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一年,云計算第一股“UCloud”掉入盈利苦海

        獵云網黎曼2021-04-19 09:54 大公司
        上市一年,UCloud股價已經跌破40元,多家股東以及高管開始減持。

        近期,云計算服務商優刻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UCloud)在通過了證監會三輪問詢之后,定增申請19.651億元獲同意批復。

        此前,UCloud定增募資額擬已由不超20億元下調至不超19.65億元,且在IPO募資僅使用4.4%的情況下發布了定增申請。“何時盈利”也被證監會反復被問詢。

        去年1月,UCloud正式在上交所科創板掛牌上市,成為中國云計算第一股,是中國A股市場第一家同股不同權的上市公司。開市后,風光無兩,開盤價達到72元,瞬時最新價73.18元,漲幅120.22%,市值接近300億元。

        一年過去了,UCloud陷入困境。一邊是資本失去信心,截止發稿股價破發僅有37.59元,長期趨勢走低。另一邊,上市一年期滿,多家占股5%以上的股東以及高管開始紛紛減持。

        來源:來自網絡

        UCloud是一家典型的創業型公有云計算公司,某種程度上,UCloud的成敗,將驗證創業型公司能不能做成公有云。面對這前后莫大的差距,這家原本給TOB創業者帶來曙光的創業公司,到底遭遇了什么?

        加速失血,股東逃離


        公司財務數據顯示,UCloud營收自2016年起不斷增長,增長率在2017年至2019年下降,在2020年快速增長。2017年至2019年增長率下降主要來自于外部競爭加劇,2020年快速增長歸功于公司上市以來一直在通過降價來優先擴大業務體量規模,引入了一些互聯網細分行業頭部客戶,開拓的大客戶收入實現了快速增長。

        來源:獵云網

        UCloud2020年實現利潤總額-3.3億元,同比下降 1566.33%;2019年財報顯示,2019年全年的歸母凈利潤為2106.76萬元,同比下降72.71%;實現歸母扣非凈利潤570.75萬元,同比大幅下滑92.84%。自2017年開始至2019年還有一些利潤,但2020年卻巨虧3.3億。ucloud在持續加速失血。

        來源:獵云網

        毛利率情況也很不樂觀。近幾年UCloud的毛利率一直在降低,2019年還有29%的毛利,2020年只有11.4%。對于資本市場來說,這樣的營收數據的確比較難看。

        面對業績下滑的情況,優刻得方面曾解釋,主要是由于產品降價、加大投入導致服務器折舊等成本上升、公司主要客戶所處的互聯網行業整體增速有所放緩以及云計算市場競爭激烈等原因綜合造成。

        其次,公司為吸引人才,實施員工股權激勵計劃,加大研發等人力成本投入,導致本期人力成本和股份支付合計較上年同期增加。

        在UCloud尋求融資時,就頻頻遇到投資人的“尖銳發問”。

        曾經一家風投原準備投資UCloud,報價2000萬美金,還有1500萬美金的缺口,便為他們與IDG、紅杉投資人搭橋牽線。不過IDG、紅杉的問題非常尖銳,比如怎么應對BAT的攻勢?他們當時回答得并不是很好,甚至直到如今,這個問題依舊是UCloud頭上的緊箍咒,甚至直逼生命線。

        在這個情況下,導致UCloud股價不斷下滑,換手率增加,大單資金流出,截至目前,其股價已經破發,截至發稿僅有37.59元,已經與一年前上市時的股價腰斬接近一半。

        至此,今年不少持股 5%以上的股東和高管紛紛減持。

        3月,公司股東嘉興同美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嘉興同美”)通過大宗交易方式減持公司股份60萬股,減持比例為0.14%,其持有3704.68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8.77%。此外,北京光信股權投資基金合伙企業(有限合伙)、上海光壘投資中心(有限合伙)、嘉興同美作為一致行動人合計持有公司2098.29萬股,持股比例降至4.97%。持股8.77%的蘇州工業園區元禾重元優云創業投資企業擬減持公司股份不超過總股本的2%。甲子拾號擬通過大宗交易或詢價轉讓的方式合計減持其所持有的公司股份不超過總股本的 2%。

