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投了個 “離諾貝爾獎最近的華人”
騰訊又出手了,這次投資了一家創新藥研發公司。
天眼查顯示,近日,北京丹序生物制藥有限公司發生工商變更,新增廣西騰訊創業投資有限公司,持股比例3.18%。
丹序生物成立于2020年,主要利用單細胞測序技術平臺進行抗體藥物的研究和開發,公司的兩個產品DXP593和DXP604,目前正處于臨床開發階段,可用于COVID-19的治療和預防。
這并非騰訊在新冠防治領域的首次投資。過去兩年,騰訊已經接連投資多家疫苗及創新藥企,并收獲了一個IPO。
不光騰訊,疫情爆發之后,新冠防治賽道整體火熱,數以百億計的熱錢砸向市場,并催生了艾博生物、騰盛博藥等多個明星項目。但隨著全球疫情防控形勢變化及產品供給規模的持續擴大,新冠防治賽道也開始承壓。
一邊是新冠疫苗的天花板逐漸凸顯,另一邊是新冠創新藥受研發周期長、臨床難度大、成功率低、盈利難等影響,讓投資人望而卻步。如今,我們似乎也要重新審視,新冠防治還是不是一條值得投資的好賽道了。
60歲哈佛教授創業,背靠十余家VC/PE
丹序生物身后,是一位60后科學家。
作為公司核心人物,謝曉亮不僅是哈佛的終身教授,還擁有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醫學院院士、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及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四個院士稱號。
不僅如此,謝曉亮還是國際生物物理化學基礎科學研究的領軍人物,是單分子酶學的創始人、單分子生物物理化學的奠基人之一。2008年,其所在團隊研發出了相干拉曼顯微成像技術,為生物醫學提供了全新的技術支持,也因此獲得了美國生命醫學大獎。
按照以往慣例,獲得這一獎項的研究學者后來都無一例外地獲得了諾貝爾獎,謝曉亮也進而得到了一個新頭銜——“離諾貝爾獎最近的華人”。
2018年,在美國正值學術事業巔峰的謝曉亮毅然回國,回到母校北京大學全職工作。2020年,他帶領兩位哈佛博士張旭和曹云龍共同創立了丹序生物。
根據官網信息,丹序生物主要利用單細胞測序技術平臺進行抗體藥物的研究和開發,主攻疾病包括傳染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腫瘤在內的各項適應癥。
公司進度最靠前的兩個產品DXP593和DXP604,是從康復的COVID-19患者體內使用單細胞測序技術平臺篩選出的具有中和能力的單克隆抗體,目前正處于臨床開發階段,用于COVID-19的治療和預防。
由于創新藥研發周期長、資金投入大的特點,資本方一直在新藥研發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丹序生物也不例外,在此之前,公司已先后獲得了3輪融資,投資方陣容豪華,囊括了十余家知名VC/PE和醫藥巨頭。
2020年9月,丹序生物獲得了1億元A輪融資,由高瓴創投、華蓋資本聯合領投,北京昌發展、首發展、天津匯智、薄荷基金跟投的;
2020年12月, 公司獲得來自百濟神州的A+輪融資;
2022年2月,公司又完成近3億元B輪融資,由君聯資本與和玉資本聯合領投,健壹資本(原國藥資本)、國科嘉和、方正和生、瑞華資本、智誠資本等多方跟投,老股東華蓋資本,高瓴創投,、以及管理層追加投資。所獲資金主要用于開發新冠肺炎中和抗體,同時進一步增強新的管線。
視線再回到此次騰訊入股丹序生物,事實上,這并非騰訊在新冠防治領域的首次出手。
早在2020年7月,騰訊就發布了首個AI藥物研發平臺“云深智藥”,助力新冠藥物研發。此后,公司又通過“買買買”投資了多家新冠防治醫藥企業。
2021年3月,騰訊參投了阿斯利康新冠疫苗背后的英國初創公司Vaccitech的B 輪融資。這家公司一直在進行 MERS (中東呼吸綜合癥冠狀病毒)疫苗的研究,并將相關技術運用到新冠肺炎疫苗的試點項目中,與阿斯利康、牛津大學合作研發、制造新冠肺炎疫苗。
就在騰訊入股Vaccitech的兩個月后,Vaccitech成功登陸美國納斯達克,目前市值1.8億美元。
2022年2月,騰訊攜手高瓴投資了上市公司華蘭疫苗。前不久,華蘭疫苗剛剛宣布擬投資7.96億元進行新型肺炎疫苗的開發及產業化項目的建設,爭取達到年產上億人份的產能(設計產能1.2億劑)。
隨后四月,騰訊又投資了疫苗研發公司圓因生物,后者研制的全球首個環狀RNA疫苗,可對抗多種新冠變異株,有望成為現有疫苗接種后的有效加強針選擇。
加上此次出手,騰訊目前在新冠防治領域的布局已經涵蓋了新冠疫苗和新冠藥兩個重要賽道。
疫情下催生的千億市場
被騰訊盯上的新冠防治賽道,實際上已是一個千億市場。
過去兩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下,新冠防治賽道整體火熱,并已經衍生出“新冠疫苗”、“新冠中和抗體藥物”、“新冠口服藥”三個細分市場,三者互為補充、無法替代。
