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動養老規劃常見“誤區”,個人養老金稅收優惠能省多少錢?
01
養老規劃這些“誤區”要避免
誤區一:養老尚早,等等再說
對于00后、90后、甚至80后的小伙伴們,可能覺得養老尚早、現在就考慮養老過于保守和擔心,或是干脆抱著得過且過的態度、不愿正視現實。養老問題真的可以一拖再拖嗎?
我國目前預期壽命已達78.2歲,且呈逐年遞增趨勢。假定退休時間不變,那么退休后無工資收入的時間將越來越長,養老資金儲備需求也將越來越多。
越早開始為養老做準備,其實越輕松。假如25歲開始每月固定為養老儲備1000元直至60歲退休,亦或推遲至30歲、40歲、50歲再開始,最終累計的資金量如下表。
假定年化收益率為8%,計算不同年齡開始累計養老儲備的金額。計算結果如下表所示。
(注:此處假定8%,主要參考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18日公布社保基金年度報告(2021年度)報告:社保基金自成立以來的年均投資收益率8.30%,此處只用于說明不同年齡開始儲備差別較大,不預示未來收益,基金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注:數據為四舍五入處理之后的結果。僅做為模擬案例展示,不預示未來。
可以看出,25歲開始與50歲開始所累計的養老儲備金額相差約13倍。因此養老早規劃,是睿智的前瞻表現,不僅不多余,而且很必要!
誤區二:錢不夠用,如何開始
錢不夠用是“月光族”們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不是錢少就不能儲備養老了呢?其實換個角度想,錢少也有日積月累的“小幸福”。
注:假設投資年限為20年。數據進行了四舍五入處理。收益率僅為模擬測算使用,不預示未來。
可以看到,即使每月只攢50塊錢,20年后也可以得到一筆可觀的資金。因此,與其焦慮如何賺更多錢后,再開啟養老計劃,不如現在就從“零花小錢”入手,合理定制儲蓄計劃。只要啟動,你就領先!
誤區三:教育儲蓄沒問題,養老儲蓄難堅持
“自己吃苦沒關系,再苦不能苦孩子。”、“與其現在擔憂養老,不如規劃子女興趣班的學費更實在。”這可能是大部分父母的心聲。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我們將教育儲蓄與養老儲蓄劃分在不同心理賬戶中,想給子女更好的教育,因此早早規劃,但對于自己的養老問題卻遲遲提不上日程。殊不知,如果沒有做好養老規劃,退休后可能給子女帶來很大的經濟負擔。(鏈接前文《品質養老需要多少錢?》,除領取基本養老金外,個人還需要通過其他渠道額外準備 137 萬元。)因此,幾乎傾其所有為子女籌劃未來的父母們,也要盡早行動起來,為自己的養老籌劃未來!
誤區四:退休即“歸隱山林”,不用多花錢
在大多數人的認知當中,退休時已不需要再為子女籌備資金、償還購房貸款等,只需要滿足基本生活需求。因此,退休后的開支會減少很多。但是,這種情況或許只是出現在身體一直健康且沒有更高品質生活追求的前提下。尤其是醫療護理的剛性經濟負擔一定不可忽視。中國老齡委《國家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研究總報告》顯示,60歲以上年齡組的醫療費用是60歲以下年齡組的3-5倍。如果想在中高端養老院安享晚年,每月的支出一般得有幾千甚至過萬。通貨膨脹也是不能忽視的問題。假設未來20年的年通脹率為3%,這就意味著如果想維持每月5000元消費的生活水平,在20年后需要每月拿出8768元。下圖為不同生命階段的收入與支出圖。可見,與其等到退休時發愁收入斷崖式下降,不如從現在開始就謀劃將來。
誤區五:我有“房子”,我怕啥?
“我有多套房產,還需要規劃養老嗎?”、“每年買個金項鏈,養老規劃無所謂。”這可能是一部分人的想法,認為養老規劃不是他們需要考慮的事情。雖然房產等固定資產的充足儲備,可以讓大家心里有“底”,但是如果退休后突發重病,急需現金,房產、貴金屬變現能力有限,若要快速變現又勢必折價,而且,日常的生活開支也離不開短期資金的支持。此外,“以房養老”的做法,還可能涉及土地使用權到期處置、房屋價值波動等風險。因此,現金流是養老理財規劃中不可被忽視的部分。在有了房子等固定資產作為“底氣”的同時,也要儲備好充足的流動資產。
小伙伴們不妨捫心自問,做做自我評估,避開對養老規劃認知“誤區”,靜下心來,拿出紙筆,開始自己的養老財務規劃吧。
02
個人養老金稅收優惠能省多少錢?
