋放,硅料價格在2023年加速進入了下行通道。
光伏組件價格也跟著跳水。在2023年年初,光伏組件價格還在1.8-1.9元/瓦左右,但現在,市場報價已經基本在1元以下。
據了解,1元/瓦的價格下,擁有一體化優勢的企業還可能處于盈虧平衡線,非一體化的組件企業就基本是要“賠本賺吆喝”了。但為了出清庫存,一場極致的價格“內卷”仍在硅片、組件等廠商中蔓延。2023年12月6日,中核匯能2023-2024年第二次光伏組件集采中,報出的最低價已經達到了0.86元/瓦。
隆基綠能也多次降低硅片報價。2023年12月26日,隆基綠能在官網更新的硅片報價中,P型M10硅片價格較9月又降低了29%。
行業市場變化下,營收保持增長態勢的同時,隆基的毛利率已持續下降。在2021年半年報和2021年年報中,隆基綠能綜合毛利率為22.73%和20.19%。2022年綜合毛利率為15.38%,首次降到20%以下;2023年三季報時,毛利率為19.61%左右。
與此同時,近年來,隆基綠能在硅片、組件兩大核心業務上,都在面臨競爭對手的追趕。
光伏行業一向“擁硅為王”,在硅片環節,位于天津的中環股份是隆基的強勁對手,二者并稱硅片“雙雄”,加起來的市占率曾高達60%。2020年TCL接手中環,混改后的TCL中環多次募資擴產,到2022年底硅片產能達到140 GW,已經逼近了隆基這一年單晶硅片150 GW的產能。在2023年,TCL中環仍然在大舉擴大產能。
在光伏組件業務上,隆基綠能也面對包括晶科能源、天合光能等多家廠商的挑戰。而在TOPCon陣營的企業們,業績表現實現了快速增長。尤其是晶科能源,在2023年前三季度實現了凈利潤63.5億元,同比增長279.14%。
多重影響下,自從2021年11月創出了歷史高點之后,隆基綠能的股價也一路下跌,目前較之5280億的市值高點,已下降將近七成。
尋求變局、穿越周期,迫在眉睫。在2023年11月初的一場行業研討會上,李振國就表示,面對組件價格下降這些擺在光伏人面前的現實考驗,呼吁全行業回歸“技術競爭”的主賽道。
這也已經是全行業的共識。新一代光伏電池技術路線之爭,也在2023年變得火熱。
但隆基綠能方面也強調,公司不是在“賭”,也不會冒險。公司在投資方面高度謹慎,以避免陷入同質化競爭。2023年9月19日,隆基綠能宣布擬39億元投建基于BC技術的HPBC Pro電池項目。12月,公司宣布其BC技術刷新了硅太陽能電池效率世界紀錄。
從營收和利潤規模上來看,隆基綠能仍然是組件企業中的王者。此外,據光伏資訊的統計,以2023年半年報為例,在幾家頭部光伏企業的財務狀況對比圖中,隆基綠能以561.1億元的貨幣資金領先于其他企業,即使扣掉105.6億元的有息負債,隆基綠能還剩455.5億元的可用資金。公司還是有著較為厚實的“安全墊”的。
隆基綠能相關負責人也表示,“穿越周期”的內核,就是降負債、優化產能結構、擴產高附加值高技術壁壘的全球領先產能,加大對新材料、新技術的研發投入,實現新技術不斷突破并保持全球領先,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步伐。“光伏短暫的調整周期后,將是更大的市場爆發周期。”
一半企業將退出市場?
盡管產能已經大規模釋放,但很多頭部光伏企業也發出了聲音,認為高端產能始終有市場需求,不會過剩。包括晶科能源、晶澳科技、通威股份、隆基綠能、天合光能等均相繼宣布了大規模擴產計劃。
一邊是頭部企業的擴產、一邊是價格的內卷,再伴隨著技術迭代下高端技術的競爭,光伏產業的又一次洗牌也在醞釀之中。
2023年5月,李振國在上海SNEC光伏大會上就說過,今后兩三年內,或許會有超過一半的光伏企業退出市場。
2024年的競爭也將更加激烈。阿特斯董事長瞿曉鏵在不久前的彭博新能源財經論壇上也坦言:“光伏行業現在已處于‘史上最強內卷正在進行時’。大家不要期待明年(2024年)光伏能有特別高的單瓦盈利能力。”
但國內光伏產業一路走來,雖然歷經跌宕起伏,作為未來最重要的能源之一,發展仍然勢不可擋。
光伏的市場需求仍然強勁。2023年12月20日,國家能源局發布全國電力工業統計數據,1-11月光伏新增裝機163.88 GW,同比增長149.4%。11月單月光伏新增裝機21.32 GW,同比增長185.41%,環比上漲56.53%。新增裝機量仍然超出了市場預期。
12月14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8次締約方大會上通過了最終協議,呼吁在“2030年前全球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再增加2倍”。
從2023年12月底到2024年初,新能源板塊也迎來了難得的活躍。2023年12月28日收盤,Wind光伏指數大漲7.28%,收于3558.47點,收獲年內最大漲幅,隆基綠能當日漲停。2024年1月8日開盤,光伏板塊再次迎來逆勢反彈,晶澳科技、TCL科技、陽光能源等多只個股上漲,雅博股份漲停;隆基綠能開盤報21.79元/股,盤中一度漲幅達2.69%。
光伏產業依然面對廣闊的前景。但在新的一年,落后產能將加速淘汰,行業競爭格局或將重塑,誰能勝出,還是要交給市場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