        減持名單中還包括高管。

        公司監事周可則擬通過集中競價或大宗交易的方式減持股份占公司股本0.076%。公司高級管理人員賀祥龍先生擬通過集中競價或大宗交易的方式減持股份占公司股本0.091%。公司原高級管理人員張居衍先生擬通過集中競價或大宗交易的方式減持股份占公司股本 0.033%。

        上市一年,股東、高管紛紛減持離場,無異于給業績擔憂的UCloud帶來不好的信號。

        四面環敵


        UCloud以上種種局面和行業的格局發展息息相關。

        從云計算場上的分布來看,云計算的玩家基本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從大公司生態體系中孵化,然后開始做云計算服務的,如阿里云、騰訊云、金山云、華為云等,還有一類是直接以云計算業務為主業發展的,如UCloud優刻得、青云、七牛云等公司。而且第一類企業已經占據了市場近80%的份額。

        來源:獵云網

        經過多年的競爭與資源整合,加之云計算技術的不斷成熟,經歷洗牌后存活下來的云服務商開始進入高速增長期。相比第一類企業,UCloud這樣的第二類企業可以說生存艱難。盡管行業容量依舊在不斷增長,但是這樣的格局在未來不容樂觀。

        盡管成立于 2012 年UCloud入局較早,但巨頭林立的云服務市場,UCloud作為獨立背景的中小云服務商的生存環境依然艱難。

        為了找出自身特色,季昕華提出了“中立”的理念去吃下巨頭因業務競爭騰挪出的市場機會。“To B不容易形成壟斷效應,現在基本上大部分公司選用兩家或者兩家以上的云,電商不會選擇阿里的,游戲不會選擇騰訊的,我們的中立性就會有很好的體現。”他表示。

        行業的擠壓從價格戰開始。

        近年來,巨頭不斷挑起價格戰。當前,阿里云官網中的產品,定價低至幾十元。就企業服務中較為常見的上云和建站服務而言,熱門產品的定價在19.9元到3121元不等。自2018 年云棲大會以來,阿里云宣布產品大降價,核心產品最高降幅達到 50%,刷新了當時行業最低價。AWS 也在降價搶占國內云服務市場,2019 年 AWS 技術峰會上,亞馬遜宣布產品大降價,最高幅度達到 49%。騰訊云曾以一元的價格競標某云項目,行業激烈程度可見一斑。

        另一方面,這個行業是規模決定成本,要發展公有云,首先得有足夠的服務器,這是最燒錢的。

        去年阿里云、騰訊云紛紛宣布未來幾年投入幾千億來做云計算。雖然強調技術研發,但具體到實際的資金投入,數據中心建設、服務器采購才是大頭。造一個數據中心也是動輒上百億。

        亞馬遜、阿里云、騰訊云之所以敢投入,是因為有其他業務持續輸血,而且他們起步早,當時的競爭對手少,剛開始的云服務價格也不便宜。現在,雖然云服務價格比幾年前低了很多,但亞馬遜、阿里云已經擁有上百萬臺云服務器,已經形成足夠的規模優勢,逐步達到了盈虧平衡。

        與他們相比,UCloud的數據中心和云服務器還遠遠沒有達到規模的平衡點。市場是殘酷的,并不會給予ucloud更多的同情。

        這就是ucloud面臨的艱難處境,也是其持續失血的根本原因:需要巨量資金投入數據中心、云服務器這類基礎設施建設,在規模還不夠形成盈虧平衡的情況下,依然要面對阿里云、騰訊云這些巨頭不斷發起的價格戰。

