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馳創投領投,暫停實驗室獲5000萬A輪融資
近日,基于循證心理干預的數字健康品牌暫停實驗室宣布完成 5000 萬 A 輪融資,本輪融資由藍馳創投領投,老股東長嶺資本繼續追加支持。
暫停實驗室是一個在線的科學心理健身房:通過循證的數字化產品設計,提供一系列直接面向用戶的心理干預計劃,以增強參與者的心理調節能力,降低焦慮抑郁失眠等壓力引發的心身困擾。
暫停實驗室是國內最早一批在消費級數字健康市場獲得規模化收入的企業。填補了長久以來自我調節和一對一診斷干預之間的市場空白,探索出既可規模化實施,又改善效果顯著的數字化專業心理干預新模式。
過去兩年,暫停實驗室已經累計服務超過 3.5 萬付費參與者,平均每人完成 38 天干預,超過 80% 的參與者完成首個周期后即獲得困擾顯著改善,在真實世界中充分驗證了這一模式的確切效果。目前,用戶規模還在持續快速增長中。
暫停實驗室創始人 郭婷婷表示,本輪融資資金將助力團隊加快產品研發和市場拓展進程,讓更多人受益于專業心理干預,提高生活質量和幸福感。
藍馳創投管理合伙人朱天宇表示:中國在心理健康領域,長期面臨優質服務供給不足的問題。暫停實驗室的定位是一所“心理健身房”,基于循證理念創新研發了心理訓練營產品,兼具良好的干預效果和可規模化復制的特點。團隊不盲目求快,而是更關注心理服務的本質,堅守最能幫到用戶的服務打開方式,“潤物細無聲”,產品上線2年多來獲得了良好的用戶口碑。我們非常看好暫停實驗室團隊,他們擁有學術研究和科普的跨界復合背景,能夠持續推出有趣又有用的心理服務產品,相信暫停實驗室會給社會和大眾帶來更多價值。
暫停實驗室創始人、各色科技 CEO 郭婷婷在創業之前,在中科院心理學攻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情緒調節的腦神經機制。碩博期間,她也接受了臨床心理干預的系統訓練。
在她看來,長期處于高壓環境中,會增加罹患心理障礙的風險。而一個人真正發展為焦慮抑郁等心理障礙之前的數月乃至數年時間里,已經表現出疲勞、易怒、緊張、失眠等典型的前驅癥狀,這是專業心理干預介入的更好時機。
《2017 年中國城鎮居民心理健康白皮書》指出,城鎮人群處于亞健康狀態比例,高達73.6%。早期干預市場需求巨大。然而,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專業人力供給極度短缺。一對一心理干預的高昂定價,也會使大部分有需求的人望而卻步。
“心理干預和運動鍛煉一樣,需要科學方案和專業指導,也需要參與者堅持足夠時長,才能獲得顯著收益。市面上已經存在一些更輕的干預形式,例如科普書籍,在線知識付費,放松減壓工具等,但由于缺乏系統性專業設計,對大部分人來說,并不能構成一個真正有效的解決方案。”
郭婷婷說,“從 2017 年啟動暫停實驗室研發起,我們定的目標就是,基于對心理干預起效過程機制的深度專業理解,以循證原則研發數字化標準化產品,探索改善效果、易用性和經濟成本之間的平衡最優解。”
在“數字療法”概念火熱之前,暫停實驗室已經通過實踐,交出了經真實付費用戶檢驗的成績單:
參與者依從性是起效的基礎,也是產品用戶體驗設計的核心指標。在暫停實驗室 3.5 萬參與者中,一個 25 天干預計劃的完整完成率,高達 68%。其中首次參與者完成率 63%。持續參與者平均完成率 73%。
由于受益顯著,干預計劃整體續費率 42%,截止2022年2月,多期參與者平均每人完成 74.7 天干預。
他們的實際改善效果如何?暫停實驗室使用國際通用的專業心理量表評估參與者的前后變化。數據顯示,整體而言,超過 80% 的參與者首個周期即獲得了困擾顯著改善。
