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大校企”還能浴火重生嗎?623億北大方正重整計劃獲批
01
重整方案獲批!
7月5日,“方正系”方正證券(601901.SH)發布公告,稱方正集團收到北京一中院送達的《民事裁定書》,裁定批準方正集團等五家公司重整計劃,并終止重整程序。這也意味著,方正集團重整計劃塵埃落定。
2020年2月14日,債權人以方正集團不能清償到期債務且明顯缺乏清償能力,但具有重整價值為由,向北京一中院申請對方正集團進行重整。2020年2月19日,北京一中院裁定受理債權人對方正集團的重整申請。
2021年4月30日,重整計劃參與各方簽署重整投資協議,并向北京一中院提交了重整計劃草案,意味著方正集團的重整計劃進入實質性階段。
如今,隨著方正集團重整計劃落定,外界更為關注的方正集團債務迷局露出端倪。
我們獲得的一份方正集團重整計劃草案顯示,截至2020年1月31日,方正集團資產總額約622.57億元,負債總額約1469.7億元(不含對外擔保等或有負債),所有者權益為約-847.13億元。
圖片來源:方獲贈集團重整計劃草案
為何方正集團會有超出資產近一倍的負債?
事實上,截至2021年4月20日,共有743家債權人向方正集團管理人申報債權,申報債權金額共計約2561.69 億元。遠高于2020年初的1469.7億元負債。
對于高額負債,從債市觀察獲得的一份《審計報告》來看,方正集團原管理層曾將很多私人控制,與北大無任何股權關系的公司納入了方正集團的體系中,這些公司存在著大量與原管理層相關聯的股東或者無法追查的影子企業,并因此形成了大量的應收賬款和應付賬款,對賬難度大。
該審計報告顯示,這些關聯公司數量多達百余家,其中30家不能獲取財務資料。其中,單是包括北京政泉控股、方正延中傳媒、深圳方正科技等在內的十數家公司因未能取得回函的其他應收賬款共計29.81億元,壞賬計提高達24.15億元。上述公司的應收賬款項主要形成于2016年及以前,方正集團認為這些款項的可回收性存在重大不確定性,因此全額計提壞賬準備。
圖片來源:審計報告
在此背景下,本次重整采用“資產出售式”重整的模式,即:重整主體由平安人壽或其下屬全資主體成為新方正集團的控股股東。借此實現方正集團主體業務與歷史遺留問題切斷,并迅速恢復正常經營;待處置資產則留在重整主體內,按照重整計劃的規定處理,避免或有風險傳給新方正集團,以實現風險隔離。
審計報告中,截至2016年6月30日,方正集團凈資產中約223億元流向這些體外公司。
某長期關注方正集團的人士向我們表示,方正集團主要問題是李友等“鄭航系”實際控制,然后利用方正集團作為國企和知名校企的知名度,大量融資,然后再轉移資產。最后債務就留給了方正集團。
02
“中國最大校企”的隕落:千億資產敗于內斗?
為何曾經坐擁3600億資產的“中國最大校企”方正集團,如今會被他人接盤,最終易主?
其實從方正集團踏上擴張的第一步起,其流動性危機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已然倒下。
方正集團是北京大學于1986年投資設立的大型國有控股企業集團,脫胎于北京大學科技開發總公司,王選院士的漢字信息處理與激光照排系統是其起家之本。
1987年,王選主持的北大科技開發總公司與張玉峰、晏懋洵等北大講師創辦的北大技術服務部合并,并于次年將公司改名為北大新技術公司。
在王選、張玉峰等人的操盤下,北大新技術公司以方正系列照排產品為主,發展迅速,又于1991年正式改名為北大方正。但此后幾年,因機制產權、管理層內斗等問題,方正高層更迭頻頻,創業功勛之一晏懋洵、原總經理樓濱龍、原總工宋再生等先后出走,唯有王選和張玉峰穩坐董事會位置。
1999年,王選與張玉峰因常年經營理念不合矛盾激化,上演了“奪權之爭”。當年9月,香港方正的第二大股東要求王選辭任香港方正董事局主席。緊接著,方正集團部分中高層管理人員又聯名要求香港方正董事張玉峰辭職。
最終在北大校方的介入下,王、張二人出局集團董事會,方正集團董事會也迎來了新一輪的調整。而此后原北大教育學院副院長魏新,以校辦產業管理委員會副主任的身份正式進入方正集團,并于2001年晉升為集團董事長。
魏新成為方正集團掌門人后,拉來了一位“關鍵人物”李友入伙。2001年,方正科技董事祝劍秋意圖將方正科技從集團中剝離出去,而李友通過深圳凱地投資聯合多家公司舉牌方正科技,幫助方正集團保全了對方正科技的控制權。李友與方正集團的糾葛也就此結下。
在方正科技舉牌風波后,李友如愿以償,先進入方正科技任總裁,后進入方正集團擔任CEO。李友也借此機會將他在鄭航學院的同學們先后拉入方正集團,方正的“鄭航系”逐漸形成。
2003年是方正集團的關鍵之年。李友及其“鄭航系”通過國有企業改制最終持股公司65%的股份,成為北大方正實際控制人。改制之時,北大方正集團凈資產約10億元,評估值為1.5億元,按照此估值,方正集團65%的股權僅價值1億元左右。這場改制也引發了巨大爭議,各界紛紛質疑此次改制導致了國有資產的流失,國有股權轉讓不合規,為之后曠日持久的公司控制權之爭埋下了隱患。