        看向未來,UCloud頭上依舊烏云密布。

        在云計算市場,有三個趨勢非常明顯:云+AI、邊云一體,以及用SaaS帶動IaaS。用SaaS帶動IaaS,是主流云廠商非常重要的競爭策略。阿里云力推的“云釘一體”就是一個典型案例,可以預見,騰訊云、華為云都將走這一條路。

        有足夠繁榮的生態,才能消耗那些躺在數據中心里的上百萬臺云服務器。不然,服務器利用率上不去,盲目上規模并非可舉之處。因此,在生態上,獨立的UCloud顯得落寞寂寥、孤軍奮戰。未來,UCloud面臨阿里云、騰訊云的生態戰壓力會越來越大。

        不過,值得肯定的是,作為創業公司,敢于硬闖公有云的龍潭虎穴,敢于大力進軍海外市場,勇氣可嘉。

        在業內,公有云才被稱為真正的云計算。可以看到,UCloud的公有云占比接近80%,其次是混合云,私有云占比不到10%。2020年雖然私有云和混合云業務占比有所上升,但公有云依然是UCloud的絕對主力。

        不過,這也造成了在革命尚未成功前,使得ucloud過度依賴公有云的現象特別突出。

        數據顯示,公有云是報告期內UCloud最主要的收入來源, 2016-2018年,UCloud公有云的業務收入分別為4.72億、7.63億、10.1億,并分別貢獻了91.43%、90.97%和 85.15%的營業收入。

        這種過度依賴所帶來的風險系數,實際上UCloud自身也有所察覺。

        UCloud《招股書》中解釋,雖然公司在報告期內持續拓展私有云、混合云以及包括大數據、人工智能在內的其他業務,但是若公司公有云業務未來受到技術革新、行業競爭或產業政策變更等因素沖擊,而其他板塊業務又尚未形成規模,則可能會對公司經營產生較大不利影響。

        在海外市場上,阿里云、騰訊云這些巨頭的存在感同樣很弱,盡管很難,對于UCloud來說,進擊海外市場,卻也是一大機會。

        事實也確實如此,UCloud境外業務占比超過10%,這是個不小的成績。UCloud是中國云計算企業中出海比較早的,其從成立不久,于2013年開始發力國際市場,覆蓋的業務領域以互聯網為主,包括游戲、電商、直播、社交等。

        根據 IDC 預計,云計算在 2022 年市場規模將達到 275.31 億美元。可見,市場空間依然巨大。雖然阿里云、騰訊云等巨頭優勢明顯,但中國的云計算市場畢竟才剛開始。對于一個每年都增長超過30%的領域,格局遠未固定,像UCloud這樣充滿勇氣的企業依然有機會突出重圍。

        【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博望財經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博望財經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得授權。有任何疑問都請聯系(聯系(微信公眾號ID:AppleiTree)。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文章僅作為資訊傳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觀點導向,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猜你喜歡

        亚洲欧洲日产专区| 亚洲欧洲校园自拍都市| 亚洲自偷自偷在线成人网站传媒| 亚洲精品高清国产麻豆专区| 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亚洲激情中文字幕| 久久亚洲精品人成综合网| 亚洲av无码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hs |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 亚洲伊人tv综合网色| 亚洲国产精品lv|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性色| 91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中文毛片| 亚洲国产成人在线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一去台湾 |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99 | 中文字幕乱码亚洲无线三区 | 日本亚洲欧美色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成a人无码亚洲成av无码| 亚洲GV天堂无码男同在线观看| 亚洲av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a| 日本系列1页亚洲系列| 亚洲精品麻豆av| MM131亚洲国产美女久久| 亚洲熟妇丰满多毛XXXX|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四虎| 精品亚洲成AV人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丶| 亚洲日本在线电影|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无码| 亚洲人午夜射精精品日韩| 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 亚洲视频精品在线观看| 国产日本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不卡| 亚洲日产2021三区| 亚洲日韩国产二区无码|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观频|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播放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