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熱潮下,慢病管理能有改觀嗎
慢病管理一直是國內醫療行業的重要命題之一。
公開數據顯示,國內有接近3億的慢病患者,涉及呼吸哮喘、腫瘤、慢性腎病、肝病、HIV、兒科、婦科、精神心理等多個慢病領域。
《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顯示,2019年我國因慢性病導致的死亡人數占總死亡率的88.5%。可以看出,慢病管理用戶基數巨大。
一面是市場需求,一面是政策指引,尤其是疫情的加持,互聯網醫療熱度不斷升溫,帶動慢病管理行業同樣成為資本“新寵”。不止行業頭部機構開啟上市之路,阿里、京東、百度等互聯網大廠也紛紛入局,各家機構都一窩蜂的開始給自己貼上“慢病管理”的標簽。
行業熱潮之下,是慢病管理行業已經發展到瓜熟蒂落,還是資本在推波助瀾?
1、互聯網+改變了慢病管理哪些方面
對于慢病管理行業,很多普通用戶的一大疑惑就是,大家似乎就是把掛號問診和買藥一起搬到了線上,打著慢病管理的旗號,干的無非是醫療電商的活。
醫藥行業資深人士趙菲告訴投中健康,很多打著和某某跨國藥企戰略合作的平臺,其實走的還是社區平臺的流量模式,說白了就是幫助藥企向平臺上潛在的慢病用戶群體推介特定藥品。
慢病患者很多需要終身服藥,對他們來說,長期復購藥品是剛需。但針對同一種病癥的藥品選哪個,其實市面上相關藥品的差異性和不可替代性都不強,因此藥企在一定程度上很樂意為慢病管理服務買單。
除了常見的名醫入駐,線上掛號問診之外,很多慢病管理平臺逐漸針對不同病癥開發了
藥品配送、醫患教育、隨診提醒、報告提取等功能,這也是很多互聯網醫療平臺的常規操作。
除此以外,慢病管理行業還有什么讓人驚喜的變化嗎?
在我們對于行業機構的探訪中,發現在醫療電商這一形式之外,一些機構正不斷深入醫療“深水區”,在切實解決慢病患者的痛點方向上不斷摸索。
相比常見的糖尿病、肝病等慢性病種,兒童腦健康其實是相對小眾的慢病管理范圍,包括兒童孤獨癥,多動癥等表現形式。和其他慢病不同的是,對于兒童腦健康患者的治療,極為依賴線下的康復干預。
北大醫療腦健康行為發展教研院執行院長吉寧博士告訴投中健康,0~6歲是兒童腦健康患者的黃金干預期,目前機構針對的用戶也集中在這一年齡段。這些孩子在治療期內對于機構的依賴性會比較強,幾乎每天都有半天是待在機構進行干預治療的。
疫情讓這種日常“上學”一樣的治療行為陷入僵局。為保證對患者的影響降到最低,北大醫療腦健康上線了國內首套兒童數字康復系統“嗨小保”,將日常的干預行為拆解成適合家長在家自行操作的課程,同時配備了智能硬件實時反饋和上傳孩子的一系列數據,方便機構進行分析。
吉寧表示,從效果上看,嗨小保可以輔助家長實現家庭康復操作正確率達到71.45%,堪比一般的康復師操作正確率。目前已有200多家兒童康復機構相繼引進了這套系統。
相比北大腦健康的探索直接作用于用戶,智云健康更偏向于對醫院端和藥店等B端的賦能。
從產品上來理解智云健康在慢病管理行業做了什么可能更通俗一點。針對患者、醫藥、藥店三方,智云健康分別打造了相應的服務系統。
在醫院端,智云健康為慢病科室提供了一個簡單易操作的SaaS系統,方便醫生和護士即時上傳相關的數據指標和醫囑等,在這之前,很多醫院是護士手抄患者數據之后再錄入電腦。這一系統目前已經入駐全國近2000家醫院。
在患者端,智云健康更多的也是站在替醫生進行患者管理的角度,而不是單純的平臺模式。
此外,藥店也是智云健康重要的服務場景。慢病人群以老年人居多,相比線上互聯網平臺,線下藥房其實是大多數慢病患者的主要選擇。可以說,醫療電商模式遠不是慢病管理平臺的全態。不過同樣可以看出,當前慢病管理行業在國內仍處于早期發展和探索階段,離發展出成熟的產業體系和商業模式還有一段距離。
2、慢病管理為何無法按下“快進鍵”
在《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降低重大慢性疾病過早死亡率是重要的目的之一。
疫情無疑讓慢病管理行業“破圈”,走到線上的速度加快了不少,不過真正說到改變這個行業,似乎回落的趨勢更明顯。
在與投中健康交流的多個行業人士看來,慢病管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道艱而路遠更符合這個行業當下的狀態。巨頭涌入,資本關注,疫情加持,互聯網+百試百中的增長奇跡為何在慢病管理行業失靈了呢?
