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睦家的“尷尬”
2021年2月10日新風醫療集團發布公告稱,公司董事會于2月9日收到“買方財團”的私有化要約,“買方財團”擬通過現金的形式以每股12美元的價格,收購對外發行的所有股票,將公司私有化,交易完成后,公司將成為非上市公司,從紐交所退市。
而新風醫療正是中國頂尖私立醫院“鼻祖”和睦家背后的運營方,這已經是和睦家第二次從美股退市了,第一次退市是在2014年,由復星和TPG以4.5億美元的價格將美中互利也就是和睦家母公司私有化,2019年新風醫療集團通過成立的SPAC新風天域以99億元的價格向復興和TPG收購了和睦家的全部股份,讓和睦家二次上市。
和睦家作為中國第一家外資醫院,其規范和制度被國內高端醫療市場作為范本,可以稱得上是中國頂級私立醫院中的翹楚,借著醫改的春風和公眾醫療消費理念的轉變,民營醫院在當前背景下“肆意生長”,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和睦家市值不斷被美股市場低估,兩度上市兩度退市,這背后反映出資本似乎對和睦家的態度搖擺不定。
“全科+頂尖”和睦家艱難求索
一提到和睦家,第一個想到的便是他的婦產科,但和睦家從一開始就不是一家婦產醫院,從1997年北京和睦家建院之初,創始人李碧菁是想仿照美國醫療體系,打造一整套以community care切入的覆蓋婦兒、普外、骨科等多學科綜合醫院。
值得注意的的是,和睦家成立之初無法做到全科覆蓋,只能選擇從產科、兒科、家庭醫學入手,對于無法在本院完成治療的患者,和睦家會和三甲醫院合作實現轉診,待病人病情緩解后再轉回和睦家,繼續提供后續的醫療服務,醫療的無縫對接使患者的全科治療成為可能。
事實上,和睦家完全可以走“復制”的捷徑,借著“明星生子的后花園”的光環、溫馨的環境、美式分娩理念、高度負責的醫護,在國內產科市場遍地開花,以專科醫院投入少、毛利高、復制快的優勢快速實現盈利。
但和睦家偏偏執著于“全科醫院”,別的私立醫院從產科嘗到“賺快錢”的甜頭,進而用“快錢”賺“更快的錢”,但和睦家卻逆勢而為——用“快錢”做起了“慢生意”。
和睦家開始探索更復雜多樣的診療,招股書中顯示,從2016年至2019年和睦家的婦產科和兒科的收入占比逐年降低,分別降至22.1%和14.7%,家庭醫學、急診、牙科及產后護理的收入占比不斷增加,其他包括耳鼻喉、眼科、皮膚科、口腔科、康復等科室也在貢獻多樣化的收入。
如此“自虐”的行為,其實最終受益的是患者,因為疾病的并發性也決定了醫療不能一條腿走路,全科發展才有為患者保駕護航的底氣。
同時,從和睦家的投資活動支出可以看出,從2016年至2018年投資從1.12億元增長至5.35億元,主要用于購買醫療耗材和軟件許可證、開發在營7家醫院的醫療設施和擴建上海、廣州2家在建醫院的新設施。在醫院數量方面,同為上市醫療企業的愛爾眼科,在國內醫院數量近400家,遠超和睦家。
和睦家將重心放在了頂尖醫療儀器購置方面,它是中國第一家擁有達芬奇機器人外科系統的私立醫院,每臺達芬奇機器人的購置費用超2000萬,他還擁有機械臂輔助矯形外科MAKO骨科手術機器人,全球裝機數量僅有幾百臺,如此大手筆的購置高端儀器,意在將其醫療服務做到極致。
但居高不下的折舊攤銷也讓和睦家的利潤表捉襟見肘,2018年虧損1.76億元,2019年前五個月,虧損近1億元,這讓背后的投資人有些吃不消,老東家復星2018年的業績也出現了七年以來首次下滑,這也為之后兩家“分手”埋下伏筆。
破壁:一個向下,一個向上
和睦家為打開更大的市場獲得盈利,“向下”布局“新貴”城市,結合高端醫療保險讓中產階級“向上”享受優質醫療服務也許是個方向。
事實上,資本市場有一個快速盈利的套路,那就是通過外延并購,來彌補醫院內生式增長慢的“頑疾”,但創始人李碧菁似乎并不想這樣。為收窄虧損,和睦家憑借多年對品牌的精雕細琢,擁有了強大的品牌議價權,由一二線城市的合作方出資建設新醫院并承擔早期虧損,和睦家通過收取管理費的方式實現盈利。
新風天域在并購和睦家時,已經為這種盈利方式做好鋪墊,早在2019年1月,新風就斥資11.2億元從華潤集團買下位于深圳中心區的三九醫院,并計劃投入30億元,將其建設成一所國際醫院,建成之后將交給和睦家管理。背靠深圳,加之大灣區港資醫院能夠使用腫瘤藥的新政,以及新風天域日后對接的港資腫瘤中心資源,讓本就打算發力腫瘤賽道的和睦家有了更多施展的空間。
從新建醫院的戰略分布來看,和睦家開始從超一線城市的“富人區”拓展到“新貴”城市——西安和深圳,以打開更大的消費市場,觸及更多的目標群體。
和睦家走“向下”路線的同時,也創新了支付方式——商業保險支付,讓高端醫療不再只是“有錢人”的福利,而是以保險的形式向中產階級滲透,讓更多的人以合理的價格享受高端醫療服務。
建院初期,和睦家接待的患者主要是外國人,他們通常會使用國際商業保險支付治療費用,如今中國籍患者占比不斷升高,占比近70%,其中40%的患者選擇使用商業保險支付。
和睦家官網顯示,和睦家已與國內外眾多保險公司合作,實現了保險直接結算,換言之,患者可以憑借保險公司提供的“黑卡”,直接刷卡結算,省去了自行付費后的報銷環節。因此,醫生不會為了“賺錢”過度醫療,患者也避免了非必要的診療環節,保險公司也不會因為賠付過多導致虧損。醫院、患者、保險三者利益完全綁定,形成了醫療支付的良性生態鏈。
這種醫療管理模式是和睦家一直追求的,同時也是復星向新風出售和睦家時仍保留近12%股份的原因,為復星的健康險與和睦家進一步對接做鋪墊,畢竟中國健康險公司普遍虧損的癥結就在于掌握不了醫療數據、無法監控醫院診療行為導致賠付率過高,而依托和睦家的綜合醫療平臺——中心醫院和衛星診所多級轉診,體系內病人沉淀時間長、粘滯性高、流失率低的特性,為獲取高質量病人的縱向數據提供便利,以輔助健康險產品的研發。
資本的游戲總是殘酷的,玩家“各懷鬼胎”,即使初衷一致,但總有人會臨時變卦,有人中途退場,也有人半路殺入,繼續游戲,資本始終是追求回報的,市場還能有多大耐心陪著這家“慢”醫院成長,不得而知。復星離場后,新風醫療何時能看到和睦家盈利的曙光呢?
猜你喜歡
利潤破百億,營收增速持續下跌,邁瑞醫療“喜憂參半”
2023年,邁瑞醫療營收增速首次降至15%,這是其自2017年以來營收增速首次跌破20%。2024年第一季度,進一步跌至12.06%。