有 45% 左右用戶參與前存在中度以上的情緒困擾(焦慮抑郁量表分數在臨床線以上)。他們完成后獲得了較大程度的改善,癥狀平均減分 42%(焦慮:Cohens' d *= 1.41 ,抑郁:Cohens' d = 1.33)。對比公開發表的研究文獻,這一效果達到了和一對一真人干預接近的程度。
(注:Cohens' d 為衡量干預效果的統計學指標(效應量),以方便不同的干預項目之間進行效果比較。效應量 = 干預前后的平均值的差除以合并的標準差,用以比較前后測平均值相差的程度。0.2 為小效應量,0.5 為中等效應量,0.8 以上為較大的效應量。)
輕度困擾參與者改善程度為中等,癥狀平均減分 25%(焦慮:Cohens' d = 0.59 ,抑郁:Cohens' d = 0.61)。
有 10%-20% 用戶參與前即處于心理完全健康狀態。數據顯示,他們同樣獲得了情緒調節能力提升和幸福感顯著增強。
國內數字心理健康商業應用起步較晚,目前尚未有公開發表的大規模干預數據報告。相比國外有公開數據發表的同類產品,暫停實驗室改善效果更佳。其積累的大樣本高生態效度的真實世界效果數據,在全球范圍內都處于業內領先位置。暫停實驗室也是國內最早一批國際數字療法聯盟 (Digital Therapeutics Alliance) 會員單位。
據悉,當前暫停實驗室每月參與者已超過 6000 人,隨著參與者規模持續增加,完成率和改善率指標始終保持穩定,極大提升了心理服務效率。暫停實驗室也因此獲得了眾多心理咨詢師和精神科醫生等心理健康專業從業者的實名推薦。
知名心理咨詢師李松蔚一直予以高度評價。他直言:想改善情緒的人,今后的第一選擇,應該就是暫停實驗室這樣的工具 —— 它安全,方便,易用,低成本,在效果上又有足夠好的數據支持。另一位知名心理咨詢師,心理科普作家,《Steve 說》播客主理人史秀雄則表示,對暫停實驗室遵循循證原則的嚴謹設計,和產品反復優化十分認可。
有 81% 的參與者表示,愿意將暫停實驗室推薦給自己的親友或同事,乃至任何需要改善情緒的陌生人。最近一年的新增用戶中,來自自然流量或口碑推薦的比例達到 53.5%。
暫停實驗室扎實的產品、運營和市場數據背后,是一個“智力密集型”復合團隊的高度協同合作:
暫停實驗室創始團隊,來自中科院心理所和北師大心理學院,創業前接受了系統的學術訓練和臨床干預訓練。目前,已經發展出十余人的臨床碩博產研團隊,負責干預方案研發和干預機制數據研究。他們均為海內外知名臨床心理學院系科班出身的研究 + 干預復合型人才。
互聯網產品團隊多為親身從中受益的深度用戶轉化而來,致力于設計一套有助于健康習慣養成的游戲化機制,讓參與者更容易啟動這些對自己心身健康有益的事,并最終融入生活習慣。
市場品牌團隊均為資深的廣告/傳媒從業者,致力于塑造積極有活力的新一代數字心理健康產品形象,讓更多普通人樂于嘗試專業心理學產品。
暫停實驗室最關心的,是影響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心身健康困擾。未來,暫停實驗室將通過持續的基礎研究和產品研發工作,構建完整的數字化心理健康解決方案矩陣,繼續推動循證心理干預的大眾普及化。
這些工作會包括:擴大產品的適用場景范圍,除了改善情緒困擾之外,持續研發在飲食、睡眠、行動力、人際關系等更具體場景的行為困擾解決方案;建立人群的分級分層干預體系,隨著真實世界大規模數據的持續積累,更好地回答這些臨床心理研究的前沿問題:構建更精準的精神健康測量與干預模型,設計數據驅動的個性化干預方案。
當前,暫停實驗室產研部門也已經和北大,北師大,中科院心理所等國內頂尖心理學研究團隊展開合作,共同探索數字心理健康服務模式,促進臨床心理學基礎研究的應用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