在提升行業運營效率和疾病治愈率之前,對患者的認知教育可能是第一道攔路虎。
中國醫師協會呼吸醫師分會總干事、中日友好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三部主任代華平教授在近日行業會議上提到,我國有將近1億人口是慢阻肺患者,比糖尿病人還多。但大部分人對這個病癥了解都有限,能有早期預防和診斷意識的少之又少。而慢阻肺它是可控、可防、可治的疾病。
不被大眾所熟知的不只是慢阻肺,同樣的處境在兒童腦健康領域同樣存在。
北大醫療腦健康品牌市場總監許良對投中健康表示,目前兒童腦健康領域本身發展還不太成熟,畢竟我國第一例孤獨癥確診至今也才30多年。此外,很多家長對于孩子的精神行為類診斷往往有病恥感。以孤獨癥為例,家長更愿意把孩子的異常表現理解成性格或環境影響的原因,而不是及時就醫。
認知層面之外,行業醫療人才缺乏同樣是限制慢病管理行業“躍進式”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慢病治療過程中,對患者的日常管理和隨訪都是不可或缺的治療過程。不過,據趙菲觀察,目前很多平臺獲客和運營工作都是交給供應商在做,行業缺乏大量的基礎性醫療人才。
在兒童腦健康領域這個現象可能更明顯。據吉寧介紹,目前國內能夠診斷孤獨癥的醫生只有500名左右,這是互聯網醫療無法繞過的難題。此外,行業康復師資源相對也比較緊缺,美國的康復師比例可以達到1:4,即1個康復師照顧4個病患,但中國平均下來143個孩子才分配到1名康復師,更別提地域性差異造成的醫療資源不平均了。
而在兒童腦健康領域,孩子如果要達到能進入普通學校就學的治療程度,前期至少要能適應3:8的上課氛圍,即三名老師帶領8名學生上課。
此外,數據和支付同樣是制約慢病管理行業的重要因素。
趙菲對我們表示,目前能夠入駐醫院的互聯網管理系統,都是經過一層一層的審批和授權的,這些系統采集的院內病患數據也是絕對不可能從院內流向提供相關服務的公司。其實不光是慢病管理,根據國家規定,所有的醫療行為院內數據都屬于機密數據,在沒有經過患者明確授權的情況下,沒有辦法出來。
誰來為慢病醫療服務買單。保險,藥企還是用戶?事實上,目前慢病管理服務還是B端的付費意愿更高一點,C端用戶很多習慣了免費服務,付費意愿普遍不太高。
此外,很多平臺通過跟地方政府合作建立試點醫院,進行慢病管理服務。在趙菲看來,這一方式雖然有效,但受限于各地區醫保規定不同,很難大范圍復制。同樣以提到的智云健康為例,目前其更多的是嘗試跟企業和社區合作,探索B端付費的多個場景。
從慢病管理的行業滲透率來說,基層和社區都是必須重視的陣地。也是患者能實現從醫院內到醫院外,再到家庭護理全流程治療的重要一環。
當然,醫療的嚴肅性和封閉性決定了從基層開始的改變必然是較為緩慢的。
資本的進入給慢病管理行業帶來關注度和支持的同時,又會有哪些改變?歡迎在留言區說出你感受到的變化。
猜你喜歡
“易胖體質”真的存在,但注重生活方式才是健康的關鍵
“易胖體質”部分由基因導致,肥胖可增多種疾病風險。全球超10億人肥胖,成健康危機。我國美麗經濟企業超830萬家,近五年增長,廣東、山東、浙江居前三,約0.81%企業涉司法案件。利潤破百億,營收增速持續下跌,邁瑞醫療“喜憂參半”
2023年,邁瑞醫療營收增速首次降至15%,這是其自2017年以來營收增速首次跌破20%。2024年第一季度,進一步跌至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