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深圳土拍“陪跑”,斥資百億北京拿地,掌門人曾卷入貪腐案
繼北京首批集中供地告一段落后,5月13日下午,深圳也拉開了首次集中供應土地拍賣的序幕。但作為深圳本土房企的卓越地產此次卻在“陪跑”,與前兩日在北京拿地時的兇猛全然不同。
5月10日至11日兩天,卓越一口氣拿下四宗北京宅地,交易對價超過187億元。據貝殼研究院測算,在北京首批集中供地里,卓越估算權益成交金額為113.3億元,權益建筑面積27.8萬平米,領跑權益成交榜。從其現場舉牌的果決度看,雖然是首次進京的民企,但卓越的氣勢絲毫不輸深耕北京多年的金地、保利、華潤等央企。
卓越無疑是本次北京土拍市場最大的黑馬之一,而“兇猛北上”與“退地傳聞”背后,卓越到底在謀劃什么?
深圳CBD之王深陷退地傳聞
在深圳,卓越號稱“CBD之王”,是當地有名的“舊改大戶”,其70%的土地儲備都位于大灣區,在北京僅有兩個與萬科合作的項目,即翡翠公園和山曉。
對于進京,卓越一直有著自己的憧憬。當天的競拍現場,卓越幾次難掩興奮之情。拍地第一天,在拿下朝陽金盞小店村的土地后,卓越的工作人員起身歡呼;第二天,面對豐臺張郭莊地塊,卓越與北京老牌國企首開組成聯合體一起拿地,對陣十多家房企,最后歷經110輪較量,終于摘下該地塊。在主持人落槌后,卓越的工作人員還轉身擁抱了與之纏斗許久的競爭對手。
就在業界猛然注意到這匹黑馬時,卓越繼續出擊,與中交地產組成聯合體,又拿下兩宗昌平區的地塊:一宗是中關村生命科學園地塊,以“49.9億地價+2.95萬平方米的公租房”代價拿下,地塊可售住宅樓面價約5萬元/平方米,溢價率5.05%;另一宗位于東小口鎮馬連店,卓越和中交以“36.1億地價+20500平方米的公租房面積”競得,可售住宅樓面價約5.3萬元/平方米,溢價率5.25%。
盡管這兩宗地塊溢價率不算高,但就在拍賣結束后,業內卻傳出卓越打算退地的消息。5月12日,市場傳聞稱,卓越將退出以聯合體形式拿下的地塊,原因是“算不過賬”。
對此,卓越官方予以否認,并表示不存在退地的情況,“聯合摘地的我們會根據聯合拿地協議推進,我們在北京還有很多合作方,還在同步洽談其他更多合作項目?!?
傳言并非是空穴來風,有知情人士向AI財經社透露,中交、卓越之前已約定好,如果一方授權價格高,一方授權價格低,允許按照最高的出價執行,另外一方有權利退出,即允許單飛。而且,傳言出現時,有房企人士在卓越某高層的微信朋友圈,只看到其發布了朝陽金盞和豐臺張郭莊兩個地塊競拍成功的海報,沒有昌平兩宗地塊的消息。以上種種因素,都加深了“退地”傳聞的可信度。
一些土地投資人士甚至開始替卓越算賬,昌平這兩宗土地未來地塊售價上限在6.3萬元/平方米左右,該地塊的樓面價已高達5.32萬元/平方米,即使有官方補貼,每平米的利潤空間仍不到1萬元。
據媒體報道,卓越內部人士回應稱,“大家都說(我們這些土地)沒有利潤,但這幾個授權價是我們拍腦袋就拿下的嗎?肯定不是?!薄耙恍┑貕K換成其他房企操盤,可能算不過賬,但拿到地的企業能算得過來。畢竟每家房企的算賬邏輯不一樣?!?
盡管卓越內部人士反復告訴AI財經社,他們“對北京挺看好的”,但常年關注北京土地的某房企投資人士卻表示,北京此次集中供應的土地,開發商都“不掙錢”。
合碩地產機構首席分析師郭毅也提醒道,對于卓越拿取的昌平兩宗地塊來說,只有把握整體去化周期,能夠快速進入市場、完成銷售,降低營銷等方面的財務成本,才能讓項目存在微利可能性。
卓越內部人士也坦言,集中供地之下,未來產品也將集中入市,對任何開發商來講都是壓力。在上述某房企投資人士看來,企業未來選擇成本導向還是產品導向,變得尤為關鍵,“如果是前者,免不了就是偷工減料,就像以前很多限競房出現的問題一樣,所以現在很多地塊,政府要求還要競高標準商品住宅建設方案,就是引導房企以產品為導向?!?
