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瓴重倉的百濟神州還是沒逃過破發,開盤跌超19%
“綠鞋”托底、高瓴重倉的百濟神州,依然沒有逃脫破發的魔咒。
今日,百濟神州登陸科創板,發行價192.60元,開盤跌8.12%報176.96元。開盤后股價繼續跳水,跌幅最高達19.07%。截至午盤,百濟神州跌12.77%,報168元,總市值來到2242.45億元。
專注于研究、開發、生產以及商業化創新型藥物,百濟神州成為首個實現“美股+H股+A股”三地上市的生物醫藥企業。
IPO前,為穩定新股股價,百濟神州曾引入了“綠鞋機制”,授予中國國際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為期30日的超額配售選擇權,可超額配售不超過1726萬股人民幣股份。
然而,資本市場總是風云難料。連年虧損、慘遭破發的百濟神州想要講好創新藥的故事,遠比想象中的難。
“燒錢”搞研發,虧損超百億
專注于腫瘤創新藥,百濟神州深耕腫瘤領域,實現了多款產品的獲批上市。公司共有3款自主研發藥物處于商業化階段,分別為百悅澤、百澤安和百匯澤。
招股書顯示,公司的商業化產品及臨床階段候選藥物共有48款。目前,公司的主營業務收入包括藥品銷售收入以及技術授權和研發服務收入,分別占比為32%和67%。
在百濟神州今年8月的全球研發日投資者電話會上,公布了其最新的早期研發管線布局與開發進度,并表示目前百濟神州的臨床前、臨床階段與商業化管線已經覆蓋了世界上超過80%的高發癌癥類型。
值得一提的是,百濟神州的虧損還在持續擴大。2018 年度、2019 年度、2020 年度及 2021 年 1-6 月,公司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分別為-47.47 億元、-69.15 億元、-113.84 億元及-24.93 億元。截至 2021年6月30日,公司累計未分配利潤為-300.76億元。
對于創新藥企業而言,前期的持續虧損也不足為奇,但若長此以往,公司資金鏈將難以為繼。“燒錢”搞研發仍是其虧損的主要原因。
數據顯示,2018年至2020年,百濟神州的研發費用金額分別為45.97億元、65.88億元、89.43億元,幾乎是目前國內上市企業研發投入最高的企業。招股書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1月4日,公司研發人員超過 2800 名,占員工總數超過 36%。
然而,同樣是研發PD-1,百濟神州的投入遠高于恒瑞醫藥。2021年上半年,百濟神州的研發投入約為41.45億元,同期的恒瑞醫藥為25.80億元。百濟神州的研發投入幾乎是恒瑞醫藥的兩倍。
對于“燒錢”一事,百濟神州總裁吳曉濱曾給出解釋,“燒錢”大部分都用在臨床上了,之所以研發支出比國內同行高很多,主要是臨床試驗做得多,且不僅在中國做,還在全球范圍做。如果在全球做臨床試驗,從這個角度來講,公司的研發投入其實不多。
資本市場看好,高瓴一路“陪伴”
弗若斯特沙利文發布的研究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年新發癌癥患者數量已增加到1930萬人。其中,中國新發癌癥患者數量約為460萬人。
目前,中國的抗腫瘤藥物市場仍以化療藥物為主導,占整體市場的60%以上,其他靶向藥物占29.1%,其余7.5%為免疫治療藥物。
面對潛在的巨大市場,百濟神州帶著一眾創新藥構建起護城河。成立11年來,百濟神州在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累計獲得超百億元的融資。去年7月,百濟神州達成了20.8億美元的股權募資,成為全球生物醫藥歷史上生物科技公司新增發行規模最大的一筆股權融資。
盡管公司距盈利遙遙無期,但卻并沒有阻擋資本市場對其長期價值的認可,高瓴就曾多次加倉百濟神州。
早在2014年,高瓴資本就參與了百濟神州的A輪融資以及2015年的B輪融資,從2016年美國上市,到上市后的定向增發,再到香港上市,高瓴一直都在參與百濟神州的融資。
11月16日,高瓴旗下專注于二級市場投資的基金管理人主體HHLR Advisors公布了2021年三季度美股持倉數據。
數據顯示,高瓴前十大重倉股為百濟神州、傳奇生物、天境生物、On 昂跑、京東、賽富時、愛奇藝、拼多多、BridgeBio、DoorDash。
百濟神州已經連續三個季度穩居高瓴第一大重倉,高瓴持倉約547.2萬股,持倉市值約19.86億美元,占據高瓴美股組合超四分之一的比例。
在港股市場上,“Hillhouse”也同樣重倉百濟神州。根據最新公布的招股書,目前高瓴是公司的第三大股東,高瓴及其子公司合計持有百濟神州1.47億股股份。
實現三地上市,被質疑忙著“圈錢”
謀求多地上市已經成為創新藥企“回血”的普遍途徑。
眾所周知,生物醫藥研發是一個高風險、長周期的過程,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資金,“燒錢”也因此成為醫藥行業的通病。
百濟神州成立于2010年,曾于2016年在納斯達克上市,2018年在港股上市。今日登陸A股后,百濟神州成為了首家實現“美股+H股+A股”三地上市的生物醫藥企業。
據悉,百濟神州科創板IPO擬募資200億元人民幣,相比于兩年前在港股募資的70.8億港元,翻了近三倍。如期回歸科創板的百濟神州,將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國內制藥企業的競爭格局。
本次在科創板的上市,也被部分業內人士質疑“圈錢”。作為頭部藥企,百濟神州成立的11年以來還從未盈利,高額的研發投入和銷售投入使得其始終擺脫不了“燒錢”的標簽,經營模式遭質疑。甚至有醫藥圈人士則稱,百濟神州在美股和港股圈錢還不夠,又要來科創板了。
受破發影響,今日百濟神州的港股迎來跟跌。百濟神州H股開盤后走低,截至發稿前跌幅達到5.36%,報166港元,市值2015億港元。
在百濟神州“三地上市”的光環下,是持續擴大的虧損黑洞,登陸科創板只是一個開始,百濟神州還需要給投資者更多的底氣。
猜你喜歡
銷售費用居高難下 、研發費用原地踏步,孫飄揚治下的恒瑞醫藥會被百濟神州超越嗎?
在百濟神州的窮追猛打下,恒瑞醫藥的“醫藥一哥”地位很有可能不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