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價“蒸發”3500億,“安防茅”海康威視分拆創新業務上市意欲何為?
“安防茅”海康威視不香了嗎?
2021年下旬以來,海康威視(002415.SZ)股價跌跌不休,由2021年7月26日的最高價68.48元/股暴跌至發稿前收盤價31.02元/股,直接腰斬,短短一年內市值“蒸發”近3500億元。
資料來源:富途牛牛。
8月12日,海康威視披露了2022年半年度財報,顯示上半年營業收入同比增長9.9%至372.58億元,但凈利潤卻同比下降11.14%至57.59億元。其中第二季度營收同比增長4.1%至207億元,增速環比明顯放緩(一季度增速為18.11%),凈利潤同比下降19.4%至34.75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這是海康威視自2010年上市以來中報凈利潤首次出現下滑,而問題的根源主要就出現在第二季度。
難道投資者都能預知未來了嗎?雖然2022年海康威視業績突然“變臉”,但畢竟在2021年也是實現了營收、利潤兩位數增長的。
在筆者看來,此次拖累海康威視業績的因素來自兩大方面:一是疫情;二是費用。
就在財報發布次日的業績說明會引來了300多家機構參與調研,其中不乏有高毅資產鄧曉峰、興證全球基金謝治宇等眾多明星基金經理。
而對于下半年的展望,海康威視表示,“國內經濟向好的力度并不是太強,面對疫情的反復以及各種其他的不確定性,無論是政府、企業、消費者,可能都在調整自己的支出。放眼海外,能源危機與物價上漲普遍沖擊著各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政治導向正在深刻改變著全球經濟的格局,這帶來了很多方面的影響,所以‘短期來看可能沒有那么樂觀’”。
01
拖垮利潤的,一是成本,二是費用
據公開資料顯示,海康威視是以視頻為核心的智能物聯網解決方案和大數據服務提供商,為公共服務領域用戶、企事業用戶、中小企業用戶及C端用戶提供服務,致力于構筑云邊融合、物信融合、數智融合的智慧城市和數字化企業。
簡言之,海康威視定位于“智能物聯網+大數據服務+智慧業務”提供商。
從業務分類來看,海康威視自2021年以來對業務重新進行了劃分,按照新的劃分標準,2022年上半年主業產品及服務營收同比增長6.8%至302.5億元,占總收入的81.19%;創新業務(包括智能家居、機器人、熱成像、汽車電子和存儲五大創新業務)營收同比增長25.6%至70.08億元,占總收入的18.81%。
再從客戶群體來看,海康威視境內主業又劃分為三大事業群,包括公共服務事業群(PBG)、企事業事業群(EBG)以及中小企業事業群(SMBG)。2022年上半年除公共服務事業群營收有所下滑(增速-1.4%)外,雖其余各大事業群均有所增長,但低迷的現象一覽無余。
資料來源:海康威視2022年上半年財報。
毋庸置疑,海康威視仍以安防為主,但創新業務成為增長新動能。
增收不增利,背后的一大主因源于毛利率下滑。
對此,海康威視在中報業績溝通會上解釋稱,“一方面受2021年缺貨、漲價等影響,毛利率基數偏高,另一方面在疫情沖擊和需求較為疲軟的環境中,行業內競爭加劇”。
據財報顯示,海康威視上半年毛利率同比下降3.16%至43.14%。
分產品來看,主業建造工程毛利率下降最為顯著,同比下滑11.50%,其次是主業產品及服務,毛利率下滑2.88%;創新業務毛利率下滑最為緩和,僅1.39%。分地區來看,境內毛利率同比下降3.08%至42.69%,境外同比下降3.54%至44.14%。
資料來源:海康威視2022年上半年財報。
此外,期間費用的快速增長亦是拖累海康威視利潤的“幫兇”。這里拋開研發支出不談,畢竟海康威視是靠研發吃飯的。
據財報顯示,2022年上半年海康威視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分別為12億元、45.2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8.25%、36.28%,進一步拉低了銷售凈利率。其中銷售費用增長主要因公司持續在國內外營銷網絡上加大投入,而隨著公司業務規模擴張及人員增長,管理費用相應增長。
說到底,還是成本端、費用端的增長已經趕超了營收增長。
02
行業通病:成本高企
據中商情報網數據顯示,2021年安防行業總產值9595億元,預計2022年中國安防行業市場規模同比增長8.63%至10423億元,其中安防工程、安防產品和運維和服務市場產值約分別占比60%、31%和9%。
資料來源:國海證券研報。
近年來隨著5G、AI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視頻分析、人像識別、數據分析等技術不斷完善,安防產品功能越來越豐富、邊界越來越模糊,已逐步與多領域進行融合,由社會治安、犯罪等傳統安防行業逐漸向更廣泛的領域推進,泛安防時代已悄然而至。
據艾瑞咨詢數據顯示,2020年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超過1500億元規模,預計到2025年超過4500億元。
當然,海康威視也在緊跟時代步伐,積極布局AI安防。
事實上,早在2017年海康威視就開始轉型成為智能安防廠商,并逐漸完善升級自身智能構架,拓寬生態邊界,產品應用逐步脫離傳統安防產品打開AI安防通道。
不少讀者可能有所迷惑,為何海康威視要布局AI安防,這與傳統安防有何差異?