個人養老金制度是個人自愿參加,稅收優惠政策對調動個人參加積極性將起到關鍵作用。簡單說,參與個人養老金制度,不但可以積累養老金,還可以省稅省錢。
我國目前對于個人養老金稅收政策的詳細政策尚未公布。2018年5月,上海、福建及蘇州工業園區率先開展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中稅收優惠政策。9月2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對政策支持、商業化運營的個人養老金實行個人所得稅優惠。11月3日,財政部、稅務總局聯合發布《關于個人養老金有關個人所得稅政策的公告》。現有的稅收優惠政策和大伙兒理一理。
個人養老金稅收優惠的制度安排
一般而言,個人養老金的稅收優惠針對繳費、投資增值、提取三個環節,制度設計不同,征稅的環節也不同。有的制度設計為三個環節都免稅;也有制度設計為繳費、投資增值環節免稅,領取養老金時征稅。
目前國際主流稅收優惠政策是在繳費、投資增值階段免稅,遞延至提取階段再繳稅。例如,美國傳統的個人退休賬戶制度(IRA)就是采用這種稅收優惠方式。
我國于2018年開始的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中,與國際主流方式基本一致,所采用的稅收優惠政策是繳費(購買產品)環節在一定標準內稅前扣除;投資收益暫不征收個人所得稅;領取商業養老金時再征收個人所得稅。
9月2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進一步明確了個人養老金稅收優惠政策,決定對政策支持、商業化運營的個人養老金實行個人所得稅優惠,對繳費者按每年12000元的限額予以稅前扣除,投資收益暫不征稅,且領取收入實際稅負由7.5%降為3%。
11月3日,財政部、稅務總局聯合發布的《關于個人養老金有關個人所得稅政策的公告》,明確了自2022年1月1日起,對個人養老金實施遞延納稅優惠政策。在繳費環節,個人向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的繳費,按照12000元/年的限額標準,在綜合所得或經營所得中據實扣除;在投資環節,計入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的投資收益暫不征收個人所得稅;在領取環節,個人領取的個人養老金,不并入綜合所得,單獨按照3%的稅率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其繳納的稅款計入“工資、薪金所得”項目。
稅收優惠可以遞延多少稅?
從海外個人養老金制度實踐經驗看,稅收優惠將是帶動個人養老金發展的重要引擎。根據目前的稅收優惠政策測算,12000元的稅前扣除額度對應當期免稅額大約介于360元至5400元之間。
注:表中全年應納稅所得額是指綜合所得金額-各項社會保險金(五險一金)-起征點5000元的余額。
稅收遞延的好處
大家可能會問,個人養老金稅收遞延的部分,最終還是要繳稅,不能減少應納稅額,如何能體現出“優惠”呢?稅收遞延有三個主要好處:
1.延期后繳納的稅款由于通貨膨脹幣值下降,相當于未來降低了實際的稅額;
2.延期繳納的稅款相當于納稅人無償使用這筆款項而不需支付利息;
3.延期繳納的稅款相當于增加了當期的現金流入量,納稅人能有更多的資金用于本期投資,未來可享貨幣的時間價值,賺取復利。
總體而言,對納稅人來說等于是降低了稅收負擔。
未來國家將出臺更加細化的個人養老金稅收優惠政策,大家可以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做做更詳細測算,科學開展稅務籌劃,積極參與到個人養老金計劃中來。
本篇養老知識說文解詞:
稅收遞延:指納稅人根據法律法規的規定可將應納稅款推遲一定期限繳納。稅收遞延雖不能減少應納稅額,但納稅期的推遲可以使納稅人無償使用這筆款項而不需支付利息,對于納稅人而言意味著稅收優惠。個人養老金制度的稅收遞延政策,可在一定程度上激勵個人參與該制度。
(數據及圖表來源:易方達投資者教育基地)
聲明:本資料僅用于投資者教育,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我們力求本材料信息準確可靠,但對這些信息的準確性、完整性或及時性不作保證,亦不對因使用該等信息而引發的損失承擔任何責任,投資者不應以該等信息取代其獨立判斷或僅根據該等信息做出決策。基金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猜你喜歡
深化養老服務改革:分類管理促精準供給,三類機構滿足不同需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關于深化養老服務改革發展的意見》,旨在通過分類管理提升養老服務精準度。民政部發布新規范,力保居家失能老人享受專業養老服務
民政部近日發布了《家庭養老床位服務基本規范》,這是國家層面首個關于家庭養老床位的行業標準,旨在推動家庭養老床位的規范化、專業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