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寧德時代的供貨商上市了,市值31個億
4月28日,國產伺服廠商禾川科技正式登陸科創板。
截止發稿,禾川科技每股20.56元,對應市值31億元。
禾川科技成立于2011年,總部位于浙江省衢州市龍游縣,是一家技術驅動的工業自動化控制核心部件及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主要從事工業自動化產品的研發、生產、銷售及應用集成,主要產品包括伺服系統、PLC等。
招股書顯示,2018年至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83億元、3.13億元、5.44億元、3.69億元,對應凈利潤分別為4973萬元、4762萬元、1.06億元、5396萬元。當前,禾川科技主營收來源于伺服系統,報告期內伺服系統收入占總營收的比重分別為 82.14%、86.44%、85.63%、91.72%。
1、瞄準國產伺服,供貨隆基、寧德時代
禾川科技創始人王項彬出生于1974年,在電器行業從事設計工作,通過努力逐步做到了管理層,2005年升任安科迅科技有限公司執行董事。2009年,王項彬決定創業,并籌備組建了今天的禾川科技。
起初,王項彬經歷了不斷試錯,選擇了PLC控制器這個領域。
PLC控制器對于一家創業公司而言,具有很高的技術門檻。當時的市場上已擠占了三菱、西門子等海外品牌。然而,王項彬通過調研,發現這條細分賽道潛在市場規模巨大,且當前還有很大空間。
于是,王項彬利用工作之余,鉆研出了第一臺PLC單片機產品,并在2012年啟動推廣。
由于其產品的編程方式與三菱、西門子不同,王項彬聘請了數十名技術服務工程師為客戶做定制化程序。
2012年,通過一款小功率PLC產品,公司賺得900余萬元。據王項彬介紹,產品“毛利還可以”。
2013年,隨著客戶規模不斷擴大,王項彬又將目光集中到了自動化設備中另一個核心部件——伺服。
如果將PLC比作大腦,電機比作手掌,伺服則是傳達大腦指令、指揮手掌的器件。伺服同樣是一條競爭激烈的賽道,王項彬將研發重心放到驅動器、編碼器兩大技術環節。“要么就不做,要做的肯定要進入國內的前三。”他極為看重驅動器算法的研發,并投入了極大人力成本;與此同時,編碼器團隊希望借助磁編碼替代光編碼,實現“繞道超車”。
事實證明王項彬團隊選擇的技術路線是可行的。2015年10月,禾川推出首款伺服產品,400瓦的產品售價僅900~1000元,相較西門子等海外公司同級別產品,價格上有足夠優勢。
隨著市場口碑積累,伺服系統逐漸成為公司核心產品。據招股書,伺服系統收入占公司近三年主要營收的86.44%、85.63%和89.72%。
從2015年開始,禾川逐漸由單一的產品供應商,過渡到核心部件及整體技術解決方案提供商,重點提高研發和生產的效率與能力,大力挖掘市場深度,在下游的3C電子、鋰電池、物流、工業機器人等多個行業替代外資品牌形成了定制化解決方案,并覆蓋了工業富聯、寧德時代、隆基股份、卡諾普、捷佳偉創、先導智能、藍思科技等多家行業龍頭企業。
2、北極光、達晨賬面回報豐厚
據招股書,王項彬持股禾川科技19.76%股份;北極光創投旗下越超公司持股13.57%,為機構第一大股東;禾川投資持股12.29%;項享會持股9.64%;龍游聯龍持股6.91%;魏中浩持股5.91%;達晨二號持股5.7%、達晨一號持股2.06%。
其中,越超公司為北極光二期基金旗下公司。2014年,北極光創投獨家向禾川科技投出了天使輪。
“2010年前后,珠三角地區人工成本明顯上升,我們看到了自動化、機器人領域的機會。再往里看,中高端自動化產品的關鍵零部件,有很大國產化空間。禾川的團隊對工業、對整個自動化零部件的理解很深刻,產品策略把握精準。”作為上市前最大的機構股東,北極光創投合伙人黃河分享了投資禾川科技邏輯。
“國內工業領域創業,如果不能產生一個完整的產品矩陣和系統競爭力,光靠一個單一產品說做得特別好,去打敗競爭對手,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禾川一個很重要的策略,是從單一產品、從點到線,最后覆蓋到面。”
事實上,北極光創投不僅向禾川給予了財務支持,還參與了公司后續的產品、技術、戰略的商定環節,并為其對接上下游客戶,推動合作。
“制造業與很多行業不太一樣,第一,它的成長周期特別長;第二,它的單體回報不會特別高。這意味VC在相應領域投資需保證較高成功概率”黃河在采訪中分享到。“每一次出手都要非常精準。”
值得注意的是,達晨財智現身禾川科技股東名單,并獲得了豐厚回報。2017年起,達晨財智便開始向禾川科技進行投資。
若按35.73億元發行價計算,達晨所持有的7.76%股份市值為2.77億元,相當于已獲得346%的賬面回報。
達晨董事總經理陳澤在復盤時表示:“禾川科技作為一家國產工控企業,既具備技術‘硬實力’,同時又具備滿足復雜客戶需求的‘軟實力’,是最有潛力成長為高水平的行業定制化整體解決方案商的工控新銳,這也是當初最打動我們、決定投資禾川的重要原因。”
3、伺服國產化加速,禾川科技將擴產
根據MIR睿工業的數據,2020年我國通用伺服系統市場前十大企業市場占有率合計達 67.5%,其中外資企業占據6席,合計市場占有率為 45.3%。
國產伺服品牌的替代化進程逐步提速。數據顯示,2020年國產伺服市場規模達49.64億元,同比增長34.40%,整體占比由2018年的22%提升至2020年的30%。
禾川科技作為一家創業公司,在國產伺服品牌中的地位穩中有升。數據顯示,禾川科技2019年在國內伺服市場市占率為2.67%,在國內廠商中位列第二;2020 年在國內伺服市場的整體占有率約為3.0%,保持在國內第二的位置。
市場地位迫使禾川還將繼續在研發上投入大量資金。據招股書,公司近三年研發投入分別為4546萬元、6740萬元和8700萬元,研發人員316人,占員工總數的22.80%。
禾川科技目前已在伺服領域積累多項發明專利。據招股書,公司共擁有19項發明專利、82項實用新型專利、67項外觀設計專利、80項軟件著作權、9項集成電路布圖設計專有權。
與此同時,禾川不斷加大產業鏈上下游的延伸,為迎合日益高漲的市場需求,產能擴張也將占用公司大部分流動資金。2019年,禾川科技投入建設的擴建年產10萬臺伺服電機控制系統、15萬臺伺服電機精密加工生產線項目;近日,公司擬投資3000萬元,擴建年產30萬臺伺服電機控制系統以及伺服電機精密加工生產線項目,該項目投產后可實現年產值9.998億元,年創稅收3650萬元。
“二期現在正在擴建,今年可以做到150萬臺的產能。”王項彬在采訪中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