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廠留給耳朵經濟的時間不多了,蜻蜓FM融資,喜馬拉雅急于上市
近日,蜻蜓FM獲得了國際私募機構微木資本的新一輪投資,將沉寂已久的在線音頻平臺推上風口。
過去數年中,在線音頻平臺的流量一直保持了快速增長,但資本市場似乎并不認可。其中,“音頻第一股”荔枝從2020年1月上市時11美元的發行價一度跌至2美元左右,行業龍頭喜馬拉雅今年5月剛剛向紐交所遞交IPO方案,近日則傳出遇阻消息。
這背后,即便經歷了知識付費時代的風口,讓在線音頻行業找到了增加營收的大門,但依靠目前的業務模式,在線音頻平臺盈利仍然困難。為此,在線音頻平臺紛紛嘗試入局車載和智能音響、打通直播,擴大在線音頻服務的場景覆蓋等。然而,在線音頻平臺收入方式依然單一,訂閱服務、廣告變現仍是主要變現渠道。
沒有人能預計在線音頻的流量增長能持續多久,在潮水褪去之前,平臺正在為找到更清晰的盈利方式而突圍。在喜馬拉雅上市未果、荔枝連續虧損的局面下,網易云、騰訊音樂乃至于快手、百度紛紛入局在線音頻,“喜馬拉雅們”需同時面臨構建內容護城河與商業化兩項挑戰。
在線音頻領域的佼佼者
入駐喜馬拉雅的UGC創作者水君先生曾是音頻聽眾,此前,他在平臺上收聽“鬼吹燈”系列節目,受到啟發后,2021年4月份決定自己也加入到這個平臺,成為入駐平臺的創作者。
“現在純粹是因為個人愛好讓自己堅持下來的,經常自己半夜坐在電腦面前錄音。這對我來說,這十分鐘是很享受的一段時間?!彼壬嬖VAI財經社,他的主業是校外的體育培訓,入駐的初衷則是為了賺點零花錢。
目前,他在平臺上主要錄制的內容包括恐怖故事,以及自己整理編寫的農村故事等原創內容。水君先生的故事也為他帶來了200多個粉絲,6萬多的收聽量,粉絲積累尚在早期。
AI財經社了解到,在音頻創作上,過去一年中,像水君先生一樣的創作者不在少數。據統計,目前中國大陸有近1.7萬檔中文播客節目,其中,僅過去一年新增的播客節目數量,是過去五六年的總和。
這輪小爆發的背后,源于音頻用戶量在過去一年的快速增加。艾瑞咨詢數據顯示,2020年,音頻用戶規模達到了5.42億人,同比增長了10.8%。
平臺率先感覺到了變化。為吸引創作者入駐,頭部在線音頻平臺紛紛活躍起來,UGC主播更是成為了幾大平臺的突破口。以喜馬拉雅為例,平臺推出“Audio+”主播招募計劃,荔枝FM則因為內容版權的問題,向聲音直播轉型,深耕UGC主播,而蜻蜓FM則開啟了播主競技大賽。
然而,對于創作者而言,如何盈利始終是個難題。水君先生告訴AI財經社,他在喜馬拉雅端嘗試過音頻直播,但幾次直播經歷過效果并不明顯,也就放棄了,目前他所做的原創內容還沒帶來足夠收益,“很多類似于接書、廣告、電商、付費專輯等賺錢的方式還沒有嘗試”。
創作者“變現”的困難,直接反映在了平臺端。即便數據好看,但音頻平臺的頭部玩家依然沒有找到一個穩健的變現方式。無論是喜馬拉雅、荔枝FM、蜻蜓FM,還是企鵝FM、懶人聽書等等,過去幾年里,音頻平臺們持續虧損貼錢做內容。
2019年,中國網絡音頻行業市場規模為175.8億元,同比增長55.1%,預計2022年,市場規模將達到543.1億元,同比增長為36.1%。業內預計,未來網絡音頻行業的市場規模會逐漸放緩,在線音頻平臺需更快打開局面。
喜馬拉雅、荔枝、蜻蜓,在線音頻頭部玩家不會賺錢
知識付費、聲音直播等模式也讓各大平臺逐漸擴大了體量,打出了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成立于2012年的喜馬拉雅,在國內的音頻市場當中,是當之無愧的“龍頭”,但這家公司登陸資本市場的道路卻并不順利,早在三年前,喜馬拉雅四度否認上市,直到今年五一期間,喜馬拉雅才遲遲遞交了招股書。
不過有業內人士向AI財經社表示,喜馬拉雅上市存在變數,可能轉戰A股,上市周期也會拉長。這背后,喜馬拉雅迄今為止尚未盈利。招股書顯示,2018-2020年的同期凈虧損為7.737億元、7.733億元、6.051億元。
