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投資人都在“向上社交”
中國本土紙牌游戲摜蛋終究還是憑一己之力打敗舶來游戲德州撲克,成為投資人新的娛樂愛好。但募資前,先來把摜蛋,聽上去始終更像個玩笑梗。其實不論是摜蛋還是德州撲克,其本質都是在強調VC/PE中社交的重要性。這也是本文想重點討論的主題。
為了募資學摜蛋、論德州撲克中風險投資的相似性、不會德州的投資人不是好的投資人……這些都是曾火熱非常的話題,社交(或稱networking),在某種程度上替代了風險投資的專業性,成為一個優秀的投資人不能缺少的能力。
所以,我很好奇,投資人私下里有多少種社交方法?社交的目的是什么?如今,社交真的比專業能力更被人選擇嗎?
摜蛋社交
先淺談一下“摜蛋社交”。
GP募資前要先跟LP來把摜蛋,這聽上去多多少少有些污名化VC/PE。據了解,該梗首傳時強調的并非是摜蛋的游戲規則與風險投資相似,而是突出了如何在領導面前恰到好處的輸掉游戲的本領。
過程不重要,結果才重要。我向一位在國資母基金工作的朋友請教了下學摜蛋的重要性,我這位朋友名為基金的后臺總助,實為領導秘書,負責領導對外的口徑工作。他用邏輯幫我解析了下摜蛋與募資的關系。
“首先,為什么要學摜蛋?是為了募資。學會了摜蛋就能順利募資嗎?也許能,也許不能。那為什么還要學募資?為了獲取信任。”他說,“摜蛋有利于打開LP對你的信任度,而信任才是談成募資的基礎?!?
很絲滑。
摜蛋社交,看上去是一種不務正業的娛樂,但很多LP或者投資人在利用這種方式篩選和自己價值觀不一致的玩家。而投資人們,也不得不花費心思來為自己的pitch爭取一點希望,因為越來越艱難的募資環境,越來越苛刻的募資條件和越來越趨于人性的募資方式。
這讓我想起了在各大LP大會上,LP對價值觀一詞的頻繁強調。無錫一家國資LP就曾在投中年會上直言,和價值觀不相吻合,聊不到一塊去的GP,很難建立合作,“要能談得來,才行?!?
據我了解,除了陪LP打摜蛋、打高爾夫等娛樂之外,多種多樣的社交方式也被同時開發出來。比如,了解到LP小孩有出國留學的計劃時,聰明的GP會貼心地提供海外留學申請服務。聽說甚至還有GP惡補威士忌知識,只為在(潛在)LP面前能談得來。
某天使基金的創始人講過一個他陪東亞銀行投資人打高爾夫的故事。他說當時3個投資人在他打高爾夫的時候不斷問他問題,繼而他的從容為他獲得了最終的認可。這位投資人這么說,“越放松的場合、環境,越能真實地了解一個人。”
因此,說到這里基本上可以推導一條結論:GP需要與LP建立一條橋梁,而摜蛋(或高爾夫,或充當留學顧問)能讓這座橋距離變短。
熟人社交
我曾聽不止一位大佬強調過熟人網絡的重要性,包括LP亦對此頗為重視?;旧蠜]有人會否認人脈(network)的重要性。
對投資人——包括GP和LP來說,熟人社交有兩大不得不提的好處:一是項目優質,二就是價格適當。
一位券商私募子基金的合伙人對我很直白地表示,他的一個職業成就感和努力的方向來源于他的被投企業主動向他推薦項目,“如果一個項目已經到搶的地步了,就證明它是一個市場皆知、相對信息對稱的項目,但坦白來說,這往往不一定會有很好的收益,它肯定是個好項目,但它很貴。我的精力也不會花費在一個特別知名的項目、我該怎樣去爭取額度這件事情上?!?
同樣地,如今的VC/PE圈越發以network為核心,因為和項目方或者LP不熟而拿不到份額的例子比比皆是;這也是為什么摜蛋、高爾夫、滑雪、德州撲克能在投資人中間迅速流行爆火的原因之一,“我的信任就那么多”,上述券商私募子投資人說。
一位產業基金投資人將社交細分至三層:投資圈、產業圈、創業圈。據其口述,投資圈的社交網絡相比其它兩個較容易打開,“參加幾個局,或者自己組個小型閉門會,一頓飯/一場會下來,就熟了。”
“產業圈和創業圈則需要些門檻。除了參展——據說今年上海投資人最重要的工作內容之一就是看展,最好能進清北或哈佛的商學院充電?!边@話一語中的,不少投資人很是熱衷轉發以上名校的論壇、校友會記錄?!拔⑿趴梢圆换?,校友會照片不能不發。”一位畢業自復旦的半導體投資人自嘲。
不過這位半導體投資人并不喜歡社交在投資人群體中越來越流行的說法,“環境的確更加功利了,但這是全方面的,我沒見過哪個LP真因為摜蛋打得好就投你。投資又不是鬧著玩?!?
不可否認的是,真有投資人因為跟對方熟,而絲毫不猶豫的出資的——這在互聯網投資時代幾乎是投資佳話的范本。雖然“6分鐘投資xx”的時代已經遠去,熟人的影響力卻仍在繼續。
向上社交
有一個意外發現,向上社交這個詞,在做這次選題的過程中,不斷地被各個投資人提及。每個人都在鼓勵和肯定“向上社交”。
向上社交,顧名思義,與比自己厲害優秀的人建立社交關系。聽上去很像雞湯文里人生哲學是不是?但我隱隱感到不少投資人將之奉為圭臬。一位女性投資人向我證實了這一想法,初入VC/PE圈的她和我分享了她的經歷。
她表示,在跟同齡人溝通的時候,她的表現很順暢,也很effective。但一旦碰到“大佬”,就不知覺變回了校園里的學生,說話表現也很拘謹。是在一個after party上,一位前輩向她提到了向上社交,“前輩很peace,她告訴我向上社交的核心是平等,如果我不相信自己也能幫到大佬,那我很難進入到他們的圈子?!?
同樣是一位女性投資人,她曾經在國企做投資,現在自己出來做FA。她向上社交的話術很值得學習:先告知前領導們自己的履新,繼而主動表示在某些方面應該能幫到領導,以此來加強聯系。此外,她還強調,在邀約大佬前,尤其要做好準備工作,比如大佬的喜好和大佬的地址,要做好備選。在提問題時,要清晰有條理,還要知道自己能提供給大佬什么價值。
一位做S基金的朋友同樣很喜歡向上社交,對他來說,每一個他向上社交的人都是潛在客戶,在他的理解里,所謂的社交并沒有大眾所說的那樣功利,“我用心幫忙,某一天,他們也會用心幫我?!?
綜述,世界其實是割裂的。在現在的投資大環境下,投資人在利用社交的方式功利地篩選合作伙伴,也在期待社交能夠換來真心和價值。而社交的終點,逃不開一節雞湯濃郁的情商課。
那么,社交真的比專業能力更被人選擇嗎?這個問題,你來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