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奧會上的機器人研發商“云跡科技”IPO夠硬核嗎?
本屆冬奧會中,防疫、遞送、物流、炒菜、送餐......各種“上崗”的機器人大秀了一把,堪稱現實中的《機器人總動員》。
先用裝有機械臂的智能消毒機器人做好防疫,再品嘗炒菜機器人的餃子、宮保雞丁等美食,最后來點機器人做的冰激凌作為飯后甜點。
“身高97cm,體重45kg,移動速度0.7-1.2米/秒,空載續航最高時長6-8小時。”在美泉宮飯店、瑞成大飯店等冬奧保障酒店,也有一款名為“潤Run”的配送機器人替代了人工,成為酒店服務的主力軍,主要負責提供零售、送物、引領、講解、巡游等各項服務。
這款機器人由北京云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云跡科技”)研發。近日,該公司完成科創板上市輔導備案,中信證券受聘擔任輔導機構。
云跡科技成立于2014年,主營商用機器人產品研發,已落地產品包括跑腿、傳菜、展示交互機器人等。
疫情之下,“非接觸式”服務大受歡迎,整個行業產品需求被激發,國產服務機器人崛起。不過,這些“黑科技”出圈后,也引發一些思考,“無人經濟”背后有無產業支撐?行業蓬勃發展的同時,核心技術又能否突破?
服務超15000家酒店
市場占有率超90%
如今,我們看到“行走”在酒店,提供迎賓、引導、取件、送物等服務的機器人,已經不像前些年那樣稀奇了。
而在眾多科技玩家中,2014年成立的云跡科技成為入局賽道較早的服務機器人企業。
云跡科技的創始人支濤曾任北京英維思科技CEO,擁有10余年的傳感器和自動化工作經驗。
作為參投方之一,聯想創投合伙人王光熙曾評價支濤,“是女性創業者中,比較少見的技術派加業務派結合的人”。
2014年初,支濤創建云跡科技,專注商用機器人研發。2015年,她帶領團隊完成機器人的設計和投入使用,選中的第一個落地場景便是酒店,2016年研發出第一臺酒店機器人。
為何創立之初會選擇酒店作為應用場景?按照支濤公開訪談信息的說法,主要基于兩方面考量,一是酒店場景存在群體規模大、標準化程度高的特點,且具備一定的經營規模和付費能力,且有快速復制的機會。其次,是對機器人技術可行性和使用價值的考慮。
據其官網信息,云跡科技主要產品包括:機器人服務生系統、智能商用服務機器人、智能消毒機器人、送餐機器人、大屏展示交互機器人、通用機器人底盤等。
而且,這些機器人都有自己的名字:
跑腿送物機器人—“潤”、大屏展示交互機器人—“云帆”、機器人底盤—“水滴”、傳菜機器人—“心得”以及機器人智慧新零售服務系統—“阿拉丁”,它們主要提供零售、送物、引領、講解、巡游等各項服務。
截圖來源:云跡科技官網
云跡科技的客戶覆蓋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0多座城市,在國內主要覆蓋在酒店,市場占有率已超90%,包括萬豪、希爾頓、洲際、雅高、凱悅、溫德姆、雅詩閣、錦江、首旅如家、世茂、開元等在內的15000多家酒店,服務人次超過1億。
面向300億規模市場騰訊、聯想多次加持
在一家生活信息及交易平臺上,服務機器人成了眾多消費者喜愛的網紅,享受過呆萌機器人提供的引導、夜間配送服務后,很多人會拍照上傳到社交網絡上,有的人稱:“感受到黑科技的力量和神奇”,還有人認為“機器人儼然成為高端酒店的標配。”
截圖來源:大眾點評APP
攜程APP在“酒店設施”這一點評選項里,也增加了“機器人服務”的標簽。
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智能化的服務體驗,確實有一定的市場需求,也發揮著真實的使用價值。
酒店的服務機器人一般擔任信息咨詢及向導的角色、替代酒店員工運送物品的角色、以及無人零售服務系統服務,隨著長期勞動力成本的上升趨勢,機器人取代了酒店原本需要耗費的大量人工,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酒店用工變化。
《中國酒店人力資源調查報告(2021)》有一組數據:檔次越高的酒店,員工流失率越高。奢華型酒店中,員工流失率在41%以上的酒店占比為12%。中高端酒店中,員工流失率在41%以上的酒店占比為6%。
根據廣證恒生一份2020年6月的研究報告,酒店服務機器人可代替的人力空間數量為5.2萬人,每年可代替人力的成本為25億元。企業員工的流失會造成招聘與培訓員工成本的提升。因此,除可以替代一線員工勞力外,服務機器人同時可以保證企業服務的標準化,保證服務質量,節省員工招聘培訓成本。
廣證恒生根據云跡科技公布的案例做出推測,服務機器人在奢華型酒店的滲透率約為10%,在高端型酒店的滲透率可達60%,在中端型酒店的滲透率50%,在經濟型酒店的滲透率較低。按照由國家統計局提供的住宿餐飲業人均年薪4.8萬元進行換算,配送機器人約可替代5224人的一線服務生產員工。因此,廣證恒生判斷,酒店業服務機器人的應用未來還有巨大的提升空間。
服務機器人的銷售模式中,企業一般通過直銷或經銷方式,將機器人賣給商家,以云跡科技的產品為例,據銷售人員提供的信息,其各類機器人產品的價格多在2萬元-6萬元之間。根據不同類型酒店,價格以及需求量有所不同,一般情況下,酒店會按照1:80的配比,即80間房,配備一臺機器人。
對于盈利狀況,云跡科技表示:“一切以官方出口為準。”
我國一般將機器人分為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用于消防、抗災、安保等領域)三類。按照應用場景,服務機器人包括家用機器人和專業服務機器人。家用機器人一般是To C產品,幫助用戶完成家務、陪伴加人、休閑娛樂;專業服務機器人主要是To B產品,由酒店、展館、醫院、物流公司等采購,分擔職工的工作。與工業、特種機器人相比,服務機器人的用戶范圍最廣且落地空間最大。