喜馬拉雅從以往少而精的內容,已經拓展到了播客、配音、朗讀等用戶生產內容。喜馬拉雅平臺的內容模式主要有三種,一種是PGC(專業生產內容),通過與出版社達成戰略合作,獲得上游版權商的獨家版權。截至2020年末,喜馬拉雅已經與中信出版社、晉江文學網等140多家內容機構建立了合作聯系,播放專業的內容。此外,在音頻娛樂方面,喜馬拉雅與德云社、民間藝術表演團體、吳曉波、余秋雨等合作。
還有一種是PUGC,喜馬拉雅選擇潛力的創作者,為其提供支持;另一種是UGC,用戶自主生產內容。
目前,三種內容模式下活躍的創作者用戶分別為2100名、4600名和514.99萬名,總收聽時長占比分別為15.0%、33.1%、51.9%。也就是說,盡管PGC為喜馬拉雅的戰略重點布局, UGC業務一直遙遙領先其他業務。
在內容變現方面,喜馬拉雅嘗試從訂閱付費的業務模式拓展至其他收入渠道,降低單一的收費渠道。目前主要的盈利方式包括會員訂閱、廣告、直播打賞、教育服務和其他等途徑。而用戶訂閱收入則是第一大收入來源,在2018年至2020年間,分別貢獻了43.6%、46.3%和43.3%的營收。同時,截至2021年3月底,平均月活躍付費會員為1330萬,同比增長76.7%。
目前,喜馬拉雅已是在線音頻領域月活躍度最高的。艾媒北極星數據顯示,2021年4月,喜馬拉雅、荔枝FM、蜻蜓FM是在線音頻前三名,月活分別為7338萬、5143萬、2264萬。
與喜馬拉雅不同,蜻蜓FM以PGC內容為主,依靠內容付費和廣告變現獲得收入。據Questmobile數據顯示,蜻蜓FM在2021年2月移動端MAU為919萬人,平臺收錄全國1500家廣播電臺,認證主播數超35萬名,內容覆蓋文化、財經、科技、音樂、有聲書等多種類型。
喜馬拉雅和蜻蜓FM通過燒錢的方式簽下獨家IP,打造內容的護城河,喜馬拉雅從2018年至2020年,許可版權的攤銷金額分別為1.24億、1.81億和2.22億元,截至今年3月底,購買無形資產(主要包括許可版權)分別占據了喜馬拉雅資本支出總額的73%、75%、84%和65%。
但對比在線音樂、長視頻等動輒上億的版權費,音頻平臺的付出顯得更加“白菜價”。
荔枝FM一直堅持采用UGC模式,主打音頻主播,而打賞收入成為了其主要的盈利方式,但單一的收入渠道也限制了荔枝其他的盈利渠道。2020年荔枝實現了15.03億元的營收,其中靠打賞為主的音頻娛樂收入占比98.6%,其他博客、廣告等收入占比合計不足2%。
三者占據了在線音頻行業的前三,但彼此之間卻相差甚遠。《2020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顯示,喜馬拉雅用戶滲透率已經達到66.9%,處于第一梯隊;荔枝和蜻蜓FM則處于第二梯隊,用戶滲透率為25.1%。
同時,在線音頻行業也面臨著月活躍用戶量整體不高的局面。根據CIC的數據,2020年,中國移動在線音頻MAU的數量僅占移動互聯網MAU總數的16.1%。相比之下,中國在線音樂、短視頻和長視頻的滲透率分別為56.7%、73.8%和74.2%。
2021年一季度,喜馬拉雅平臺月均活躍移動端付費用戶為1390萬,付費率為13.3%。2020年荔枝的付費用戶數量為42.24萬,同期活躍會員數為5840萬,付費用戶占比為0.72%。
低活躍度、低付費率一直是在線音頻平臺 的“懸頂之劍”,盈利更是成為了老大難問題。依靠版權支出和營銷支出獲客的喜馬拉雅,依然深陷虧損泥潭。三年時間,喜馬拉雅虧損了近49億元,營銷支出上,2020年完成40.5億元的營收下,竟花費了高達16.8億元。
有業內人士指出,喜馬拉雅尋求IPO也是希望從二級市場打開新的募資渠道。吳曉波頻道直言,"音頻已沒有多少紅利,也缺乏更多的變現渠道。喜馬拉雅巨虧,主要是受互聯網新興行業跑馬圈地思維的影響,走高投入高增長的模式。如果不盡快IPO,恐怕接下來怎么燒錢都成問題。"
荔枝FM上市以來,也處于連續虧損的狀態,2017年至2020年,分別虧損1.54億、934.2萬、1.33億和8218萬元。
女性成長導師、作家馬超認為,在線音頻行業還存在著市場價值,不過需要去除“內卷化”。人人可播的時代,侵權問題還相當嚴重,同質化現象也屢見不鮮,如果音頻用戶數量不增長,制作出的過剩內容就沒有人愿意關注和購買。
另外一位在線音頻行業人士也向AI財經社表示,目前這個在線音頻行業整個賽道都處于“不火熱”的狀態,平臺都是電視劇、IP改造等二次聲音的傳播,需要突破“再改造”,打造一個屬于音頻原聲的爆款。