萬億的安防市場規模,競爭激烈程度可想而知,行業增速放緩,集中型市場逐漸變為“紅海”,在此背景下,碎片化市場將成為行業的新增長動力。
而泛安防市場的最大特征在于需求碎片化。
與傳統安防相比,泛安防市場在商業模式、成本、技術、應用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
商業模式上,最大區別在于客戶拓展方面,由傳統的招投標項目形式拓展至利用數據服務發掘客戶需求,也就由被動方轉為主動方;成本上,畢竟一分價錢一分貨,AI安防在建設成本、存儲部分分別高出225%、86%,這也正好體現其價值所在;技術上,AI安防最大轉變點在于通過由單純的軟硬件分離轉變為依據客戶需求開發的定制化解決方案,實現由被動防御轉為主動防御,同時可以提升算法能力,提高軟件應用效率;應用上,AI安防場景得以拓展,由從簡單的視頻監控拓展至智慧城市、智慧樓宇、數字化升級等領域。
都知道AI界有四小龍,海康威視競爭力何在,憑啥“虎口奪食”?
說到這,海康威視絲毫不遜色于四小龍,甚至與華為、百度等互聯網巨頭相比都有一定優勢。
而這一切都歸因于海康威視注重研發投入。
2021年底海康威視員工人數5萬多人,其中研發人員占比近半數;當年研發支出同比增長29.36%至82.52億元,占銷售額的10%,研發費用率持續提升。同時,海康威視作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單位,建立了以杭州為中心,輻射北京、上海、武漢、西安、成都、重慶、石家莊、加拿大蒙特利爾、英國倫敦的全球研發中心體系。
正是憑借高額的研發投入,海康威視在算法維度具備核心競爭力。
與四小龍相比,海康威視解決方案應用廣泛且成本投入較低,早已實現盈利,而四小龍受制于產品場景落地等原因,截至2020年均未實現盈利;而華為、百度等互聯網龍頭因前期需投入高額的人力成本與資金成本,海康威視同樣成本優勢顯著。
就安防行業,從收入、凈利潤、研發費用等維度來看,海康威視處于第一梯隊,領先商湯(0020.HK)、曠視科技,“安防茅”并非浪得虛名。
擁有成本優勢的海康威視都存在“成本煩惱”,可見AI界有一個通病,那就是成本高企。
03
分拆創新業務上市,或為突破口
面對業績變臉,海康威視如何扭轉局面成為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創新業務或成為“破局”的關鍵點。
具體來看,2022年上半年海康威視五大創新業務智能家居、機器人、熱成像、汽車電子和存儲業務分別實現營收19.6億元、17.66億元、13.6億元、8.24億元和7.28億元,分別占營業收入比重為5.26%、4.74%、3.65%、2.21%和1.95%,除受需求端疲軟影響較大的智能家居、存儲業務增速放緩,均在10%以下外,其余各業務增速都在30%以上,成為帶動業績增長的新引擎。
看到創新業務良好的發展前景,海康威視試圖通過分拆子公司上市。
就以分拆杭州海康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為例,今年6月11日海康威視發布公告表示,擬將其控股子公司海康機器人整體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后,分拆至深交所創業板上市。
海康威視進一步指出,通過本次分拆,將進一步聚焦主業,同時將海康機器人打造成為公司下屬從事機器視覺和移動機器人業務的獨立上市平臺,并充分借力資本市場進一步加大海康機器人在機器視覺和移動機器人領域的研發投入,提升海康機器人盈利能力和綜合競爭力。
事實上,早在去年海康威視就已開始籌備分拆子公司上市,除了上面提及的海康機器人,還包括擬分拆旗下控股子公司杭州螢石網絡股份有限公司赴科創板上市。
對于上述分拆事項,市場多數聲音還是看好的,認為這一操作可謂是“一石二鳥”,對子公司而言,可以拓寬融資渠道,提高流動率,為創新板塊未來發展謀求更多發展機遇,對母公司來說,自然可以享受到兩大子公司高成長的增量紅利。
待分拆靴子落地,海康威視能否迎來逆轉尚需市場給出答案,我們拭目以待。
猜你喜歡
百度發布全球首個電商交易MCP、搜索MCP,幫助開發者全面擁抱MCP
百度Create AI開發者大會:李彥宏發布兩大新模型、多款熱門AI應用,幫助開發者全面擁抱M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