國際機器人協會(IFR)按照應用場景,將機器人分為工業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兩類。2016年以來,我國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年均增速達36.42%,高于全球平均水平(23.38%),2021年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302.6億元。
突發的疫情,讓“無人化服務”逐漸走進大眾身邊,也提升了無接觸服務的需求。
其次,政策支持也是助推服務機器人快速增長的另一因素。2021年12月21日,工信部關于《“十四五”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的通知提出,到2025年,我國要成為全球機器人技術創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應用新高地。
市場需求火熱的同時,機器人賽道也受到了資本的熱捧。
數據平臺睿獸分析的統計顯示,2021年全年機器人公司發生投融資事件220起,總金額約226.05億元。從融資輪數來看,主要集中在A輪和B輪,A輪最多。梅花創投、盈峰控股、三合資本、合力投資、清流資本等在服務機器人領域活躍,此外,騰訊等互聯網公司也加入這一行列。
從2014年成立完成種子輪開始,云跡科技完成10輪融資,其中騰訊有4次投資記錄,聯想創投有3次投資記錄,其他參投機構還有攜程、科大訊飛、啟明創投、中移創新產業基金等,最大的一次融資輪次為2021年1月18日的C輪,融資金額5億元,投資方有輔導機構中信證券、啟明創投、沸點資本、聯想創投、騰訊投資、瀾亭資本。
截圖來源:愛企查APP
各路玩家齊聚機器人賽道
核心硬件高度依賴進口
隨著機器人產業規模及市場空間持續擴張,這個賽道不斷吸引新玩家。在應用場景和具體產品方面,各家企業的布局則各有不同。
服務機器人的概念最早出現在上世紀80年代末。1989年,美國人JosephEngelberger在《服務業中的機器人》一書中對其作了全面介紹,并列出了醫療、家務等至少15個應用領域。
目前國內的服務機器人企業中,有一類是擁有算法和軟件層面優勢的AI創企,以普渡科技、獵戶星空等為代表。
普渡科技成立于2016年,僅2021年完成近10億元人民幣的C輪和C+輪的投資,獲得美團、紅杉中國、騰訊投資等知名投資機構的青睞,有“好啦”、“貝拉”、“閃電俠”多款產品。
創立于2016年的獵戶星空,此次冬奧會上,該公司也有5款機器人入選,涉及接待、翻譯和遞送等領域。
第二類是以海爾、美的為代表的傳統家電廠商,第三類是以小米、360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
從應用場景來看,云跡科技的Run商用服務機器人,能夠自主乘坐電梯,為用戶送物、引領帶路、語音宣傳,在酒店服務領域有較高的知名度;科沃斯的公共服務機器人旺寶,具有業務咨詢、預受理等功能,在銀行、證券、零售等領域廣泛應用;擎朗及普渡科技旗下的配送機器人在餐飲業的合作伙伴較多;擎朗科技在其他行業的應用較為豐富,其合作伙伴有百貨公司、政府服務部門及KTV等。
大多數能進入家庭的服務機器人,主要還是以掃地機器人為主,而商用服務型機器人大多被各大型商業服務機構使用。
深圳前海紅岸資本基金經理王兆江認為,目前服務型機器人發展更多是集成,只能滿足較為基礎的需求,服務機器人這類設備,更加依靠芯片的制造和軟件的設計,這是他們的運轉核心,國內往往做下集成就可以成為一個機器人,機器人最難的還是芯片研發和制造。
IPG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分析,以碧桂園的建筑機器人為例說明,科研方面是引進國際一流的智能機器人研發人員,但是因為建筑機器人應用場景過于復雜和運行環境相對惡劣,導致遲遲未能達到預期效果而基本放棄,僅僅是開設了一些機器人炒菜和服務的餐廳而已。
對于機器人賽道的企業,柏文喜持謹慎樂觀的態度,表示長期看好,短期企業難以盈利。
服務機器人的產業鏈主要包括上游的零部件,中游的系統集成和整機制造以及下游的產品應用。盡管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迅速,現已擁有完整產業鏈,不過,在上游控制、電機驅動、傳感器的模塊依然是外資廠商占據較大市場份額。
其中,核心零部件例如減速器、伺服電機和運動控制器等,依然是高度依賴進口,如控制器以傳統巨頭為主,比如ABB集團、KUKA(庫卡),系統支持廠商以互聯網巨頭為主,比如IBM、谷歌。
在其官網,云跡科技公布,研發人員比例超過團隊總人數的60%,先后完成了六次機器人迭代,以及三代機器人的原型研發,并未透露具體研發產品供應鏈的細節。
國開證券研究報告表示,我國機器人產業快速發展,連續多年為全球最大的市場。2020年我國機器人產業營業收入突破1000億元,在規模快速擴張的同時,核心零部件自主化率相對較低、高端產品供給不足仍是機器人行業發展的兩大核心掣肘,整體盈利能力有待提升。
猜你喜歡
春晚扭秧歌人形機器人爆火出圈,我國機器人相關企業超82.1萬家
蛇年春晚,張藝謀導演的創意融合舞蹈節目《秧BOT》引發關注,節目由宇樹科技的人形機器人和演員們聯袂主演。北京科技廟會:機器人成新春“明星”,點燃春節“科技熱”
春節期間,北京海淀區、亦莊等地舉辦的科技廟會活動備受矚目,機器人成為此次廟會的“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