在線音頻行業面臨上市難解困局、版權糾紛不斷、增量空間狹小、變現方式局限等問題。就在近日,蜻蜓FM獲得了微木資本的新一輪投資,未來蜻蜓FM的內容納入到物業管理企業第一服務的智能人居環境中。如何與具體的場景相結合,成為在線音頻平臺探索的方向。
在其他場景尋找另一種“聲音”
為拓寬收入渠道,音頻賽道上的平臺開始尋找新的業務方向。
無論是知識付費還是音頻直播,還是PGC與UGC,內容的稀缺性和豐富度仍舊是一家平臺發展的關鍵要素,與內容同樣主要的是,擴展其觸達的渠道和場景。
喜馬拉雅早于2017年入局硬件賽道,推出了AI音響“小雅AI”,2018年底又上線了小雅Nano智能音箱,AI財經社搜索其電商平臺旗艦店顯示,小雅Nano智能音箱月銷量在900+,相比于百度、阿里、小米等巨頭推出的智能音箱產品單月近百萬的出貨量,喜馬拉雅產品存在感不足。
2019年7月,喜馬拉雅也針對0-12歲的兒童推出了兒童版本APP,與牛津大學出版社合作,標準定價15元一個月,198元一年。教育領域音頻內容的投入,為喜馬拉雅帶來了超高的付費注冊用戶,截至2021年3月底,付費注冊總數超過25.3萬人。教育領域的營收也從2019年的0.13億元上漲至2.283億元,同比飆升了1674%。
此外,音頻平臺還在嘗試尋找內容“金主”。例如在車載音頻上,喜馬拉雅已與包括特斯拉中國、梅賽德斯-奔馳、寶馬、奧迪等60多家汽車合作,2021年第一季度,喜馬拉雅平臺的平均MAU數量達到2.503億個,其中移動MAU平均為1.043億個,IoT和其他平臺的平均MAU為1.460億個。
同樣,荔枝FM也在尋求新的獲利機會,2020年10月,其推出的音頻社交平臺Tiya一直默默無聞,在2021年馬斯克帶的clubhouse一夜爆紅后,該平臺才引發市場關注。受相關語音社交概念股的帶動,荔枝股價在三個交易日內暴漲了350%,隨后又跌落至正常水平。
2021年一季報中,荔枝也首次披露了Tiya的數據,3月份MAU超過200萬,相比2020年第四季度平均月活增長90%。
在上線的荔枝播客中,荔枝播客與泡泡瑪特、老虎證券等上線品牌播客節目,邀請麻花團隊等參與播客直播,讓其與用戶產生互動。此外,荔枝在車載領域,也跟小鵬汽車、威馬汽車等合作,布局車載音頻方向。
蜻蜓FM在會員付費方面,打破了之前的會員付費和按需付費的模式,2021年2月,推出了"會員全站暢聽",會員無需進行二次付費,即可免費收聽全站內容。
2021年4月,蜻蜓FM在音頻綜藝領域做出探索與嘗試,推出了李靜《靜見》、《馮唐講書》等具有音頻屬性的泛娛樂IP資源,同時為主播IP賦能,在人文社科、商業財經、娛樂綜藝等不同細分領域豐富了音頻節目內容品類。
此外,蜻蜓嘗試與百度Apollo智能車聯和斑馬智行合作,切入車聯網生態。
各家平臺為了爭奪優質的內容、優質的渠道,已經展開了一場場景角力戰。而在直播領域當中,明顯帶有資本優勢和流量優勢的網易云和騰訊音樂走的更早。2018年網易云開始探索社交娛樂服務,包括K歌、直播等形式。網易云音樂社交娛樂付費用戶從2018年的0.58萬人上漲至2020年的32.71萬人,用戶月均付費金額也水漲船高,從2019年的477.6元上漲至2020年的573.8元。
騰訊音樂依靠巨大的資本和流量優勢布局直播領域,被網友笑稱“表面是做音樂的,實際是做秀場生意的”,2020年,騰訊社交娛樂服務收入198億元,而音樂服務收入不足100億元,社交娛樂付費用戶也有1080萬人。
更何況現在以抖音、快手為代表的短視頻平臺搶占了其他平臺用戶留存的時間,其版權問題也受到視頻平臺、音樂平臺等攻擊,可見,版權的爭奪戰也在上演。
無論在線音頻行業未來向哪個方向探索,版權問題、付費率問題等都橫亙其間,隨著競爭的加劇,喜馬拉雅等在線音頻平臺未來的挑戰十分巨大。
猜你喜歡
AI超擬真有聲書《智能交通》上線 李彥宏300句話生成20萬字語音作品
4月21日,世界讀書日前夕,AI超擬真有聲書《智能交通》在喜馬拉雅APP上線。悄悄長大的“喜馬拉雅”,燒了130億
2022年3月29日,“國內最大音頻平臺”喜馬拉雅第三次遞交IPO招股書,估值超過了2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