至于卓越如何走下一步,還需拭目以待。諸葛找房數據研究中心分析師陳霄分析認為,在“三道紅線”背景之下,卓越集團如此激進,連續大手筆拿地,已暗含上市野心及擴展市值的迫切期望。他推測,卓越集團或將在2022年前再次推動上市。
激進拿地或為IPO謀略?
如果與重啟IPO的遠大計劃相比,那么卓越拿地算賬的邏輯顯然不重要了。
回顧卓越集團兩次失敗的上市歷程,有無奈也有不甘。2007年,卓越首次在香港申請上市,計劃籌資17億元,隨后遭遇了2008年經濟危機,房地產市場一度動蕩,迫使其上市之路中斷;2009年,卓越再次沖刺香港IPO,彼時卻因估價偏低,國際認購情況不好,最終主動暫停上市。
卓越集團董事局主席李華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上市仍是一個比較重要的方向,“卓越集團處在一個隨時準備上市的狀態?!?
(李華)
2018年,卓越集團提出三年內實現千億元銷售規模的目標,隨后公司對業務部門進行調整,但掌門人李華卻兩次被有關部門帶走配合調查,讓重新上市充滿了不確定性。這兩次配合調查,一次是他疑似卷入深圳原市委副書記、前政法委書記李華楠涉嫌貪腐案,另一次是他被爆曾當劉強東事件的和事佬。
好在2019年2月中旬之后,李華完全脫身,也沒有影響到卓越集團業務的開展。
來自四川內江的李華,早年也是深圳團委的領導干部,1996年下海經商。20世紀末,他被視為“拿地能手”,憑借蔚藍項目在深圳掀起了“藍色風暴”,成功打響了“卓越”的品牌。2004至2006年,卓越時代廣場落成,這不僅是卓越集團商務地產的首個標志性項目,也成為了深圳中心區的地標。
李華的上市夢也從那時開始。
最近兩年,卓越提速明顯,在多個城市積極拿地。據不完全統計,截至5月10日,今年卓越在土儲擴張方面已投入超過170億元,拿地金額超去年全年的70%。另據克爾瑞數據顯示,2020年1-4月卓越新增貨值548.1億元,位列行業第十位。
除了在土地市場積累生產資料,李華還在2020年11月請來了房地產行業的明星職業經理人陳凱加盟,給出了集團執行董事長的職位,由陳凱領導地產開發板塊和資產運營板塊工作。
陳凱的履歷很漂亮,二十多年的職業經理人生涯,他先后任職華潤置地執行董事,華潤置地上海公司總經理;龍湖地產執行董事、運營總經理;復星地產總裁;陽光城總裁;中南置地董事長。2012年至2015年,陳凱任職陽光城期間,把公司的銷售規模由20億元增至200億元;2017年至2020年,在任中南置地董事長期間,他帶領公司完成從500億元至2000億元的跨越。
貝殼研究院高級分析師潘浩評價稱,懷揣千億目標的卓越,走出大本營,高調囤糧京城,初看意料之外,而結合當前卓越土儲的相對局限與舊改貨值占比較高等相關數據,細究于情理之中。在他看來,卓越有備而戰的背后,與陳凱的經營策略及管理風格應有較大關聯。另外,卓越此次取地其中三宗為聯合體取地,也能看出其在資金流動性、安全性、風險性方面的考量。
在“房住不炒”的行業宏觀調控主基調下,針對房地產行業制定的三道紅線,以及集中供地政策讓房企的債權融資供需兩端均受到限制,融資環境全線收緊,這對房企的經營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
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末,卓越集團總資產2246億元,總負債1549億元,凈資產697億元;賬面現金166億元。2020年下半年,李華按耐不住將集團旗下的物管公司卓越商企推向資本市場。而他若想完成集團的上市夢,需要做的準備還有很多。
猜你喜歡
最新地產百強報告:凈利潤均值腰斬!A股地產板塊兩年跌3200億
3月16日,《2023中國房地產百強企業研究報告》發布,從報告的數據來看,地產行業的頹勢更加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