更為嚴重的是,十多年來,方正集團以國企的名義獲得了諸多融資便利,但集團內部失控,治理失范,管理層利益輸送潛行。
在改制后的“鄭航系”掌控時期,集團董事長仍為魏新,“鄭航系”在集團董事會和監事會分別占據兩席。2015年1月,“鄭航系”李友等高管因涉嫌內幕交易被相關部門要求協助調查。2016年11月,李友因內幕交易罪等,被判有期徒刑四年六個月,并處罰金7.5億元。北大隨即安排新的方正集團高管,重新拿回控制權。
“鄭航系”李友等并不甘心失去方正集團控制權,多次主張要恢復成都華鼎和深圳康隆在北大方正持有的35%的股權,并積極行使招潤投資持有的30%的北大方正的權利。2017年12月,在海淀區中關村軟件園旁,“鄭航系”的余麗、馮志丹、李立民等人甚至公然搶奪招潤投資公章、營業執照等證件。
北大方正也予以回擊。2019年6月,北大資產起訴李友、余麗等人,主張簽訂的關于轉讓方正集團于2003年簽署的股權轉讓協議無效及方正集團的改制無效,已獲得正式立案。
爭斗之下,方正集團的危機爆發。
2019年底,因流動資金緊張,方正集團陸續出現貸款逾期、債券違約,陷入了嚴重的債務危機。此間,集團和子公司涉及的股權糾紛、證券糾紛訴訟不斷。
債務和訴訟危機下,公司亟需實施重組,于是便有了2020年2月,北京一中院裁定受理債權銀行對方正集團的破產重整申請。無論是內部人員當年通過改制獲得的35%北大方正股權,還是招潤投資持有的30%的北大方正的權利,都將化作烏有。
03
等待重生
2021年1月29日,北大方正發布公告稱,經過多輪競爭性選拔,最終確定由珠海華發集團有限公司(珠海國資)、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特發集團有限公司組成的聯合體為方正集團重整投資者。
接盤的中國平安是地產大戶,掌舵人馬明哲似乎對地產偏愛有加,此前投資碧桂園賺了不少錢,近期又盯上了華夏幸福。
接盤的另一位珠海華發的主營業務也正是房地產開發。方正集團的地產資源則集中在北大資源(0618.HK)身上,它也是方正集團值錢且優質的資產之一。據官網資料,北大資源資產規模超過1000億,深耕城市20余個,開發面積達2000萬平米。
不過,近兩年,北大方正陷入重組泥潭,北大資源也不能“獨善其身”。據其2020年業績報顯示,北大資源總營收規模90.85億元,上年為241.32億元;近兩年,凈利潤均為虧損狀態,分別是-24.22億元和-20.25億元。目前,北大資源港股已停牌多日,停牌前市值僅10.39億港元。
此外,醫療板塊也被認為是方正集團有價值的資產之一,主要以北大醫藥(000788.SZ)為主體,依托于北京大學醫學部,擁有以北京大學國際醫院為旗艦醫院及十余家醫療機構組成的醫療服務體系。另外,還有一個占地220多畝、孵化百余家生物醫藥型企業的北大醫療產業園。
而中國平安曾在公告中指出,“參與方正集團重整,是本公司進一步深化醫療健康產業戰略布局、積極打造醫療健康生態圈的重要舉措。”
端午節前,中國平安、中國太保、中國人保、新華保險等紛紛公布了公司或子公司今年前五個月的保費收入情況。其中,中國平安累計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3610.82億元,依然穩坐同業第一,但收入同比增速-5.66%,墊底同行。
作為壽險龍頭的中國平安,顯然更快地撞上了天花板。接盤北大醫療,布局線下定點的醫療服務,意圖實現健康險加醫療服務的商業閉環,對于中國平安找到新的業績突破點或大有裨益。
如今,方正集團的重整計劃獲批,重整后的“新方正集團”有望擺脫歷史包袱,迅速恢復正常經營,重整前產生的巨額負債也有望獲得妥善安排。你認為重整之后,方正集團能夠浴火重生嗎?
猜你喜歡
*ST方科債務逾期超10億!2021年凈利巨虧12億,一月前被實施退市風險
6月21日消息,*ST方科披露部分債務展期公告。由于公司流動性資金緊張,近期新增逾期債務本金合計7340.03萬元。她自稱全網喊出A股4000點第一人,任職券商已展開合規調查
6月7日消息,一則關于方正證券電子行業分析師譚珺談論股市的朋友圈圖片引發市場熱議。相關圖片顯示,譚珺在微信朋友圈稱“我應該是全網第一個喊4000點的人吧,相信相信的力量”方正證券再現離職潮:多高管入職國海證券,平安接盤后人才流失
近幾個月,方正證券多名管理層人員進行人事變動,十數名員工離職,涉及資管業務、經紀業務以及研究所等多個部門。“中國最大校企”還能浴火重生嗎?623億北大方正重整計劃獲批
7月5日,“方正系”方正證券(601901.SH)發布公告,稱方正集團收到北京一中院送達的《民事裁定書》,裁定批準方正集團等五家公司重整計劃,并終止重整程序。這也意味著,方正集團重整計劃塵埃落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