其中,新冠疫苗作為最早崛起的賽道,資本投資熱情高漲。
根據CVSource投中數據顯示,自2020年起至今,涉及疫苗相關的投融資事件超百起,2021年疫苗賽道融資總額超276.4億元。而在融資總金額排名靠前的企業中,除了狂犬疫苗龍頭成大生物外,其余均入局了不同類型新冠疫苗的研發。
從單個項目來看,mRNA新冠疫苗研發企業艾博生物C輪獲得7億美元融資,更是創下中國生物醫藥企業單筆融資金額的最高紀錄,背后投資方囊括了高瓴、五源、云鋒、君聯、啟明、高榕、淡馬錫、軟銀愿景等40余家知名VC/PE。
疫苗之外,新冠特效藥也在戰“疫”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目前,新冠特效藥主要包括“新冠中和抗體藥物”和“新冠口服藥”兩類。
新冠中和抗體是指免疫系統在經受病毒刺激后會產生相應的抗體,其中有些抗體可以和病毒顆粒相結合,從而起到阻斷病毒感染細胞的作用,其優勢是特異性好、副作用小、有效性更高、注射后生效快。目前國內的中和抗體主要玩家包括騰盛博藥、丹序生物等。
翻看騰盛博藥的融資歷程不難發現,該公司的背后也是一眾一線資本。成立之初,公司就獲得了毓承資本、博裕資本、云鋒基金、紅杉資本和藍池資本的A輪2.6億美元投資;2019年12月、2021年3月,騰盛博藥又分別完成了B輪、C輪融資,投資方包括高瓴資本、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等。
今年7月,騰盛博藥的長效新冠中和抗體安巴韋單抗和羅米司韋單抗聯合療法在中國商業化上市,這也是我國首個國產新冠特效藥。
除此之外,參與新冠抗體研究的AI藥企“華深智藥”也于今年6月完成了5億元A輪融資,由五源資本領投,高榕資本、Neumann Capital以及三家天使輪投資方襄禾資本、高瓴創投、清智資本跟投。
與中和抗體藥物不同,新冠口服藥主要是通過口服小分子化學藥物的方式來阻斷新冠病毒感染細胞,從而達到治療新冠的目的。此類藥物受毒株變異的影響較小,同時具備生產成本低、服用方便等優勢。
目前該領域的玩家主要包括國外的輝瑞、國內的真實生物、君實生物、開拓藥業等。
8月2日,真實生物的拳頭產品,用于新冠病毒肺炎適應癥的阿茲夫定片宣布正式投產,這也是我國第一款國產新冠口服藥。此外,君實生物與旺山旺水生物合作開發的VV116已進入III期臨床研究階段。
一級市場方面,2022年4月,國產口服抗新冠特效藥研發公司“安帝康生物”宣布完成億元Pre-A輪融資,由同創偉業領投,朗瑪峰創投、樹蘭俊杰資本和嘉興科技城高投共同參與投資。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大批醫藥企業擠進新冠防治賽道,催生了一個千億市場,但“盛況”之下,隨著全球疫情防控形勢變化以及行業內卷加重,關于該賽道是否繼續值得投資的爭議也在變多。
需求回落,研發承壓
新冠防治還是不是好賽道?
“新冠概念基本快結束了,也不知道為啥還在投。”一位專注醫藥領域的PE投資人對投中網吐槽道。
質疑不難理解,放眼當下的新冠防治賽道,無論是從行業空間、創新能力,亦或是盈利能力來看,都為投資帶來不少掣肘。
首先是市場前景。一個不可否認的現象是,新冠疫苗的行業滲透率已即將接近天花板。
縱觀全球市場,主要國家基本在2022年之前已經完成了新冠疫苗的主要接種工作。根據國家衛健委數據,截至2022年7月23日,中國全程基礎免疫接種率為89.7%,加強免疫接種率為71.7%。雖然需求還在,但在全國接種率接近九成的情況下,隨著玩家越來越多,可以預見的是新冠疫苗的市場空間會越來越小。
至于新冠藥方面。一位業內人士告訴投中網,一款創新藥從研發到最終上市大概需要8-10年左右,即使是“瘋狂砸錢”縮短周期,最快也需要6年,一只基金的存續期尚沒有這么長,再加上創新藥研發本身就是一件“九死一生”的事情,因此大多數投資人也不敢將賭注押在上面。
更重要的是,新冠的治療藥物、預防藥物,要進行當前流行毒株的臨床前研究。“按照現在新冠病毒的進化速度,藥品的研究速度是追不上病毒變異速度的。”
藥企新冠藥的創新能力也是當下市場爭議的重點。
為了快速研發出新冠特效藥,目前大多藥企采用的都是“老藥新用”的開發策略,但從最初的連花清瘟到后來的千金藤素,都曾被吐槽有“夸大功效”之嫌。包括此次真實生物投產的首批口服藥,也被指出是用于治療艾滋病的,因此引發一片質疑。
與此同時,投資人也對新冠藥企的持續商業化能力提出了擔憂。通常來說,產品能否商業化落地是衡量一家藥企盈利能力的核心要素,但與國外已經將新冠口服藥作為輕中癥新冠患者的居家治療用藥不同,目前在國內,新冠藥物仍只能應用于醫院、方艙等特殊場景,由政府主導采購,“集采”很大程度上會壓降藥企的利潤空間。
此外,疫情的發展正處于動態變化中,研發上市成功的新冠藥的放量也存在不確定性,而且隨著越來越多的產品上市,價格也可能會出現下降。
“長期來看,醫療大健康一直有機會,畢竟人活著都離不開醫療。但單看新冠防治,它永遠只是個小市場,或許明年就歸0了也說不定。”上述投資人感嘆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